學術(shù)語行話 不蒙圈糊涂
常見行話——瓷器缺陷、修補、造假
既然對瓷器感興趣,就一定會逛逛博物館、陶瓷展覽、交易市場,在欣賞、接觸古瓷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和專家、學者、愛好者、瓷器商人、攤主等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咋一接觸,你可能會被對方一連串的行話搞得一頭霧水。陶瓷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yè),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承襲和發(fā)展,形成了一個具有濃厚燦爛的文化沉淀和故弄玄虛的糟粕組成的系統(tǒng),其中歷代沿襲而來的行家常用口語即行話,就是一個方面。了解一些行話,對你接觸古瓷器行業(yè)、欣賞品鑒陶瓷,是很有必要的。我這里編寫了一些瓷器行業(yè)行家常用口語和簡單解釋,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又并不愛好瓷器收藏和鑒定,本文不一定全面、到位甚至可能還有謬誤,敬請諒解。文中的圖片都是示意圖,大多從網(wǎng)上收集,向圖主致謝!
一、專門對瓷器完整性進行評價,指明器物損傷程度的有以下行話,賞器時可用。如果您手里的寶貝有這些損傷,它的價值將大打折扣,商家更精此道。購買時更需注意。
崩、口磕、足磕、磕傷、磕邊——描述器物破損缺陷的常用行話,是指器物口際、底足胎釉,由于撞擊而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缺口傷痕。崩是指有碰傷但尚沒有出現(xiàn)裂紋。
缺碴——瓷器的損害之一。指器物損壞后缺失碎片。
炸紋、雞爪紋——瓷器的損害之一。炸紋是指器物的頸、肩或腹部受撞擊,瓷器局部出現(xiàn)放射裂紋,有的像雞爪紋。
炸底——瓷器的損害之一。炸底是炸紋的一種,是比較嚴重的炸紋。是指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底部的釉面或胎釉的裂痕,嚴重的炸底裂痕一般出現(xiàn)放射狀,有三至四條以上,胎內(nèi)胎外都可看到裂紋。
重皮——也是一句歷代沿襲而來的行家常用口語,指明器物的損傷隱患??诓恳蚴苤貏?chuàng)所出現(xiàn)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卻還未剝離,往往一觸即脫落。這個不容易發(fā)現(xiàn),需要眼力和經(jīng)驗。
毛口——器物口部損傷缺陷??谶叺挠悦骈g斷脫缺,主要為長期使用磨損所致。
毛邊——器物口部損傷缺陷??谶叺母灿砸騻棵撀洹?/P>
沖口、沖線、沖——器物損傷缺陷??诓恳蚺c它物相碰而出現(xiàn)的細裂紋,長短不等,一些細小裂紋常不易看出。裂紋往往會逐漸自然延伸,若遇冷熱相激或外力震蕩,便會順紋路開裂(以盤、碗類最為多見)。沖口嚴重者則口緣傷缺,既有損美觀,又影響使用。
驚紋、外沖里不沖——指瓷器有小缺陷,器物受到外力撞擊而出現(xiàn)的不穿透器壁的裂紋。在器外可以見到裂痕,但器里卻看不到裂痕,裂紋還沒有裂透,比沖線等破損程度要輕一些。
劃傷——釉面被硬物劃碰后留下了釉面損傷,但未傷及胎。細心的觀察者一般都能觀察出劃傷來。
璺、冷紋——也稱冷璺(wen,第四聲),瓷器器身缺陷之一。指陶瓷器經(jīng)過磕碰,使坯體產(chǎn)生破壞,本不應(yīng)出現(xiàn)片紋的地方,但在釉面上出現(xiàn)了一、二條紋路,胎釉一致,胎體已透或未透。此類傷痕多在口部以下腹部或底部,是無意磕碰等外力造成,有的為條狀,有的為雞爪狀,也即所謂雞爪狀。判斷方法有輕輕敲擊和觀察釉面是不是存在失亮兩種。輕度的璺敲擊時音響不變,重者音啞并有雜音,也稱重璺。如果釉面或彩繪上存在局部條狀或雞爪狀失亮條紋,則說明器物被硬物劃碰后留下了內(nèi)傷,即存在璺的問題。
磨釉、失亮——磨釉有兩層意思:一是描述瓷器的成色和損傷程度的,由于瓷器使用日久,釉面因摩擦而失去光澤時稱“磨釉”,俗稱“失亮”;二是描述瓷器加工、修補的一個工序,出窯后發(fā)現(xiàn)瓷器有些釉面不平的小缺陷時,或者對瓷器進行修補、粘釉時,都會用到加工磨平工序,磨平工序也稱“磨釉” 。這也是造假者對老瓷器的仿造或修補的常用技藝。
傷釉、軟道——瓷器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和較硬的器物摩擦而產(chǎn)生釉面受損,或者遭受化學物質(zhì)的侵蝕使釉面受損,稱傷釉。包括劃痕、劃紋、釉面磨損、腐蝕等。軟道是指瓷器釉面久經(jīng)摩擦而出現(xiàn)的細微絲紋。
脫釉、失釉——瓷釉常見的缺陷之一。分全部脫釉或局部脫釉,一般是年代早的,相對脫釉就越嚴重,南方和東南沿海的窯口古陶瓷脫釉現(xiàn)象比北方重一些,燒成后形成開片多的瓷器,嘴尾部有少許脫釉,低溫釉比高溫釉脫釉現(xiàn)象及概率要高,高溫釉如“黑釉”、“鈞釉”的脫釉現(xiàn)象就很少見。 還有就是瓷器埋藏地土壤中所含的酸堿性礦物質(zhì),是造成瓷器脫釉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造成脫釉的原因是不恰當?shù)钠疯b方式和把玩方式,比如聽信一些專家所謂的秘籍,將瓷器低溫冷凍或高溫蒸煮等。
剝釉——胎釉結(jié)合不好,年久胎釉剝離。早期青瓷常有這種現(xiàn)象。
糟坑——開片很細碎,使用年久后,有的開片內(nèi)的小釉塊間斷脫落下來,形成遍身的糟坑。
傷彩、失彩——釉傷彩瓷器常見的損傷之一。凡釉上彩瓷器,如五彩、粉彩、琺瑯彩等,因長期使用,導(dǎo)致彩色剝落,或色彩的表面或局部,被磨劃致傷。
自然開支——非撞擊、磕碰等外力因素,僅僅由于瓷器年久,釉面出現(xiàn)局部或整體的冰裂紋,就叫自然開支。這些紋路與汝窯、鈞窯、哥窯、官窯等釉面開片不同。
二、專門對瓷器燒制過程中的缺陷進行評價,指明器物燒制品質(zhì)存在問題的有下列行話,賞器時可用。如果您手里的寶貝有這些缺陷,它的價值將打折扣,商家更精此道。購買時更需注意。有些燒制缺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往往被近代或現(xiàn)代造假者利用。
釉泡、吐沫釉、破泡、爆釉——瓷器燒造中的一種釉病,玻璃釉和熔塊原料在?;^程中,產(chǎn)生出大量的氣體,一部分被溶解了,一部分以不同的尺寸大小形成氣泡。像吐沫一樣的小氣泡就叫吐沫釉。這些經(jīng)受外力以致破開(常見于器口或其他部位),影響瓷器的美觀和品質(zhì)。氣泡的多少也反映出燒造工藝的精湛成度。氣泡的多少,也是帶有時代特征的,多為專家做鑒定斷器所用。瓷釉中的氣泡經(jīng)過長期使用以至破碎的現(xiàn)象,就叫破炮。釉下的大氣泡破裂,露出胎,就叫爆釉,晚清瓷器常見此現(xiàn)象。
鬃眼、棕眼——瓷釉缺陷之一,又稱“針孔”、“豬毛孔”。由于釉料中某些有機物和某些雜質(zhì)含量較多,而在預(yù)熱和燒成時升溫過快,溫差大,使這些物質(zhì)在氧化階段未能得到充分的氧化分解,而到還原和高溫階段繼續(xù)分解,這種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氣體逸出釉面——氣泡破裂后形成小孔。當高溫時釉的粘度大、流動性差,對氣泡破裂在釉面形成的小孔不能被釉面覆蓋,器物上即形成小小的孔隙。鬃眼的多少也反映出燒造工藝的精湛成度。鬃眼的多少,也是帶有時代特征的,多為專家做鑒定斷器所用,比如鬃眼是明代永樂、宣德瓷器釉面的顯著特征之一。
漏釉、落釉、縮釉、露骨——瓷器施釉時坯胎的一部分有遺漏,燒成后釉面有露胎現(xiàn)象,稱為“漏釉”。在施釉前瓷坯沾有油脂或不干凈,燒成后污汁處也多無釉。有的縮釉、露骨是釉下墜造成的。說明窯工的工作不嚴謹(郎窯紅除外)。
釉斑、窯斑——釉面不干凈,釉水中有雜質(zhì),掛在器物上形成后雜質(zhì)留在釉中形成污跡,或者燒成前有碰傷,造成瓷器表面有斑點或雜色。藏家在鑒賞和交易中,對難看得釉斑和窯斑很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釉斑都是瑕疵,有些釉斑是人們想要的漂亮圖案,如建盞的油滴和鷓鴣斑等。
粘沙——瓷器裝燒時,先在匣缽內(nèi)鋪一層耐高溫的細砂,再把器物放上去,堆迭起來送進窯室焙燒,這是典型的元代仰燒工藝。有時沙多、器物下陷,造成在器物底部粘上一層細沙。這是判斷元代仰燒瓷器的一個關(guān)注點,同時,造假之徒也利用此道,故意粘沙冒充元代瓷器。
窯裂——又稱“窯縫”。瓷器出窯時坯體帶有裂痕現(xiàn)象,稱為“窯裂”,是瓷器缺陷之一。窯裂的原因有二:一是配料不當,二是在瓷坯未干裝入匣缽入窯,坯體還殘留有一定的水分,開始燒時須用溜火(小火)時間短,造成水分急劇蒸發(fā)引起胎體膨脹而破裂。要區(qū)別于撞擊或過度使用造成的裂紋。
火石紅——俗稱“窯紅”、“黃衣”或“枇杷紅”,是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清景德鎮(zhèn)瓷器和龍泉瓷器露胎處所出現(xiàn)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xiàn)象,它實際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燒窯結(jié)束時在冷卻過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現(xiàn)出來的色調(diào),一般都附著于瓷器的胎釉結(jié)合處。其分布的特點是與胎釉結(jié)合處成平行的、寬窄不一的火石紅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結(jié)合線,火石紅晶體密度就越大,顏色就越濃重,隨著遠離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紅晶體的密度和顏色也就越淺淡直至消失。大量火石紅是造假者有意涂抹的漿泥或顏料。
糊米底——瓷器底面無釉處出現(xiàn)糊米狀的鐵銹色斑點。原因是墊燒的窯具和窯床所墊的沙含鐵較多,在高溫下氧化而變成深色附于器底。鐵銹色斑點形狀有成片的、有塊狀的,也有呈點狀的,形似燒糊的鍋巴。明代成化時期的砂底,常有這一特征。大量糊米底是造假者有意涂抹的漿泥或顏料。
窯粘——專指瓷器在窯內(nèi)粘在一起者。歷代瓷窯遺址里都有這類互相粘結(jié)的次品或廢品,有的是一疊器物粘在一起,有的是瓷器與匣缽粘結(jié)。窯粘的形成有多種原因,主要是配料不當及裝坯滿窯不慎、匣缽堆垛傾斜引起。一些造假之徒也充分利用窯粘來達到以新仿舊的目的,比如一些建盞,需提高警惕。
沙底——是指不上釉而露胎的底部的一類瓷器,和窯粘、粘沙是有明顯區(qū)別。這類瓷器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工藝特點,是瓷器鑒賞關(guān)注的重點領(lǐng)域。作偽者經(jīng)常利用這一特征,將一些時代較晚的瓷器或現(xiàn)代瓷器,將底釉全部磨掉,冒充古代瓷器以牟利。
夾扁、翅楞——專指瓷器在窯內(nèi)變形者。產(chǎn)生原因有三:一是配料不當,粘性瓷土過多,硬性瓷石過少,燒成過程中出現(xiàn)癱軟變形;二是燒窯時窯溫上升過快或溫度不均衡;三是倒窯而造成。夾扁瓷器是廢品,在古窯遺址里多有發(fā)現(xiàn)。品鑒時需提防商家以次充好。
蕎麥地、蕎麥點——在陶瓷釉面上密密麻麻出現(xiàn)微小的黑褐色或褐色斑點,與和好的蕎麥面的黑點極相似,行業(yè)業(yè)內(nèi)就給這類瓷器取名“蕎麥地”、“蕎麥點”。蕎麥地歷朝歷代瓷器都有出現(xiàn),陶器更多,行業(yè)內(nèi)把它當作一個“鑒古”參考。有的瓷器燒制出窯時就帶有蕎麥點, 有的是后來慢慢形成的。關(guān)于原因,說法很多,根本原因只有三點:一是胎或釉不干凈,帶有雜質(zhì),這是出窯帶蕎麥點的主因;二是因修補多次入窯,環(huán)境和新釉不干凈所致,也導(dǎo)致出窯帶蕎麥點;三是胎質(zhì)比較酥松、釉層不致密的瓷器,經(jīng)過長時間在自然環(huán)境中沾上雜質(zhì)或霉菌,形成黑點,這是有的瓷器原來沒有蕎麥點,后來變出蕎麥點的主因。本人覺得,把蕎麥地當作鑒古標志,理由不是太充足。
三、專門對瓷器腐蝕性損傷進行評價,指明器物被腐蝕種類和性質(zhì)的有下列行話,賞器時可用。如果您手里的寶貝有這些缺陷,它的價值將打折扣,商家更精此道。這些缺陷或損傷可以人為地控制,也是造假者以新品冒充舊貨的慣用手段。購買時更需注意。
水堿——瓷器損傷現(xiàn)象之一。素釉瓷器長期埋入濕土中,受水浸漬,使釉色變化,多呈灰白色的片狀。造假者慣用方式,將新瓷器埋在加有藥水的濕土里,制造污漬。
水銹——器物長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黃、綠等色物質(zhì)粘附于器表。造假者慣用方式,將新瓷器深埋,制造水銹。
土銹——瓷器損傷現(xiàn)象之一,也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土銹本來是陶瓷器埋在潮濕土里的時間過長釉面粘有凝固的土,還有土壤里的白螞蟻在器物上做巢造成很不易脫落的凝固土。造假者慣用方式,將新瓷器埋在加有藥水的濕土里,制造土銹。真假土銹本來應(yīng)該很容易區(qū)分的,真的土銹是不容易脫落,作假的土銹容易去掉,但實際上由于信息不對稱,造假者利用行規(guī)不會讓你下重手,所以準確區(qū)分并不容易。
土蝕——瓷器的損傷之一。瓷器埋在土里時間過長使釉面、彩繪或胎體被土壤腐蝕,使器物彩繪局部脫落釉表面失亮。造假者亦慣用此道。
四、專門描述為掩飾瓷器的損傷、缺陷而進行的修補行為、以新仿舊方式、造假手段的有下列行話,賞器時可用。這些內(nèi)容特別重要,只要您稍不留神,就被這些手段欺騙。造假者的手段非常高明,您需要練就火眼金睛。
介面——也稱“介面瓷”,指口部損傷經(jīng)過重新?lián)Q接瓷器,也指這項技術(shù)。對于瓷瓶口部損傷過多者,採取截斷方法把口截掉,在截取同時期同類型的瓶口粘結(jié)在一起。介面瓷器以清康熙五彩大瓶為常見,介面方法巧妙,粘結(jié)處涂以彩色,不易看出接痕。
磨口——指瓷器口部磕碰傷損經(jīng)砂輪的修磨,指瓷器也指這項技術(shù)。磨口瓷器傳世很多,修磨后傷痕不顯,不妨礙使用。晚清、民國時期有專門從事修補瓷器的行業(yè)??蠢洗善魇且貏e注意的地方。
磨底——指瓷器底部經(jīng)過修磨,指瓷器也指這項技術(shù)。有兩種情況:一是因傷而磨,目的在于彌補缺陷;一是為了模仿而有意磨底。明清兩代仿宣德、成化( 1426-1487)的瓷器成風,這類仿造的瓷器流傳較多,有的把仿得逼真的瓷器在磨去原來的款識,以假亂真??蠢洗善魇且貏e注意的地方?! ?/P>
打光——器物因長期使用,釉面經(jīng)久磨損失去光澤,或者釉面被磨傷而失亮后,使瓷器恢復(fù)光澤的辦法。一是用砣玉工具磨擦,并涂臘以增加光感,但恢復(fù)的光度極微;二是用獸皮、獸毛等工具長時間摩擦;三是擦臘,如四川白臘、亮白臘等,甚至經(jīng)常給瓷器抹核桃油,以增加亮度。這既是古老技術(shù)也是行規(guī),作偽者常用這些辦法使失亮的器物品相好一點。所以,當你面對一件光鮮亮麗的瓷器時,需要準確識別有沒有以上行為。其實,后打光的光澤和瓷器原有光澤是有很大區(qū)別的?,F(xiàn)在有些機構(gòu)專門提供瓷器打光服務(wù)。
磨款——也叫“磨底”,瓷器作偽的方法之一,指底部經(jīng)過修磨的瓷器,也指這項技術(shù)。磨底有兩種情況:一是因傷而磨,目的在于彌補缺陷;一是為了模仿而有意磨底。明清兩代仿宣德、成化( 1426-1487)的瓷器成風,這類仿造的瓷器流傳較多,有的把仿得逼真的瓷器再磨去原來的款識,以假亂真。磨款痕跡較明顯,擦痕一般不易掩飾。
接胎——瓷器接胎是一種古老的制作工藝,制作器型過大或需要收肩的器物時,采用的分段制作、組裝,上釉后再燒制,明代瓷器特別是民窯多見。外接裝飾物件的接胎歷朝歷代都有。接胎痕跡可以通過手摸內(nèi)壁來發(fā)現(xiàn),手藝高超的接胎經(jīng)過修整,基本看不出接胎痕跡,行外人很難看出來。后來,晚清、民國尤其是現(xiàn)代作偽之風盛行,接胎技術(shù)多用在老瓷器修復(fù)和造假上。常見的方式是用舊殘器、舊底、舊瓷片,與新器互接,達到作偽或修復(fù)的目的。接胎工藝分水接胎和釉接胎。鑒賞時需用到眼觀和手感,細心者容易感覺出來。
耍圈——一句行話,指胎底與上部粘接不牢,接胎不緊形成大裂縫,或要分離了。瓷器燒制過程會出現(xiàn)耍圈,老瓷器拼接、修補作偽時,更容易耍圈。鑒賞時要注意識別。
套口、插口——瓷器造假的方式之一。做套口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舊器套新器的口頸,二是新器套舊器的口頸,三是新、舊器套新、舊器的口。套口可以用手指觸摸器內(nèi)就可發(fā)現(xiàn)。
截口、抹頭、剃頭、修腳——是指陶瓷器物口部、足部因磕碰缺損,后人直接鋸去部分器身,磨光使口沿平整,有的還重新掛釉。細心觀察容易發(fā)現(xiàn)。
接把——把柄失掉,用其他的柄補接。
鑲耳——將器耳的損壞部分或全部,取用其他瓶耳進行粘補,或把原雙耳磨掉重新修補。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青花龍云紋大香爐,其中一耳即為鑲補,外觀上幾乎天衣無縫。
貼花——器物的雕貼花飾邊飾傷缺,用舊花片或新花片粘貼。
補洞——壺身柄流均失,將缺洞補貼后作飾。
鑲底、換底——指底部經(jīng)過調(diào)換的瓷器,也指這項技術(shù)。分三種情況:一是舊器換舊底,器物底部損壞后,在器底近釉處精密旋切,用同類品或其他合度的底足與之鑲接,一般不露痕跡,如康熙器底二層臺階處的鑲底,更不易發(fā)現(xiàn)。二是舊器換新底,器物底部損壞后,在器底近釉處精密旋切,用較晚的器物或新器的底足與之鑲接,如傳世品中有晚清時期仿康熙五彩大瓶,先把瓶底自圈足以內(nèi)全部去掉,另將代真康熙寬的瓶底以尺寸磨好后嵌入仿器圈足內(nèi),這種技藝要求很高,鑲嵌須完整不缺和嚴絲合縫,倘若只注意款識,忽略對全器的觀察,會誤把晚清瓷器定為康熙。三是新器換舊底,將新器底取下,特意改裝、換鑲合度的帶官窯款的舊器底足,以混充真品,往往有誤將碗足作為瓶足而上當?shù)?,其實琢器與圓器上的款識,是有明顯區(qū)別的:琢器款識緊湊,圓器款識疏散,雙圈環(huán)擴散。
插頭——佛像、仕女等人物的頭部傷缺后,取用其他殘器的手來修補,或新做進行插配。
配底板——雕塑的底板損傷,而配以新底板。
補釉——瓷器修復(fù)方法之一,在器口釉層磕缺部分或磨口處敷以釉汁進行修補,再入火焙燒,往往可以看出釉面銜接痕的邊際。這種方法多施用于單色釉器物。鑒賞瓷器時要特別注意。
補缺——瓷器修復(fù)方法之一,將因破損而缺失碎片修補上。鑒賞瓷器時要特別注意。
配蓋——瓷器修復(fù)方法之一,為缺蓋的器物配上其他的器蓋,或用朝代不同的器蓋與之相配。如明時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罐或成化朝的斗彩罐經(jīng)常缺失,清初雍正、乾隆兩朝時多為其配蓋。因同是官窯產(chǎn)品,這種配蓋有時與原器十分相配。鑒賞瓷器時要特別注意。
鑲壺嘴——瓷器修復(fù)方法之一,壺流已破損、消失,為缺壺流的器物鑲補新壺嘴或其他的壺嘴,或用朝代不同的壺嘴與之相配。鑒賞瓷器時要特別注意。
配腿——瓷器修復(fù)方法之一,瓷器的腿或足已殘傷不全,用新腿或其他瓷器的腿而進行鑲配。
雕瓷、刻瓷、瓷器雕刻——瓷器雕刻是一門古老的陶瓷裝飾藝術(shù)。有雕刻出的凸起的花紋的,也有使用刻刀刻劃陰花紋的,有在燒成瓷器上雕刻的,更多的是在制成的器坯上雕刻,上釉后再入窯燒制。瓷器雕刻技術(shù)也被廣泛用于作偽。
后刻陰文款——瓷器裝飾、矯正或造假方法,在器物上用鉆石工具刻上想要的銘文款識,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窯烘燒,以冒充名貴瓷器。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芒不齊。原刻的字口,釉邊有坡度并且光滑。有的是為了裝飾或矯正錯誤銘款,但更多的是為了造假。
后刻詩句——舊瓷器上,常有清代乾隆的御題詩。后來有人在一般器物上,摹仿乾隆御題詩而隨意加刻,借以抬高身價。
后作陽文款——瓷器裝飾、矯正或造假方法,在器物底部,后刻陽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寫款識,多不夠清晰。多為造假。
鑲金屬口——瓷器裝飾和修復(fù)方法之一。有芒口瓷器以金、銀、銅、錫等金屬薄片鑲口邊以遮芒,或因口磕傷后為掩蓋傷痕而加鑲口。宋代定窯器為遮蓋覆燒的芒口鑲口較多,稱為“扣器”。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則多為掩蓋傷況。元末明初伊斯蘭教地區(qū)為瓷器鑲口、把,則是迎合了穆斯林的審美習慣,增加裝飾效果,也屬于一種裝飾方法。
舊胎補彩、后提彩——瓷器修復(fù)的方式之一。指瓷器彩繪紋飾由于長年使用或出土而是彩色磨傷或脫落者,再照原樣補上彩色的瓷器,在舊胎上恢復(fù)其原來面貌,入低溫窯烘燒。明嘉靖、萬歷時墓葬出土的紅地金彩和綠地金彩碗,紅綠金彩多脫落,補彩者甚多。
舊胎新彩——一種作偽的方式。專指在宋代或明代白釉瓷器上彩繪者。盛行于晚清民國時期。常見的有仿宋紅綠彩花卉紋盤碗,仿明嘉靖礬紅彩或紅綠彩碗,有的在盤底用紅彩書"御膳房"三字楷書款,也有書"上用"兩字的。
后掛彩、老頭穿新衣裳——后掛彩是指在原來屬于白釉等單色釉瓷器或青花瓷器上用低溫彩料加繪紋飾,使其變?yōu)榈蜏夭蚀傻囊环N贗品,如在唐、宋、元、明、清各代中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掛各種彩色,以混充舊彩器。后掛彩瓷器出現(xiàn)的原因并不是為了重新美化瓷器以恢復(fù)它的觀賞價值,而完全是為了經(jīng)濟利益而造假。這種做法或行為在清代乾隆、嘉慶及其后的清末民初和現(xiàn)代非常流行。鑒別方法:一看彩料,釉上彩料質(zhì)地軟,長期使用中極易被擦拭磨損而使表面光澤暗淡,若發(fā)現(xiàn)釉面有軟道而彩料無磨損,則必為后加彩無疑;二、看釉面劃痕,釉面產(chǎn)生劃痕,皆為外物硬度超過釉質(zhì)硬度所為,能劃傷釉面,則彩料不能幸免,故觀察釉面之劃痕走向,必定釉、彩齊傷,若劃痕僅傷釉面而通過彩料部分無傷者,屬補彩無疑;三看青花紋飾,近年有將青花器加彩而冒充斗彩器者,這種后加彩的“斗彩”器最大的破綻在于青花紋飾同斗彩紋飾不同,青花紋飾需繪完所有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而斗彩紋飾則只用青花繪制部分內(nèi)容,其余部分內(nèi)容則留給低溫彩料在青花燒成后填充完成,因此,如果發(fā)現(xiàn)所謂的“斗彩”器青花部分已畫完全部應(yīng)有內(nèi)容,則此器應(yīng)為后加彩器。 行內(nèi)把后掛彩戲稱“老頭穿新衣裳”,已成行話。后掛彩需重點防范。
新胎后掛——新胎剝?nèi)ビ悦婧?,作加彩釉地五彩的一種裝飾方法。用此法造假者,比后掛彩更加惡俗。
漆彩畫——瓷器掩飾瑕疵、破損的一種方法。在破損、殘缺的器物上有窯縫、炸紋的地方,以彩漆繪紋飾將裂紋遮蓋,也有的在器上以彩漆繪畫紋飾。
復(fù)燒——陶瓷燒造工藝之一,將燒成的陶瓷制品重新入窯進行二次燒制(復(fù)燒),復(fù)燒在陶瓷產(chǎn)品中有三種含義:一是本身就是二次燒制的瓷器,如素燒瓷加彩再燒、斗彩等,是一種復(fù)燒工藝;二是指欠燒或過燒的不良色釉制品,視其現(xiàn)狀施釉重復(fù)裝燒,如銅紅釉用原來的釉漿再薄薄地施上一層,入窯再燒;三是指古代名窯瓷器由于器身有損,取舊瓷修補,加釉入窯焙燒。
鋦——器物殘傷后,用鉆石工具在釉面打眼,并不鉆透,以金屬鋦釘連。明代所用鐵鋦釘,體形較小。民國以后有的將鋦釘起掉,以漆填補鋦孔。古老手藝,但往往被商人利用,用無釘鋦補技術(shù)將古瓷器修復(fù),以次充好。
仿品——指模仿前代的陶瓷器。有兩種情況都可以稱其為仿品:一種是舊仿舊,如明代正德仿宣德,萬歷仿永樂或清康熙仿成化等,雖是仿品,仍屬文物,有一定歷史價值與藝術(shù)價值;另一種是新仿舊,如清末、民國初年和現(xiàn)代模仿的歷代名窯瓷器,這類仿品少有價值可言。
假出土——瓷器造假作偽方法之一。將仿燒的各類器物有意長期埋入地下,有的竟埋藏數(shù)年,以期達到舊器的效果,低溫鉛釉、五彩、三彩、粉彩等器物,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蝕,有的假出土器物還涂上紅、黃土疤,但一觸即掉。有的還故意當眾挖出自己預(yù)先埋藏的器物,制造新聞效益以牟利。新手和普通百姓容易上當。
茶水煮——造假仿古手段之一。仿古作舊,常以土茶水煮,使器物面上有紅褐色的茶銹痕。
漿砣——以匏器破塊后的切面蘸水溶的細漿泥,緩慢磨擦釉面,釉面失亮,出現(xiàn)網(wǎng)紋。
藥浸——造假仿古手段之一。一是用高錳酸鉀水浸泡,使器物全部或局部呈紫褐色;二是用中藥孩兒茶調(diào)勻涂抹,它的粘性大、附著力強,使器物全部或局部呈黑褐色。
串煙、吃煙、吸煙、煙熏——原指陶瓷器燒造時受窯火煙熏或氧化還原程度不夠,在釉的局部或全部呈現(xiàn)灰、黑、黃、褐色斑點的缺陷,像黑煙熏過的一樣。后演變成造假仿古手段之一。作偽者故意用香火煙熏瓷器作舊,使其嗔之有味,又稱 給瓷器吃煙、吸煙。
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用于商業(yè)目的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
程彥林2016年12月20日于北京
關(guān)注作者其他文章,請掃以下二維碼,關(guān)注作者私人公眾號,點擊查看歷史信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