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刻花碗,上海博物館藏
學術語行話 不蒙圈糊涂
常見術語——描述瓷器釉色
最近常有朋友問我一些關于陶瓷方面的術語。好吧,我將用幾集的篇幅,把一些可能經(jīng)常涉及到的常用術語,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解釋。由于條件所限,整理不可能面面俱到。您如果還有想知道而我又沒有講到的,請留言,我盡量滿足。好吧,先從釉色開始。我們的口號是——學術語行話 不蒙圈糊涂!
影青——瓷器釉色名,應該屬于青瓷的變種,也叫“隱青”,宋代稱青白瓷。宋代景德鎮(zhèn)燒造的青白瓷最為著名,有假玉器之說,很受當時買不起玉器的人的歡迎。青白瓷特點是瓷質(zhì)極薄,釉似白而青,暗雕花紋,內(nèi)外都可以映見,故有人叫為影青、隱青或者罩青。影青這個名字在宋朝、元朝很少見,明朝偶見,清朝人叫得漸多,到晚清時,人們幾乎都不叫青白瓷而叫影青了。仿品多。
卵白——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zhèn)窯新創(chuàng)燒的一種高溫釉,因釉色似鵝蛋,呈白中微泛青色調(diào)而得名。帶有“樞府”銘文的卵白瓷制作精致,修足規(guī)整,足底無釉,底心有乳釘狀凸起,胎體厚薄適中,品質(zhì)優(yōu)良,多有印花裝飾,紋飾題材以云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是元代白瓷的精品。仿品多。
元景德鎮(zhèn)窯卵白釉堆花加彩碗
元代景德鎮(zhèn)卵白釉瀝粉五彩碗(?)上海博物館藏
甜白——也叫“填白”,指一種潔白釉色。明永樂年間創(chuàng)燒,以薄胎而有暗花為最佳。由于永樂白瓷制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其實,甜白這個叫法是后來才有的,16世紀前中國沒有白糖,都是黑糖或者紅糖,白糖出現(xiàn)后,人們看著永樂白瓷像白糖,睹物思“甜”,于是給永樂白釉取名“甜白釉”。仿品多。
甜白釉 示意圖
釉下彩與釉上彩——在瓷胎上用顏料繪制成花紋后施一層無色透明釉,經(jīng)高溫一次焙燒,使彩料發(fā)生化學變化,形成花紋,即釉下彩;在已經(jīng)燒成的瓷器釉面上再用顏料描繪花紋,上施一層無色透明釉,二次入窯低溫(600-900℃)烘燒,形成色彩、圖案,就是釉上彩。釉下彩顏色相對單調(diào)且色彩經(jīng)化學反應才得以呈現(xiàn),成色難度大,但包裹在釉下面,穩(wěn)定不褪色、不脫落、重金屬元素不外露;釉上彩的優(yōu)勢是色彩豐富、創(chuàng)作便利、燒制工藝簡單(相當于低溫烘烤)。
青花——釉下彩的一種品種。以青料氧化鈷為著色元素,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jīng)高溫燒成白地藍花,故名。唐代河南鞏縣窯已有青花瓷的燒制,元代景德鎮(zhèn)窯臻于成熟,明清兩代成為瓷器生產(chǎn)的主流。青料有蘇麻離青、平等青、回青、石子青、珠明料等。青花釉下彩瓷的成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是打破了單色釉南青北白通天下的單調(diào)色彩,為釉色多樣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二是在色彩上覆蓋一層無色透明玻璃釉,將顏色料與外界完全隔絕,使形成顏色所含的重金屬元素完全密封,確保了使用安全和色彩的穩(wěn)定性。仿品多。
元青花蕭何月夜追韓信人物故事紋梅瓶
釉里紅——一種瓷器繪色裝飾手法,是釉下彩的一種,以氧化銅作為成色劑,在瓷胎上繪制花紋后,再施一層無色透明的釉,經(jīng)過特定的高溫燒制后,在還原氣氛中氧化銅發(fā)生化學反應,使花紋呈紅色,即銅紅。燒造難度極大,必須用悶爐密封燒制,溫度控制不好,就會失敗。溫度稍高點,顏色就沒了,溫度稍低一點,顏色就會變黑,非常不好看,溫度高低之差大概允許在10℃以內(nèi),這些條件在古代是非常難以控制的,只有經(jīng)驗極其豐富的窯工才能做出來,且失敗率奇高。由于燒造難度大,明代時只流行過一段時間,康熙時恢復燒制。顏色都偏淡。現(xiàn)代仿品很多。
釉里紅飛鳳紋玉壺春瓶 元 江西省博物館 國家級文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 釉里紅牡丹紋折沿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代 明釉里紅纏枝蓮花紋盞托
青花釉里紅——在一件瓷器上同時用青花和釉里紅兩種色彩裝飾繪制,施釉后入爐,在特定溫度下一次燒成,器物上同時呈現(xiàn)青花和釉里紅色彩,故名青花釉里紅。元代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由于燒成難度大,一直被視為我國古瓷的名貴品種。明清時色彩更加絢美,所繪龍、鳳、纏枝花卉等,十分綺麗。元代的青花釉里紅,紋飾并無圖案繪制,一涂抹為主。由于青花和釉里紅要求的燒成氣氛并不一致,因此在同一器物上發(fā)色難度極大,在明代少有成功之作?,F(xiàn)代仿品多。
青花釉里紅龍紋梅瓶 江西省博物館(明 永樂)
斗彩——釉上彩和釉下彩如出現(xiàn)于同一件瓷器,則稱為“斗彩”瓷器,意為兩種花紋爭輝斗艷。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形成的斗彩始于明成化年間,具體做法是在瓷胎上以青花鉤繪花紋輪廓線,施釉,經(jīng)高溫燒成后于輪廓線內(nèi)填以紅、黃、綠、藍、紫等多種色彩,再經(jīng)低溫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畫彩技法不僅有填彩,還有染彩、點彩、加彩等多種。明代成化時期斗彩——雞缸杯最為著名,胎薄體輕,色彩艷麗,為絕代精品。以青花、釉里紅和豆青組成的斗彩,則始于清康熙年間,風格趨于清逸淡雅。現(xiàn)代仿品很多。
雞缸杯 示意圖
素三彩——在未上釉、經(jīng)過簡單素燒的瓷胎上,施以綠、黃、紫三色低溫燒成,不用紅色。素三彩瓷器一般為隨葬品,明正德年間已開始,清康熙年繼續(xù)燒制??滴跄觊g素三彩有了一些發(fā)展。顏色上除了綠、黃、紫三色外,增加了當時特有的藍色。工藝上也做了改進,有直接在素燒過的瓷胎上加彩,然后罩一層雪白再低溫燒制的;也有在白釉瓷器上涂上顏色底子,再繪彩的,如黃地加綠、紫、白彩,綠地加黃、紫等彩的。素三彩在康熙年間還創(chuàng)燒除了一些精品,如墨地三彩——在熏釉上加畫彩繪,其中以黃、綠、紫三彩為多,極其稀有名貴。由于原為冥器,多有動物的造型。仿品多,尤其名貴品種。
康熙素三彩 示意圖
黃地素三彩龍紋盤(清)
墨地素三彩 示意圖
五彩——釉上彩的一種品種,為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在釉上彩基礎上創(chuàng)燒。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黑、紫等基本顏色為主的多種彩料繪畫,再經(jīng)低溫烘烤而成,故名。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多于或少于五種彩(多于3種),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窯均有燒制,約在明宣德年間出現(xiàn),嘉靖、萬歷時普遍應用,至清代康熙時最負盛名,以民窯多見。紋飾畫筆生動,色彩繽紛。雍正時期及以后,由于粉彩盛行,五彩趨于衰落。相對于粉彩,人們習慣把五彩瓷叫“硬彩”。仿品多。
五彩花蝶紋菊瓣形盤(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雍正 黃地五彩云蝠紋碗
琺瑯彩——用進口琺瑯彩料加工堆迭成釉彩,使瓷器有銅琺瑯的感覺,故名琺瑯彩。清代康熙時由宮廷主導開始燒造,使用上等進口琺瑯彩料和頂級工匠制作,制作工藝與五彩相似,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彩料不同(進口優(yōu)等料),二是調(diào)制彩料不是用水,而是用油,開創(chuàng)了用油施彩的新工藝。雍正、乾隆時期有進一步燒制,流通的器物底部往往有“古月軒”字樣,俗稱“古月軒瓷器”?,m瑯彩無大型器物,以小件為器型,均屬精品,極其名貴,為晚清、民國和現(xiàn)代仿制造假的重災區(qū)。
清康熙款琺瑯彩花碟紋碗 清康熙 廣東省博物館
粉彩——也是釉上彩的一種品種,主要工藝是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用各種顏色粉料暈染,按寫照的畫法作畫,彩色透明,線條有濃淡深淺,色調(diào)秀麗柔和,再經(jīng)低溫烘烤而成,色調(diào)淡雅柔和,有粉勻之感,故名粉彩,其花紋用手撫摸可感到很柔軟,因此也叫“軟彩”。清康熙晚期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雍正時成熟盛行,產(chǎn)品精致。乾隆以后繼續(xù)燒制。以前有說粉彩是雍正時創(chuàng)燒的,其實是一個錯誤。仿品多。
粉彩瓷 示意圖
清代粉彩碗
法花——瓷器釉色名。以彩畫技術中的立粉方法,在瓷胎上用特制帶管的泥漿袋勾勒成凸線的紋飾輪廓,再分別以黃、綠、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法花原名粉花,盛行于山西中南部,始于元,明代有較大發(fā)展。仿品多。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 法華菊花紋瓶
廣彩——瓷器釉飾的一種,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白瓷運到廣東后,加彩繪后烘燒,再售給外商,以投外商所好。彩色以紅色為主,也有嫩綠和金彩,內(nèi)容多為人物故事等。仿品多。
廣彩 示意圖
鮮紅——銅紅釉品種之一。以氧化銅為著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焙燒而成,由于這種紅具有鮮艷的紅色,故名鮮紅。同上所述,燒制難度大,色澤難以控制。明代永樂景德鎮(zhèn)窯的鮮紅產(chǎn)品,紅艷勻潤,極為珍貴。仿品多。
鮮紅 示意圖
寶石紅——銅紅釉品種之一。因釉色中閃爍出紅寶石一樣的色澤,故名。又因這種釉色常作祭祀用器,又稱“祭紅”。創(chuàng)燒于明代宣德景德鎮(zhèn)窯,品種有盤、碗、洗、高足碗等。仿品多。
寶石紅 示意圖
郎窯紅——銅紅釉品種之一。清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在景德鎮(zhèn)仿照明永樂、宣德紅燒制的新品種,以其姓氏命名。釉色紅艷奪目,釉面除大片裂紋外,還有不規(guī)則的牛毛紋。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邊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品物以厚胎大件瓶、尊為主。仿品多。
郎窯紅 示意圖
豇豆紅——銅紅釉品種之一。在淺紅色釉中有深紅色暈點和綠色苔點,釉色似紅豇豆,故名。清康熙時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葉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清末、民國至現(xiàn)代時,多仿品,但很粗劣。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礬紅——鐵紅釉品種之一。以三氧化二鐵為著色元素,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也叫鐵紅。雖沒有銅紅釉艷麗,但呈色穩(wěn)定,燒造工藝較簡單。同時它也作為紅色彩料廣泛應用,如明清景德鎮(zhèn)窯多用礬紅與多種色彩相配描繪龍鳳、人物、花卉等各種紋飾,畫工精細,色彩鮮艷。仿品多。
礬紅 示意圖
珊瑚紅——鐵紅釉品種之一。以氧化鐵為著色元素,經(jīng)低溫烘烤而成,因釉公可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清代景德鎮(zhèn)窯燒制,康熙、雍正兩朝,多以珊瑚紅作地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其來裝飾器耳。仿品多。
珊瑚紅 示意圖
外珊瑚紅內(nèi)青花荷鷺紋碗(清)
胭脂紅——低溫顏色釉品種之一。在燒成白瓷上,吹上一層以金為著色劑的釉料,再經(jīng)800℃低溫烘烤而成,釉汁勻凈,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精于雍正、乾隆之間,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盤和小瓶等。仿品多。
胭脂紅 示意圖
孔雀綠——低溫顏色釉品種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綠羽毛,故名??兹妇G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宋、元時期的民窯創(chuàng)燒,最早見于宋代磁州窯,明成化時有綠釉下畫青花魚藻紋飾,十分名貴。清代亦有燒制,器物以盤、碗、瓶等為主。仿品多。
孔雀綠 示意圖
霽藍——一種主要用于祭祀和陳設的藍色釉瓷器,大體工藝是在生坯上施石灰堿釉,在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特征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diào)濃淡均勻,呈色較穩(wěn)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wěn)定。創(chuàng)燒于元代,人稱其為“霽青”,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改稱“霽藍”并繼續(xù)燒制,明宣德時達到最佳,當時人們把它和白釉和紅釉并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仿品多。
霽藍 示意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康熙 霽藍釉合碗
灑藍——又稱“雪花藍”。以鈷為著色劑,經(jīng)高溫燒成后,淺藍色地的釉面上呈現(xiàn)深藍色斑點,猶如灑下的雪花,故名。灑藍釉使用吹釉方法施釉,制作時,用竹管沾藍釉水,吹于白釉瓷器表面上,再經(jīng)高溫二次燒成。始創(chuàng)于宣德年間,宣德年制品除景德鎮(zhèn)御器廠遺址中出土有標本外,傳世品極少。宣德以后很少燒造,至清康熙年間灑藍釉才得以恢復,制作水平更加成熟,以灑藍釉加金彩裝飾制品較為多見。景德鎮(zhèn)民窯大量燒造灑藍釉器,成為當時外銷瓷品種之一。仿品多。
灑藍 示意圖
茶葉末——結(jié)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和錳,經(jīng)高溫還成焰燒成時析出結(jié)晶,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黃綠底色上閃出猶如茶如細末的黃褐色細點,故名。唐、宋耀州窯已有燒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時景德鎮(zhèn)窯制品最多最精。仿品多。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茶葉末釉 示意圖
開片——瓷器釉層有裂紋稱開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xiàn)象,裂紋僅限于釉層,而不及胎。開裂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焙燒后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一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guī)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了。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有這種產(chǎn)品。以宋代哥窯產(chǎn)品最為著名。開片又稱冰裂紋, 釉面裂紋形同冰裂,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wǎng)形紋、梅花紋、細碎紋,按大小分有牛毛紋、柳葉紋、蟹爪紋、魚子紋等。宋代以后景德鎮(zhèn)窯歷代都有仿燒哥窯瓷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雍正 仿官窯貫耳六方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雍正 仿哥窯暗花云紋雙耳扁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 宋 官窯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哥窯葵口盤(南宋)
窯變——瓷胎表面如含鈦、銅等礦物質(zhì),經(jīng)高溫焙燒發(fā)生化學反應,就會在釉下形成一片、一圈或整體的彩色。早期的窯變是經(jīng)窯火燒過后自然形成的,故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雍正 窯變釉綬帶耳尊
兔毫釉——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條紋,狀如兔毫,故名。其成因是由于高溫下釉料中金屬的飽和溶液在緩冷過程中析出的晶體而形成,在宋代福建建窯燒制的兔毫盞最為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窯也有燒造兔毫盞的。宋代建窯的特征是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形狀纖細柔長,民間分“銀兔毫”、“金兔毫”、“藍兔毫”等,以其中的“銀兔毫”最為名貴。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建窯束口碗就是這樣一件珍品用兔毫盞沏茶,兔毫花紋在茶水里交相輝映,令人愛不釋手。仿品多。
北宋 建盞 大都會藏
南宋 建盞 大英博物館藏
宋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故宮藏
油滴——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在黑釉器上布滿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直徑從數(shù)毫米之微至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其成因是由于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富集釉面某處,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飽和狀態(tài),從赤鐵礦和磁鐵礦中析出晶體所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白色晶斑者稱“銀油滴”,呈赭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油滴盞盛燒于宋代,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瓷窯都有燒制,山西臨汾窯產(chǎn)量多,以建州窯油滴盞最為著名。仿品多。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黑釉油滴碗 北宋 國寶級 陜西博物館
鷓鴣斑——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在黑釉器上布滿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點,形似鷓鴣斑,故名。其成因是由于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富集釉面某處,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飽和狀態(tài),從赤鐵礦和磁鐵礦中析出晶體所致。因燒制條件要求非常高,且很難成功,即使?jié)M足所有燒制條件,鷓鴣斑也只是偶爾出現(xiàn),鷓鴣斑盞成為極為稀少的名貴品種。鷓鴣斑盞盛燒于宋代,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瓷窯都有燒制,以建州窯最為著名。仿品多。
宋 鷓鴣斑建盞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玳瑁盞——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在黑釉為底釉的小盞上燒制出黃褐相間的斑塊,這種斑塊與玳瑁身上的花斑極為相似,故名。器物造型為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內(nèi)外施黑釉,釉面上呈現(xiàn)黃色結(jié)晶斑紋,頗似玳瑁殼的色澤。宋代南北方窯都有燒制,以江西吉州窯所產(chǎn)最為著名,是宋代斗茶的上品盞。玳瑁盞在日本叫玳瑁天目。仿品多。
玳瑁盞 示意圖
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用于商業(yè)目的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
程彥林2016年12月18日于北京
關注作者其他文章,請掃以下二維碼,關注作者私人公眾號,點擊查看歷史信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