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上一頁
1/2頁 共41

略論元朝統(tǒng)治與元青花的關系



時間:2016/1/20 14:41:02 文章來源:程彥林 

  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的2.3億元人民幣拍賣,將國人的元青花研究、收藏熱給點燃了。歷史上,由于史籍缺載,又缺乏有明確的物證,世人對元青花的認識與了解一片空白,不僅普通民眾、收藏界、學術(shù)界,甚至一輩子與瓷器打交道的瓷器專家對它也知之甚少。直到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在《東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這對大瓶子是收藏家大維德從一個叫吳賚熙的福建旅英華僑手中購買,據(jù)吳所說是來自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過琉璃廠的古董商們都拒絕收售。1950年代,美國一位博物館館長波普博士以這對帶款青花瓷為標準器進行對照研究,得出一個令世界文博界震驚的消息:伊朗阿特別爾寺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舊皇宮托普卡比博物館秘藏著上百件令世人嘆為觀止的中國元代青花瓷精品,正名曰“至正型”器。從此揭開了元青花的鍋蓋,對元青花的質(zhì)疑和爭論也一直沒有間斷過。

  且不管大維德的收藏和波普博士的研究到底有多大精準度,也不管學術(shù)界、業(yè)界到底還有多少元青花的疑惑沒有解開,但元青花大器的客觀存在是確鑿無疑了。

  自從俺開始研究瓷器歷史,有個疑團一直在腦海中環(huán)繞,那就是,既然主要元青花誕生于元代,那么元朝的統(tǒng)治,與元青花誕生到底有什么關系?元青花是元廷引導下燒制的嗎?元廷有無官窯存在?

  圍繞這個疑問,俺查看了一些書籍資料,讀了一些專家、學者、前輩的文章,包括尖銳對立觀點的文章,自己又進行了一番膚淺的研究之后,得出以下結(jié)論,歡迎拍磚:

  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fā)展和提升

  元青花誕生與元朝統(tǒng)治無直接關系,即元青花不是在朝廷的扶持和引導之下發(fā)展起來的

  元代貴族特別是宮廷,對青花瓷既不崇尚,也較少使用

  元青花誕生與元朝統(tǒng)治有間接關系,那就是疆域拓展、開放貿(mào)易、商路通暢



  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極大發(fā)展和提升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普遍的共識。

  景德鎮(zhèn),原名新平,后名浮梁。因該地有瓷石、高嶺土、煤炭等特色資源,適合發(fā)展陶瓷業(yè)。

  東晉人趙慨,先后在閩、浙、贛為官不順,被貶于贛,隱居新平,將其在浙閩了解的越窯青瓷制作技藝,引薦于此,導引新平師法越窯,又對胎釉配制,器物成型與焙燒工藝進行系列改革,成為新平制陶向制瓷進化之始。趙慨因此被尊稱制瓷祖師爺。到了唐代,新平生產(chǎn)的瓷器被稱為“假玉器”,開始進貢于朝。1004年,宋真宗時期景德年間,因產(chǎn)青白瓷質(zhì)地優(yōu)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zhèn),沿用至今。北宋后期在定窯的影響下,采用復燒法,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都有提高,獲得“南定”之稱。但此時,與汝、鈞、官、哥、定等宋代名窯相比,景德鎮(zhèn)窯的名氣扔不能躋身前列。

  自北宋后期以來,北方百年戰(zhàn)亂不斷,金與北宋戰(zhàn)爭北宋滅亡,元金戰(zhàn)爭把金擠壓往南,元與南宋合作滅金,元滅南宋,這些連綿不斷的戰(zhàn)火,特別是蒙古大軍所到之處有屠城癖好,那些北方名窯一個個受到嚴重影響。隨著金人、蒙古人的南下,中原人口發(fā)生了多次大的由北向南的遷徙,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居民(包括窯工)大多遷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而景德鎮(zhèn),地處長江以南的崇山峻嶺之中,交通當時不便利,是一處不錯的“世外桃源”,特別是景德鎮(zhèn)陶瓷窯口已小有名氣,是北方窯工的理想南遷之所。據(jù)乾隆四十八年版《浮梁縣志》記載,在全國人口銳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浮梁在“宋咸淳己巳(公元1269年),戶38832,口137053”,到了“元至元庚寅(公元1290年),浮梁地區(qū)人口增至“戶50786,口192148”,人口凈增五萬五千人。這就充分證明,在元朝與南宋的戰(zhàn)爭中,景德鎮(zhèn)不僅人口沒有減少,還大幅度增加,這是沒有遭到戰(zhàn)禍侵擾的有力證明。由于景德鎮(zhèn)人口激增和制瓷業(yè)欣欣向榮,元朝在完全統(tǒng)一中國的前夕——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鎮(zhèn)設立了“浮梁瓷局”。


康熙年間景德鎮(zhèn)的手繪地圖

  元代景德鎮(zhèn)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著天下窯工,如鈞窯汝窯定窯吉州磁州窯龍泉窯等,形成“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局面,事實上已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在綜合南北諸窯燒制技術(shù)工藝之后,景德鎮(zhèn)窯工們在繼續(xù)燒制青白瓷的基礎上,開始了青花瓷和釉里紅的摸索。如擅長繪畫的磁州窯、吉州窯窯工,來到景德鎮(zhèn)后,把繪畫材料由褐料創(chuàng)新為鈷料,在漂亮的瓷胎上重新開始作畫,繪畫技藝變得進一步精細;在鈷胎土方面,對制瓷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胎土的硬度,為制造大型陶瓷器物創(chuàng)造了條件。

  我們從元青花早期器物中不難看出窯工們在當時元青花燒成過程中的經(jīng)驗積累。元青花早期產(chǎn)品不僅鈷料與胎、釉搭配極不協(xié)調(diào)而且釉與鈷料、胎的搭配也存在著不合理,胎與鈷料和釉搭配更是不到位。所以元青花早期器物燒成溫度的偏低除了對鈷料氧化、釉面?;?、胎土硬化有影響外,還在于“三者”缺乏有機完美的統(tǒng)一,所以我們用肉眼即可觀察到該器物的鈷料在提煉過程中氧化鈷偏低、錳偏高和其它氧化元素比例不恰當所造成的塔式蓋罐青花鈷料灰暗、淺淡,甚至會造成鐵元素的錯覺。在胎土的配方上,元青花早期產(chǎn)品較為粗松,有的器物胎土 “二元”配方不夠合理,高嶺土偏多,瓷石偏少,詳細觀察可發(fā)現(xiàn)其密度不夠。

  元中期以后,經(jīng)過長時間的摸索,景德鎮(zhèn)少數(shù)窯口在技術(shù)、人才、物力和財力充裕的條件下,總結(jié)出了一些成熟產(chǎn)品燒造技法,走上了產(chǎn)品定型量化生產(chǎn)的道路,使元青花的燒制日趨成熟,在繼續(xù)燒青白瓷的基礎上,開始兼燒元青花。

  到了元末明初,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其特點主要包括:在工藝成形方面,有的如大盤、高足碗、匜等,一改手工拉坯傳統(tǒng)技法而大量采取刻花模印成型工藝,然后再飾以青花料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器物種類從瓶、罐、高足杯、匜發(fā)展到執(zhí)壺、盤、碗、小口杯、盒等,種類豐富;紋飾特征從較為簡單的民俗化題材如云龍、牡丹、菊紋、如意、花鳥、荷花、卷草、火珠、雜寶等,發(fā)展到鳥獸、海水、蓮池、鴛鴦、魚藻、束蓮、人物故事等圖案,進一步豐富了元青花晚期產(chǎn)品的文化內(nèi)涵,可以說元青花晚期作品繪畫風格在早中期基礎上,轉(zhuǎn)變成為更具鑒賞價值的藝術(shù)品。其中有些產(chǎn)品為適應廣泛的國外市場,在裝飾藝術(shù)上注重融匯吸收外國歷史文化元素。表現(xiàn)在形體創(chuàng)作和繪畫風格上,則是盡量迎合異域民族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的需要。題材靈活、創(chuàng)作多種多樣,呈現(xiàn)有有眾多的來料加工、按圖設計、西域畫工執(zhí)筆等跡象。我們從土耳其和伊朗兩國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大盤、壺、罐、碗等裝飾圖案上就不難得出結(jié)論。



  從目前有確切紀年出土的元青花器物分析,元青花從真正創(chuàng)燒、定型到相對成熟,在元代不過50年左右的時間,上線應為1314年,下線應至1368年(進入明朝),即:延祐元年到至正二十八年之間。

  有了元朝的發(fā)展基礎,到了明代,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就大大發(fā)展起來,同時還燒制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此時,明代的景德鎮(zhèn)已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瓷都。

  二、元青花誕生與元朝統(tǒng)治無直接關系,即元青花不是在朝廷的扶持和引導之下發(fā)展起來的

  不少文章指出,元朝統(tǒng)治集團是青睞和扶持青花瓷的,這一判斷大多基于以下理由:蒙古人尚白;元朝有御土窯之說;出土元青花有些帶有“樞府”款,而“樞府”屬元朝廷的軍事機關;元朝在統(tǒng)一中國前夕,于景德鎮(zhèn)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的陶瓷管理機構(gòu)——浮梁磁局,如此等等。由此判斷元朝對景德鎮(zhèn)瓷窯、對青花瓷的重視,有的還因此斷定,在景德鎮(zhèn)有“元官窯”存在。比如,以劉新園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蒙元朝廷對于瓷器的生產(chǎn)涉入頗深,甚至主導了青花瓷的創(chuàng)燒及生產(chǎn)。

  俺認為,這些判斷不成立。

  首先,元朝尚白確有其事,但尚白不會導致朝廷青睞青花瓷。

  據(jù)《元朝名臣事略》卷五《中書耶律文正王》傳記載,元朝確有“國俗尚白”的風俗:“己丑,太宗即位(公元1229年)……諸國來朝者,多以冒禁應死,公(指耶律文正)言:‘陛下新即位,愿無污白道子?!瘡闹?。蓋國俗尚白,以白為吉也?!庇謸?jù)彭瑋《輟耕錄•跋》記載:“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甲申,桑哥為相,與江南浮屠總攝楊葷相表里,峽僧嗣古妙高上言,欲毀宋諸陵。明年乙酉正月,桑哥矯制:‘可其奏’,于是發(fā)諸陵,實利其殉寶也。又哀諸帝遺骼,建白塔于杭故宮曰‘鎮(zhèn)南’,以厭勝之?!痹撚涊d說明,元朝在南宋故都臨安故宮內(nèi)建“白塔”是為“鎮(zhèn)南,以厭勝之”。這清楚地說明,元朝的“國俗尚白”主要是統(tǒng)治者出于“白能鎮(zhèn)邪”的宗教信奉。一般說來,蒙古尚白、以白為吉,并不會導致蒙古人的餐具、炊具都尚白瓷。這一點,可以從《馬可波羅游記》第十三章的記載看出,“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鍍金的金屬制成品”,這個說法,與元朝著名學者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楊忠肅公》中的記載是吻合的: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鑲金的金屬制品。同樣,元代統(tǒng)治者對生活用瓷的選擇,也沒有偏愛白瓷的習俗。如《元史·何榮祖?zhèn)鳌酚涊d,忽必烈的重臣、官居相位的何榮祖,家居生活用瓷不是白瓷而是青瓷。所以,“尚白”并沒有導致元廷貴族對青花白瓷的青睞,相反,元廷貴族使用青花瓷鮮有記錄。即使就是因為“尚白”而喜歡白色瓷器,也不能成青睞青花瓷的理由,因為青花瓷的顯著色是鈷藍色,“尚白”不等于“尚藍”!而西域的波斯人才“尚藍”。在元朝對世人等級劃分中,波斯人屬于色目人,是二等人,元廷不會為了“二等人”的喜好而去主導一種瓷器的生產(chǎn)。

  其次,元代文獻確有記載“御土窯”一事,但這不足說明就是官窯。

  有些學者僅憑字面有“御”字判斷“御土窯”就是官窯??R在《至正直記》(序1363年)中提到,饒州有“御土窯”,專為宮廷需要而制作瓷器:“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jiān)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蛴胸曈嗤?,作盤盂碗碟壺注杯盞之類,白而瑩,色可愛。底色未著油藥處,猶如白粉。甚雅薄,難愛護,世亦難得佳者。今貨者皆別土也,雖白而堊□耳?!?意思是在饒州有一處藏有高質(zhì)量制瓷原料的御土礦,每年官府派官員至饒州監(jiān)燒器皿上貢,這些上貢的瓷器被稱為“御土窯”,燒制完成后,土礦即封閉。有時燒造貢器后剩下的土,用來作成一些飲食器皿,釉色白又有光澤,很得人喜愛,不過器身薄,不易保存,世上難得見到完整的佳器,現(xiàn)在市場上所流通的,都是用其它土礦燒造的,質(zhì)量上不及御土所造器??R在后文又說,“在家時,表兄沈子成自余干州歸,攜至舊御土窯器徑尺肉碟二個,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質(zhì)與色絕類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者往往不能辨”。

  曹昭的《格古要論》(序1388年)也提到饒州的“御土窯”:“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厚,色白且潤尤佳,其價低于定器。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nèi)有樞府字者高,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辈苷褜懨鳎粮G器在當時市場上的價格低于定器。元代“御土窯”生產(chǎn)印花小圈足器,其中以器內(nèi)帶有“樞府”款的質(zhì)量最高,而近來燒造無花色的大圈足器有失潤澤,加上裝飾的青花及五色花等作品則算是庸俗之作。


與《格古要論》記載相符的元青花小腳杯

  孔齊和曹昭兩人的記載說明,“御土窯”生產(chǎn)過宮廷用器,但燒完之后即封閉一說,并不嚴格,民間也有流傳。這說明,御土窯就是“官窯”一說,比較牽強。

  第三,存在“樞府”款式的青花瓷,不足以說明瓷器出自官辦。

  有“樞府”款式的瓷器出現(xiàn)于元中期之后。根據(jù)《元史》二十八卷記載,“樞府”應指元廷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同樣的情況,“太禧”應指掌管蒙古皇帝宗廟祭祀事務的太禧宗禋院,“東衛(wèi)”指的是隨侍皇太子的東宮侍衛(wèi)軍。

  “樞府”款瓷器在元代國內(nèi)的墓葬和窖藏中時有出現(xiàn),分布很廣,有的還流傳到海外。這說明“樞府”款瓷器有可能并非只限于宮廷中使用,或有相類作品的制作和流通未遭禁止。

  《大元圣政國朝典章》戶部卷八,典章二十二,記載:“至元五年七月初五制國用使司來申,均州管下各窯戶合納課程,除民戶磁窯課程依例出納外,軍戶韓玉、馮海倚賴軍戶形勢告劉元帥,文字欄當止令將燒到窯貨三十分取一,乞施行,制府照得,先欽奉圣旨,節(jié)文,磁窯、石灰、礬、錫榷課斟酌定立課程,欽此。兼磁窯舊例二八抽分,辦課難同三十分取一,除已移咨樞密院行下合屬將合納課程照依舊例辦課外,仰照驗欽依施行?!币馑际浅艘话愕拿駪糁猓瑯忻茉合聦俚囊恍┸姂粢矎氖麓善鳠斓墓ぷ?,史料記載均州民戶瓷窯課程依例出納,軍戶燒瓷亦應依舊例二八抽分。

  這說明“樞府”款瓷器的燒制是官民撘燒,而非單獨的官窯。

  第四,浮梁磁局的規(guī)格低、管事多而雜,如何運作也無明確記載,磁局的存續(xù)時間與元青花誕生時間也不吻合。

  “浮梁磁局的設立”被很多文獻引用作為“官辦瓷器”的理由。根據(jù)《元史》記載,浮梁磁局設立于至元十五年(1278),隸屬于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而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則是將作院下的一個附屬機構(gòu)。將作院:秩正二品,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冠佩器皿,織造刺繡段匹紗羅,異樣百色造作;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秩正三品,掌造寶貝金玉冠帽、系腰束帶、金銀器皿,并總諸司局事;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燒造磁器,并漆造馬尾、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

  由此可見,浮梁磁局在整個官府所掌控的手工業(yè)機構(gòu)體系中,并不是什么重要的部門,主掌浮梁磁局的最高官員位階低(正九品,相當于現(xiàn)代的股級——村長、保長),除了負責瓷器燒造外,還兼管馬尾、藤笠帽的制作。這些情況都可說明,相較于元廷對金工、織造等手工業(yè)的重視,瓷器的制造在宮廷器用中,似乎僅為枝微末節(jié)的一環(huán),并不受到特別注意。

  關于浮梁磁局的運轉(zhuǎn)方式、有何功勞和業(yè)績,史料均未記載,何時撤銷也沒有記錄。據(jù)一些學者如汪慶正、熊寥等撰文推測,浮梁磁局至遲在泰定(1324-1327年)后已不存在。據(jù)乾隆四十八年《浮梁縣志•陶政》記載,泰定年間元朝中央政府恢復向景德鎮(zhèn)窯場征用貢瓷時,不是通過浮梁瓷局,而是改由饒州路總管予以督辦:“泰定后,本路總管監(jiān)陶,皆有命則供,否則止?!蔽闹械摹氨韭房偣堋奔礊轲堉萋房偣?。顯然,隨著“有命則供,否則止”貢瓷政策的施行,常設監(jiān)陶機構(gòu)—浮梁瓷局的存在就是多余了,向中央王朝臨時性的貢瓷使命,已由饒州路總管來承擔。元代至治、泰定年間浮梁州知州涂濟亨于泰定乙丑(公元1325年)寫的《浮梁州志序》內(nèi),就記載了饒州路總管段廷掛奉命督陶一事:“余出守是州之二月,郡刺史清泉段公蒙旨董陶至州”。《至順鎮(zhèn)江志》也記載了官居“承務郎饒州路總管府推官,…特改鎮(zhèn)江等處稻田提舉”的堵閏于至順二年(公元1331)二月,“奉命督陶器于饒”一事。

  那么,浮梁磁局為什么要設立呢?由“一”的分析可知,元初全國窯口,只有景德鎮(zhèn)在蓬勃發(fā)展、空前繁榮,其他名窯皆被嚴重毀壞,這直接導致朝廷隨手銳減,而此時元廷財政緊張(有資料說明),浮梁磁局的設立,除了訂燒少量貢瓷外,是否主要為了課稅?

  第五,元朝自建立不久,就開始內(nèi)亂,既有內(nèi)部不和自相殘殺,又有各地起義不斷,幾乎沒有消停過,元朝統(tǒng)治集團無暇顧及青花瓷燒制這么一項具體事務。

  元朝歷史從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洪武元年(1368)為止,前后共計98年。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的大蒙古國,在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8月攻滅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3月與南宋聯(lián)合攻滅金朝后,完全領有華北。先后發(fā)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元憲宗九年(1259)元憲宗蒙哥于征伐南宋戰(zhàn)爭去世后,領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而發(fā)生戰(zhàn)爭,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獲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改國號為“大元”,定都元大都(北京),建立元朝。這場兄弟之戰(zhàn)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后脫離與大汗忽必烈的關系,直到元成宗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這也預示著蒙古貴族之間殺機四起。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元朝的鼎盛時期,元廷的重心仍是四出征戰(zhàn),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攻滅南宋,統(tǒng)一全中國,然后平定了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zhàn)爭戰(zhàn)敗。

  元朝中期皇位頻繁更迭,爭皇位動不動就兵戎相見,主要有南坡之變?nèi)首跉⒂⒆?、天歷之變燕帖木兒毒死明宗擁文宗、丞相玩弄朝廷等等。元朝長期處于繼承權(quán)爭搶、嚴重腐朽、權(quán)臣擅政、不任用漢人、屠殺與壓榨百姓的惡習旋窩,使得蒙古人當初的血性喪失殆盡,政治始終沒有步入軌道。殘酷統(tǒng)治必然導致民變,從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起,全國各地的武裝起義就沒有間斷過,大大小小過百次之多。元順帝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濫發(fā)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黃河泛濫又加重徭役,最后導致至正十一年(1351)爆發(fā)元末紅巾軍大起義。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達北伐,各地元軍望風而逃,元大都輕易被占,元廷退居漠北,元朝滅亡。

  至元十五年(1278)景德鎮(zhèn)被納入元朝版圖,由于蒙古人喜征戰(zhàn)、施淫威、疏治理的傳統(tǒng),朝廷對景德鎮(zhèn)的管理,可能只限于征稅和零星貢瓷,并沒有找到朝廷引導青花瓷燒制的證據(jù)。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南康都昌縣白蓮教建元“萬乘”,民變隱患已經(jīng)開始。至正四年(1344)五月黃河天災,全國就出于動蕩之中,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以白蓮教為主的紅巾軍大起義爆發(fā),各地紛紛響應,其中人數(shù)最多、實力較強的徐壽輝部,就在離景德鎮(zhèn)不遠的蘄水(今湖北浠水)稱帝,國號天完,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fā)動群眾先后攻占江南大片地區(qū),包括景德鎮(zhèn)。后景德鎮(zhèn)先后被陳友諒、朱元璋割據(jù),直至大明。

  根據(jù)元青花誕生、逐漸成熟于1314年-1368年之間這個時間段判斷,元朝此時正處于皇位頻繁更迭、嚴重貪污腐敗、奸相權(quán)臣擅政、壓榨百姓激起民變、控制力弱化、朝廷怠于政事時期,元廷對青花瓷燒制這么一項具體事務,應該是無暇顧及,或想顧而不及。

  三、元代貴族特別是宮廷,對青花瓷既不崇尚,也較少使用

  要說明這個問題,先來看看元廷的喜好。

  對于游牧民族來說,為符合他們的生活方式,自然偏好輕巧易攜帶的物品。在蒙古人觀念中,黃金是尊貴的,能象征權(quán)威和財富。在蒙古帝國的早期,掠奪成為蒙古人財富累積最主要的來源,從東亞和中亞那些被侵略或占領地區(qū)掠奪、征收當?shù)氐恼滟F物品。如1258年攻下阿巴斯(Abbasid)王朝的首都巴格達后,蒙古大軍和他們的盟友喬治亞軍隊:“淹沒在金、銀、寶石、珍珠、織品和珍貴的服飾、金銀器皿堆中,因為他們只拿這兩種貴重金屬、寶石、珍珠、織品和服飾”【見 Thomas Allsen, Com modities and Exchange under the Mongol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7)】。

  《飲膳正要》(一本專為蒙元宮廷養(yǎng)生保健所撰寫的書籍)的序言中提到,世祖忽必烈的宮廷中“御膳必須精制,所職何人,所用何物。進酒之時,必用沈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適中執(zhí)事務合稱職”。由此可推測,王公貴族接觸上手的宮廷飲食器皿,主要是由沈香木、黃金和水晶等貴重材質(zhì)制作;陶瓷器則多作為儲藏器,用于廚房和倉庫中,大多只經(jīng)仆人之手。

  事實上,非常多的文獻資料都顯示,蒙古人非常喜好金銀和寶石,在建立帝國后更甚之。根據(jù)韓儒林的《元代漠北酒局和大都酒?!?、《元代詐馬宴新探》記載,蒙古人愛好飲酒,在酒宴時常使用豪華巨大的容器來儲藏美酒,這些容器的制作材料多為金銀器。當蒙古大汗邀請各軍首將舉行大型皇家宴會——“詐馬宴”時,閃閃發(fā)亮的金銀飲食器皿,和與會將領身上燦爛奪目的織金錦緞一樣,都是用來展現(xiàn)帝國的富庶氣象。

  【《元史》,卷七】記載,蒙古皇帝的宗祠(影堂)中所使用的祭器,也主要用金、銀、玉、水晶和瑪瑙等材料來制作;祭天儀式用青銅仿古祭器、竹木器,有時也佐以少數(shù)陶器或青瓷器。宮廷中的日常生活器皿也通常以黃金來制作。

  【《元史》,卷八十】記載,宮內(nèi)導從:“主服御者凡三十人,速古兒赤也。執(zhí)古朵二人,執(zhí)幢二人,執(zhí)節(jié)二人,皆分左右行。攜金盆一人,由左;負金椅一人,由右。攜金水瓶、鹿盧一人,由左;執(zhí)巾一人,由右。捧金香球二人,捧金香合二人,皆分左右行。捧金唾壺一人,由左;捧金唾盂一人,由右。執(zhí)金拂四人,執(zhí)升龍扇十人,皆分左右行?!?

  【《元史》,卷七十七】記載,葬禮所需儀式用器也多以黃金制作。國俗舊禮:“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殉以金壺瓶二,盞一, 楪匙 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

  雖然由于蒙古傳統(tǒng)葬俗中葬地是對外保密的,地面上不留墳冢,考古發(fā)掘中也極少發(fā)現(xiàn),我們對他們的墓葬了解甚少,不過在文獻中仍可一窺究竟。例如在一段有關伊兒汗國統(tǒng)治者旭烈兀(Hulegu,死于1265年)陵墓的記載中披露,大量的珠寶和黃金被放入墓中;又教廷使者卡必尼(Carpini)的記載中,也提到在蒙古大汗和貴族的墓葬中,埋藏有巨量的黃金和白銀。史衛(wèi)民編寫的《元代社會生活史》記有:“按照蒙古人的傳統(tǒng)習俗,成吉思汗陵墓中的隨葬品中不乏金銀和馬匹等。據(jù)波斯史家志費尼的記載,還有40名用珠寶、首飾和貴重衣服裝扮的美女陪葬。”

  相較之下,瓷器似乎不太受到蒙古人的青睞和重視,雖然前面的討論論及,從文獻及考古材料中,我們可以知道蒙元宮廷中使用瓷器主要用來儲藏酒和食物,但儲藏器在器類中等級原本較低,畢竟是一般下人才會接觸,高貴的主人們,只會接觸到宴會桌上高質(zhì)量的飲食器皿。另外一些文獻資料也可支持這樣的論點,延佑四年(1314)政府頒定的器用規(guī)章中指出:

  《大元圣政國朝典章》禮部卷二,典章二十九記載,服色“器皿(謂茶酒器)除钑造龍鳳文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許用金玉,四品五品惟臺盞用金,六品以下臺盞用鍍金,余并用銀?!保弧笆?..,酒器許用銀壺瓶臺盞盂旋,余并禁止?!?/P>

  在規(guī)章中,并沒有提到瓷器,可想見瓷器沒有重要到被納入規(guī)范之中?!对贰?,卷一百八十六記載:榮祖身至大官,而蹴第而居,飲食器用青瓷杯,中宮聞之,賜以上尊及金五十兩,銀五百兩,鈔二萬五千貫」。當皇后聽聞朝中大臣何榮祖(世祖朝宰相),宅第狹小,飲食用青瓷杯時,甚是驚訝,馬上派人賜以財寶。雖然我們不知道此處的「上尊」是什么材質(zhì)的飲食器皿,可以肯定是比瓷器更珍貴的材質(zhì)所制,大概是金銀之類的器皿吧!

  再從元大都出土瓷器來看。李知宴所編寫的《故宮元代皇宮地下出土陶瓷資料初探》、《元大都的勘查和發(fā)掘》、《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遺址》、《北京西絳胡同和后桃園的元代居住遺跡》顯示,宮廷所用的瓷器除了少量的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外,還有更多來自其它地方的瓷器,特別是北方磁州窯系的產(chǎn)品,其中景德鎮(zhèn)青花瓷只占極少量。根據(jù)李知宴統(tǒng)計的皇宮遺址發(fā)掘,磁州窯系的破片占所有發(fā)現(xiàn)瓷器的52.9%,景德鎮(zhèn)青白瓷占32%,龍泉窯占7.4%,景德鎮(zhèn)青花瓷占3.9%,鈞窯系占3.8%。西絳胡同遺址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眾多的磁州窯系和龍泉窯作品,但伴隨出土的青花瓷僅有一件高足杯;后桃園遺址出土了鈞窯、三彩和磁州窯系等器物,但未發(fā)現(xiàn)有景德鎮(zhèn)瓷器;北京崇文區(qū)發(fā)現(xiàn)的色目貴族鐵可夫婦墓以及鐵可父斡脫赤墓,雖曾被盜,不過亦出土了精美的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參雜少數(shù)鈞窯系和磁州窯系瓷器,其中鐵可父斡脫赤墓中出土的青白瓷多穆壺,制作精致,造型特殊,仿自金屬器或木器。這些發(fā)現(xiàn)雖然不能絕對地作出判斷,但至少可以說明,蒙元宮廷中所使用的陶瓷器來自一個以上的地區(qū),除了江西的景德鎮(zhèn)窯和浙江的龍泉窯外,絕大部份是來自首都鄰近的地區(qū),例如磁州窯,宮廷用瓷來源廣泛,沒有局限于景德鎮(zhèn)。雖然“浮梁磁局”早在1278年已經(jīng)設立,但來自景德鎮(zhèn)的瓷器,卻只占元廷中所用瓷器的極小部分,1320年代才出現(xiàn)的青花瓷器,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按照臺灣大學施靜菲教授的分析,可能的解釋是,除了一部份為符合特殊要求而訂制的瓷品外,蒙元宮廷中所使用的大部份陶瓷器是以上貢或繳稅形式,由地方官員上貢或上解到宮廷。還存在一種可能,通過浮梁瓷局從景德鎮(zhèn)定制瓷器的,也可能是一些地方官員。

  根據(jù)上述分析顯示,瓷器在元代時并不受主政者的重視。蒙古人對不易攜帶又易破碎的瓷器原不熟悉,入主中原后,雖也將瓷器納入生活用器之列,但并沒有將它們看得很珍貴。元代宮廷、貴族,對青花瓷既不崇尚,也較少使用,并沒有看到統(tǒng)治集團對瓷器有特別的關心或試圖主導瓷器制作的發(fā)展。

  另外,元朝時蒙古人的統(tǒng)治是非常嚴酷的,將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以,如果由元廷來督造瓷器,斷然不會出現(xiàn)將鬼谷子下山、昭君出塞、尉遲恭單騎救主、三顧茅廬等歌頌漢民族英雄人物故事,畫到高檔瓷器上。還有,最下等的四等南人,是指淮河以南的原南宋所轄的漢人,景德鎮(zhèn)人無疑屬于四等賤人,即使青花瓷技術(shù)有多高超,斷不會引起一等人蒙古貴族的青睞。


  四、元青花誕生與元朝統(tǒng)治有間接關系,那就是疆域拓展、開放貿(mào)易、商路通暢

  結(jié)合前幾部分的分析,既然元青花不是元廷所主導的,那么海外的元青花到底是何人所造?何人運往伊朗、土耳其及中西亞等國的?俺的分析是:元青花為民間所造,或者是中西亞的來料加工,通過海上貿(mào)易和陸上絲綢之路流通,目的就是賺錢。

  1980年在景德鎮(zhèn)市中山南路紅光瓷廠院內(nèi)基建施工時,發(fā)現(xiàn)了一處元代窯址——落馬橋窯址??脊湃藛T發(fā)掘面積近700平方米,距地面1.7米處出土元代遺物。元代堆積層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青花瓷的品類非常豐富,除常見的碗、盤外,還有勸盤、耳杯、匜、蓋盒、鳥食罐、雙系小罐、大口罐、鋪首罐、雙耳瓶、長頸瓶、梅瓶、玉壺春瓶等器形,紋飾有菊花、牡丹、梅花、靈芝、葡萄、蕉葉、龍、鹿、孔雀、魚藻、人物故事等,還有一些帶銘文的器物。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人物故事圖大口罐和梅瓶殘片中,有肩部纏枝蓮紋和口沿外側(cè)梔子紋樣,與尉遲恭單騎救主圖、三顧茅廬圖元青花大罐和梅瓶的紋樣如出一轍,大罐口沿和梅瓶下腹部殘器的仰蓮紋和雙勾棱格紋,分別與英國裴格瑟斯信托公司舊藏三顧茅廬圖青花罐和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所藏三顧茅廬圖青花帶蓋梅瓶相似。落馬橋窯址還發(fā)現(xiàn)一件漢服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盤殘片,所繪人物與1986年江西上饒市元墓出土的周敦頤愛蓮圖青花玉壺春瓶圖案中人物相似。瓶口呈喇叭口,細長頸、膽腹、圈足略作外撇,高27.5厘米,口徑8.5厘米,底徑8.2厘米。腹部繪周敦頤愛蓮圖。從上饒元墓出土元青花玉壺春瓶圖案看,落馬橋出土周敦頤愛蓮圖青花盤殘片上的人物似為拜訪周敦頤的客人。


景德鎮(zhèn)落馬橋元末窯址示意圖

  有很多學者提出,縱觀存世的元青花分析,可能存在兩種類型的元青花,一類是元廷對景德鎮(zhèn)實施有效統(tǒng)治時期燒制的元青花,這類元青花上,不會出現(xiàn)歌頌漢民族英雄人物故事;另一類就是在陳友諒割據(jù)的至正十一年(1351)之后燒制的元青花,這類元青花上,同時出于民族斗爭的需要,出現(xiàn)歌頌漢民族英雄人物故事就順理成章了。很明顯,落馬橋元青花屬于后一類。

  《明史·陳友諒傳》記載:“陳友諒,沔陽漁家子也。本謝氏,祖贅于陳,因從其姓。少讀書,略通文義……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蘄水及黃州路,敗元威順王寬徹不花。遂即蘄水為都,稱皇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以普勝為太師。未幾,陷饒、信……友諒性雄猜,好以權(quán)術(shù)馭下。既僭號,盡有江西、湖廣之地,恃其兵強,欲東取應天。太祖患友諒與張士誠合,乃設計令其故人康茂才為書誘之,令速來?!敝煸暗膽n患間接說明,陳友諒與張士誠是有來往的。至正十九年,陳友諒殺害天完將領趙普勝,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至正二十三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和朱元璋大戰(zhàn)時中流矢身亡。

  《明史·張士誠傳》記載:“當是時,士誠所據(jù),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于濟寧之金溝,西距汝、潁、濠、泗,東薄海,二千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以士信及女夫潘元紹為腹心,左丞徐義、李伯升、呂珍為爪牙,參軍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主謀議,元學士陳基、右丞饒介典文章。又好招延賓客,所贈遺輿馬、居室、什器甚具。諸僑寓貧無籍者爭趨之?!睆埵空\本“以操舟運鹽為業(yè)”,舉兵起義占據(jù)浙西后,附庸風雅,廣交江南名士。這位滅元的蓋世功臣、猛士,至正二十七年(1367)被朱元璋圍困于蘇州,兵敗后被俘,上吊而亡。

  順便說一下,很多人認為元軍是被朱元璋的明軍消滅的,這不符合實情。其實,在元末反元三劍客中,數(shù)陳友諒、張士誠和元軍有過苦戰(zhàn),朱元璋幾乎沒有,他是在滅陳友諒、張士誠時,打了許多異常慘烈的仗。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評定南方,派大將徐達北伐元軍,沒想到此時元軍腐朽沒落、毫無斗志,加上元軍善進攻不善守城,各大城市包括開封汴梁、元大都北京,元軍都是明軍未到,元軍就嚇破了膽,望風而逃或望風而降,只有洛陽元軍,還擺開陣勢,準備和明軍一戰(zhàn),但仗還沒真正開打,就潰敗了。所以,元軍是被蒙古人自己消滅的。此乃旁話。

  張士誠、陳友諒等人分別割據(jù)一方,需要大量的錢財來擴充軍隊、壯大實力、拓展地盤、反元抗朱,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利用現(xiàn)有的條件,大力實施貿(mào)易。瓷器的貿(mào)易無疑是最先考慮的因素,陳友諒占據(jù)了全國最有名、當時制作水平最高的景德鎮(zhèn),而張士誠占據(jù)了元朝最重要的港口。當時青花瓷很受中西亞、東南亞各伊斯蘭國家的青睞,利潤必然很高。那么,誰來具體實施青花瓷的貿(mào)易呢?

  說到這里,一個關鍵人物——沈萬三開始登場。

  明人陰太山《梅圃余談》記載:“吳縣沈萬三以貨殖起家,蘇州府屬田畝三分之二屬于沈氏。張士誠稱王,勒萬三資犒軍,又取萬三女為妃?!?/STRONG>《吳江縣志》記載:“沈萬三秀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泵魅丝走儭对平娥^紀談》記載:“沈萬山,蘇州吳縣人也,家貧無產(chǎn),以漁為生,常于吳淞三泖之間撒網(wǎng)捕魚,……乃變?yōu)楹YZ,遍走徽、池、寧、太、常、鎮(zhèn)豪富間轉(zhuǎn)展貿(mào)易,致金數(shù)百萬,因以顯富?!颜彆r,或進暖玉注,出于薛塘古墳,謝庭春獻。月色之盂,得于弋陽陶氏。又開寶市于偽都(今江西九江),招致海商大賈,仍建尊珍館朱衣巷內(nèi),以待有寶者。設賓客卿使之名,豐其谷祿,別其敬禮。得其絕色以進,則封為奇貨上賓。得珠玉以進,則封為珍精貴客。又有華卿麗使,亞于賓客也。”真是一語道破天機,指出了沈萬三發(fā)家致富的真正原因是在九江開寶市,與海商進行陶瓷貿(mào)易,并往來于張士誠、陳友諒割據(jù)之地。這個沈萬三就是建立蘇州周莊、修觀前街、出錢幫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富商。

  元朝海外貿(mào)易主要港口設在福建泉州,然后經(jīng)京杭大運河運往元大都。歐陽玄在《通惠河政績碑記》里說,“又自昆侖西南,水入海者,繞出南詔之后,歷交趾、阇婆、真臘、占城、百粵之國,東南過琉球、日本,東至三韓,遠人之名琛異寶、神馬奇產(chǎn),航海而至。或逾年之程,皆由漕河以至闕下,斯又古今載籍之所未有者也”。

  至正十三年,泰州張士誠率鹽丁起義反元,攻下高郵等地,稱誠王。至正十六年占領蘇州后稱吳王,占領江浙行省后,控制了江蘇昆山、太倉、澉浦等海港,為開始海外貿(mào)易、獲取更多收入提供了條件。陳寶生、孫天富、朱道山等泉州海商紛紛投奔張士誠,在太倉婁江港從事海外貿(mào)易長達十年之久。陳寶生,字彥廉,元末江南名士,兼通詩畫,還是一位從事海外貿(mào)易、施財好義的海商。陳寶生、孫天富、朱道山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地理范圍,“東起高句驪,經(jīng)羅斛,西抵阇婆”。阇婆即今印尼爪哇,元代是海上陶瓷之路主要轉(zhuǎn)口港。印度東海岸海濱城市本地治理市(Puducherry)博物館藏有一件三顧茅廬圖青花帶蓋梅瓶,與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藏三顧茅廬圖青花帶蓋梅瓶相同。泰國和印度兩地所見落馬橋型元青花可能是陳寶生等海商販運到爪哇,再由穆斯林海商轉(zhuǎn)運至印度東海岸。

  明初建立后,朱道山率先帶海外商賈向明王朝入貢,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獎。

  隨著一些南海沉船打撈,也為元朝末期瓷器的海外貿(mào)易提供了佐證。2010年5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隊在西沙群島永樂環(huán)礁石嶼進行考古調(diào)查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處元代沉船,從中打撈出180件元青花瓷片。這些瓷片與國內(nèi)一些城市、墓葬遺址,以及景德鎮(zhèn)湖田南河南岸等窯址中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相一致。這些青花瓷器還見于菲律賓、印尼、非洲東海岸等海外一些地區(qū),尤其是菲律賓地區(qū)。小罐、碗、杯、軍持類器物在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面均十分接近,是較為典型的元代晚期景德鎮(zhèn)窯外銷瓷器產(chǎn)品。

  再從陸上看,自成吉思汗以后多次西征,特別是元太宗八年(1236)至乃馬真元年(1242)間攻占欽察草原、基輔羅斯、匈牙利等中東歐各國,攻占與殺掠東歐北部與中部,沿途建立了驛站,恢復了自唐代關閉的陸上絲綢之路,形成了空前龐大嚴密的歐亞交通網(wǎng)絡體系,為大規(guī)模開展貿(mào)易創(chuàng)造了條件?!对?#8226;兵志•站赤》記載:“蓋以通達邊情,布宣號令”。據(jù)《多桑蒙古史》記載,蒙古軍隊洗劫中亞名城撒馬爾罕時殺掠甚酷,但卻留下該城三萬余名工匠分賜蒙古王公貴族,謫為工奴,這些西域工匠后來很多流散到中原內(nèi)地,這一舉措,客觀上加強了中國與西亞、東歐的文化技術(shù)交流與融合。

  根據(jù)史料記載,當時在漫長的東西方陸路商道上從事商隊販運貿(mào)易的,計有歐洲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波蘭、奧地利、捷克、俄國、意大利威尼斯、熱那亞以及早期北歐漢撒同盟等地商人,有由西域蒙古諸汗國及其后裔統(tǒng)治的西亞、中亞地區(qū)的商人以及中國色目商人等等。歐州和中、西亞商人一般都攜帶大量金銀、珠寶、藥物、奇禽異獸、香料、竹布、蘇麻離青鈷料等來中國或在沿途出售,他們所購買的主要是中國的緞匹、繡彩、金錦、絲綢、茶葉、瓷器、藥材等商品。《馬可•波羅游記》中有幾處寫道:元大都外城常有“無數(shù)商人”、“大量商人”來往止息,“建有許多旅館和招待駱駝商隊的大客棧,……旅客按不同的人種,分別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離的旅館”。既為不同人種,無疑為外國客商?!锻ㄉ讨改稀芬仓赋?,“……汗八里都城商務最盛。各國商賈輻輳于此,百貨云集”??梢娰Q(mào)易之繁榮。繁榮的貿(mào)易必然存在多種形式,如純粹的買賣、易貨貿(mào)易、主動訂制甚至來料加工等。

  元中期之后到元末,絲綢之路因國事動蕩受一些影響,但總體或局部還是通暢的,這為這一時期的瓷器及其鈷料貿(mào)易持續(xù)、瓷器定制和來料加工提供了條件。

  如果要將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貿(mào)易通道做個比較的話,在沒有公路、鐵路的情況下,海上通道顯然有較大的優(yōu)勢,運力和運量都是陸上絲綢之路無法比擬的。景德鎮(zhèn)青花瓷經(jīng)過陸路,到達九江的寶市集中,然后轉(zhuǎn)船,通過長江運到太倉港,再經(jīng)太倉港出海。2008年在江蘇太倉市城廂鎮(zhèn)南郊發(fā)現(xiàn)的元代至明初海運倉遺址,可以為這個推測提供佐證。遺址出土瓷片大部分為元末明初龍泉窯、青瓷片,與史書記載張士誠統(tǒng)治海運倉年代一致。

  可以說,在這種元廷疏于管控、貿(mào)易渠道通暢、中西文化交融的客觀環(huán)境下,元青花漸漸趨于成熟。

  綜上分析,雖然沒有證據(jù)表明元朝蒙古人對青花瓷的生產(chǎn)和外銷有直接的引導和影響,或?qū)χ髁骷y飾、器形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間接作用不可低估。元朝統(tǒng)一南北,對原有的瓷業(yè)整合,提供了更有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技術(shù)交流融合條件。整個蒙古汗國廣闊的腹地,通暢的交通網(wǎng)絡,特別是打通中西亞歐、引入西域文化、通暢陸海貿(mào)易渠道等政治社會環(huán)境,對青花瓷的生產(chǎn)、工藝改進、文化交流與貿(mào)易,客觀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元青花來說,這算“無心插柳柳成蔭”么?


  (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摘抄、轉(zhuǎn)載、轉(zhuǎn)述觀點都必須注明出處,用于商業(yè)目的的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

程彥林2016元月20日于北京

參考資料:

  《蒙元宮廷中瓷器使用初探》(臺灣大學施靜菲教授)
  《浮梁瓷局的設置與撤銷》(景德鎮(zhèn)熊寥教授)
  《最后的輝煌:落馬橋型元青花》(林梅村)
  《元代社會生活史》(史衛(wèi)民)
  《大元圣政國朝典章》上、下卷
  《元青花瓷—中西亞文化交流融合的結(jié)晶》(李輝柄《收藏》2012年05期)
  《元史》

微信關注作者更多文章,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