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首頁 > 藝術新聞 >滾動新聞> 正文

一場跨越千年的書法之旅

時間:2023/10/2 22:10:56  來源:美術報

趙孟頫 《洛神賦》卷(局部) 29.2×193cm 天津博物館藏

   “宋四家”之首的蘇軾、“元代冠冕”趙孟頫、“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都是詩詞書畫“四絕”的全能文人,一位生活在北宋、一位生活在元初,另一位則生活在明朝,他們本不會有交集,但此次書法展打破了時空的“次元壁”,讓三人來了一場“合作”與“神交”。

   01

   與浙江淵源頗深的“宋四家”

   此次展覽中頗受關注的當屬“宋四家”作品。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為代表的宋代書法,呈現(xiàn)崇尚新意、凸顯個性的時代風格,并為后世提供了“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實踐范本,成為中國書法審美風向標。

   蘇軾曾兩度在杭州為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知州,前后居杭州五年,一生以杭州為題而作的詩400多首,為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與蘇軾亦師亦友的黃庭堅,與浙江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其祖籍可追溯到唐代金華浦江。米芾曾于元豐八年乙丑(1085)任杭州從事。晚年受到朝廷排擠的蔡襄,平生最后一次為官即是任杭州知州。不可否認,“宋四家”都與浙江乃至杭州有著頗深淵源,杭州可謂是“尚意”書法的重要發(fā)生地。

   自宋以降,書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尚意”書風美學的影響,既尊重傳統(tǒng)規(guī)律,又追求個性和創(chuàng)新成為中國書法的審美精神。

   從清拓黃庭堅《題浯溪大唐中興頌摩崖碑后》(湖南祁陽浯溪)、米芾(傳)行書《天馬賦》卷(遼寧省博物館藏)、蔡襄《持書帖》(故宮博物院藏),到陸游行書《自作詩卷》(遼寧省博物館藏)、張即之楷書《華嚴經冊》(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鑒定站〉藏)等,勾連起“尚意”書風的歷史傳承與發(fā)展面貌。

   02

   文徵明晚年的楷書精品

   《前后赤壁賦》

   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謫居黃州期間,他寫下三篇赤壁詩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政治上的屢屢失意,讓他空有滿腹經綸卻報國無門,唯有以豁達的胸懷到山水中尋求超脫與療愈。

   這三篇赤壁詩文亦成為后世文人反復抄錄的名篇巨作,其中就包括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既是表達對蘇軾豁達人格的欽佩,更是企盼從詩文中尋求解脫之道。

   一生以蘇軾為偶像的文徵明,辭去翰林院待詔致仕后,全心致力于書畫創(chuàng)作與鑒賞。溫和儒雅的氣質,造就了他的作品古拙典雅的風格。他曾以楷、行、草三種書體寫《前后赤壁賦》,即便晚年在病中,仍筆耕不輟。其小楷法度嚴謹純熟,筆鋒勁秀,節(jié)奏緩和,舒展自如,此次展出的正是文徵明晚年時期寫就的楷書蘇軾《前后赤壁賦》(28.6×74.5cm,故宮博物院藏)。同時,一同展出的還有文徵明的兩幅同名行書《七律詩軸》(151.2×68.4cm,一幅為故宮博物院藏;156×66.5cm,另一幅為天津博物館藏)和行書《西苑詩冊》(天津博物館藏)。

   此外,文徵明師友、學生們的作品也在同一時空中相匯,包括他的繪畫老師沈周的行書《五言詩扇面》(天津博物館藏),古文老師吳寬的行楷書《弘治癸丑廷試讀卷》詩軸(天津博物館藏)、師友祝允明的行書《七律壽詩》軸(故宮博物院藏)、好友唐寅的行書《吳門避暑》詩軸(遼寧省博物館藏)、忘年交王寵的草書《五言詩軸》(故宮博物院藏)、學生陳道復的行草書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卷(湖南博物院藏)等。

   03

   曾為項元汴收藏的趙孟頫

   《洛神賦》卷

   除了文徵明,同樣推崇蘇軾的還有趙孟頫。全能型人才趙孟頫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他提倡復古,強調“書畫同源”。繪畫上,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為元代畫壇的領袖人物;書法上,五體皆擅,正如元代書法名家鮮于樞所評:“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今第一。”

   其師承也極廣泛,初宗宋人,學趙構、黃庭堅,繼而由智永上溯鐘繇、二王,晚年又取法李邕。他模擬古法力求微肖,吸收王羲之行書中行筆細膩的特點,又增加了點畫的圓潤,結體上則變王羲之跌宕起伏為平正,并融入唐人法度,使其書風呈現(xiàn)出一派雍容和平的氣象,被后人稱之為“趙體”。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曹植創(chuàng)作的辭賦名篇,歷代書家書之者眾。趙孟頫曾多次書寫《洛神賦》,其中以藏于天津博物館的《洛神賦》卷最有影響,此作為趙孟頫47歲之時,為朋友、小兒子趙奕的岳父盛逸民而作,曾為明代項元汴收藏。本次展出的正是該卷。

   04

   彌足珍貴的蘇軾擘窠大字

   在此次展覽的重磅展品中,有多件與蘇軾有關的碑拓、刻本、硯石,彌足珍貴。蘇軾的傳世書法石刻中,擘窠大字以《豐樂亭記》《表忠觀碑》《醉翁亭記》最為著名。其中宋拓蘇軾《豐樂亭記》(每開32.2×21.7cm,遼寧省博物館藏)、清拓蘇軾《表忠觀碑》(141.5×83cm,浙江杭州錢王祠藏)就在此次展品之列。

   北宋慶歷六年(1046),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時,筑豐樂亭(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旅游區(qū)豐山腳下紫薇泉邊)并撰寫記文《豐樂亭記》,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元祐六年(1091)蘇軾任潁州太守,應滁人之請以大字書寫并刻石。

   原石毀于北宋元祐黨禁,南宋時以木版重刻,亦久佚,宋、元、明、清間多次重刻。傳世無北宋原刻拓本,以南宋重刻者為最佳。安徽滁州今存石本為明嘉靖二年(1523)知府陳則清重修豐樂亭時所覆刻,與宋本相比,字體走形失真頗多。南宋木刻本鋒鍔畢露,精氣四射,可見蘇軾楷法真容,遠勝明重刻石本,故為世重。清代著名金石碑帖收藏家如潘祖蔭、羅振玉等皆曾以獲宋本自矜。此次展品即為羅振玉舊藏宋拓本。

   清拓蘇軾《表忠觀碑》則為北宋熙寧十年(1077),趙抃上表請重修吳越錢氏宗祠,宋神宗準奏并將原妙因院改賜名為表忠觀,以頌揚吳越錢氏之功德。碑文由蘇軾奉敕撰文并書,元豐元年(1078)八月立石。

   碑石在杭州龍山表忠觀內,明正德十二年(1517)移至郡庠(今勞動路 杭州碑林)。因宋石殘泐,杭州郡守陳柯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摹刻石,立于錢王祠(今聚景園)之右廊。清乾隆二年于郡庠頹垣下,發(fā)現(xiàn)碑石微露于外,掘之即得斷碑兩片,已缺下截,系宋刻第一石和第四石。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表忠觀落成,錢镠第三十世孫錢泳將此二石從郡庠移至錢王祠,列于祠之左廊。本次展品即為此二石的晚清拓本。

   展覽現(xiàn)場除了展出清拓本外,主辦方專門外借浙江杭州錢王祠藏蘇軾《表忠觀碑》殘石,更為立體地還原蘇軾書跡。

   據悉,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13日。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