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8/8 20:39:32 來源:中國藝術報
近日,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陜西省文物局指導,博物館頭條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陜西省熱搜50強博物館”榜單出爐,上榜博物館中有很多是受到廣泛關注的“網紅館”。其中,陜北民歌博物館位列第26位,與傳統(tǒng)博物館注重展示具體實物不同,陜北民歌博物館主要展示的是無形的、活態(tài)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
近些年來,各地建設以展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功能的博物館、展覽館、展示館的熱潮方興未艾,通過建設展陳展示平臺來保護非遺、傳承非遺、傳播非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進入博物館的非遺似乎存在著先天不足的缺陷——由于非遺活態(tài)流變的特殊性,在博物館這樣的有限空間內對非遺的任何一次展示,似乎都只是其漫長生命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一個切片,觀眾也難以僅僅通過一次展示感受到非遺背后積淀的關于人類歷史進程的生活樣態(tài)、價值觀念和獨特智慧。
不過,類似于陜北民歌博物館這樣“出圈”的非遺館卻給了我們啟示:通過精心設計和適當?shù)摹罢故尽狈绞?,可以讓觀眾充分領略非遺項目的魅力,避免非遺展陳“先天不足”的缺陷。
首先,需找準地方文化特色。設計和建設非遺博物館前,要精確地評估地方文化特色,選擇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作為人在特定地域、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再創(chuàng)造的精神、記憶、經驗和技能等無形內容,非遺具有鮮明的地方特性,且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相關。因此,在展示非遺項目前,地方決策者需要認清當?shù)胤沁z是什么,哪些最能夠代表地方文化,并從中挖掘當?shù)厝霜氂械男袨榉绞胶蛢r值理念,以充分展現(xiàn)獨特地域文化內涵。唯有這樣,才能最精準地挑選出具有地域代表性、容易引發(fā)觀眾共鳴的項目。例如,在籌建陜北民歌博物館時,榆林地方政府就以黃土地文化為底色,瞅準了陜北民歌這一地方“亮點”,建設了全國首家以陜北民歌為主題的博物館。
其次,需注重“無形文化”的傳遞。與傳統(tǒng)博物館注重“藏珍”的理念不同,對非遺的展示并不需要刻意征集“珍品”“孤品”,而應注重其過程性、精神性內容的呈現(xiàn),傳遞給觀眾非遺隨歷史發(fā)展而不斷注入的新的時代內涵,同時又展示其所保留的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基因。例如,在青海省藏醫(yī)藥文化博物館,通過展示藏藥標本、曼唐畫卷、沙制時輪壇城等與藏醫(yī)藥、藏族天文歷算等有關的實物工具,向觀眾詮釋藏醫(yī)藥文化與宇宙自然、藏人生命信仰、藏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三,展示過程需注重“活態(tài)”和互動。非遺天然地與人相關,因此在展示過程中可以借用傳承人的現(xiàn)場演示、展演來闡釋非遺所蘊含的思想精神、價值觀和審美元素。傳承人進行活態(tài)展示時,還需注意契合觀眾的參觀時間,展示時間過長或過短、內容的重復都容易影響觀眾的觀感。此外,在為觀眾呈現(xiàn)“在手”的觀看時,還需鼓勵觀眾進行“上手”的探索,只有經歷完整的口傳、身教、心授過程,非遺中那些“心領神會”的內容才能夠被觀眾所感知。在最近受到廣泛關注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就經常開設染織、金屬鍛造、陶藝等傳統(tǒng)手工技藝體驗活動,讓傳統(tǒng)技藝不再限于特定人群,而是在普通人手中也“活”起來。
第四,展示空間需注重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常見的博物館展示多以圖文、實物、輔助展品和多媒體方式為主,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博物館在展示方面逐步呈現(xiàn)出為觀眾打造視聽觸感等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的趨勢。因此,非遺館的展示,除必要的相關實物、圖文影像、傳承人展演外,亦可運用增強現(xiàn)實、虛擬現(xiàn)實、交互設計、場景還原和微縮景觀等技術,給觀眾以身臨其境感、代入感和在場感的觀展體驗。例如,在展現(xiàn)600年前津門碼頭漕運繁忙、百業(yè)興旺的繁榮場面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用天津泥塑技藝展示了35個人物和與之對應的生活場景,在泥塑場景背面則是一幅關于三岔河口媽祖廟會的大型壁畫,類似的展示形態(tài)非常吸引人。
當前,博物館已然成為非遺重要的生存空間之一。通過非遺館內的展示,不僅可以起到保護和傳承的作用,還能將非遺所代表的地域內獨特文化精神有效地傳遞給觀眾,滿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并為其帶來認同感和歸屬感,甚至形塑其價值觀。因此,各地政府部門要注重非遺類博物館的建設,找準定位,創(chuàng)新手段,對接當代觀展需求,讓非遺在當代生活中煥發(fā)更大魅力。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