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6/28 20:58:17 來源:中國藝術報
水系避難所#2:震后的傳統(tǒng)夯土民居遺址(攝影2019年)
曹明浩 陳建軍
1813年,法國礦物學家亞歷山大·布隆尼亞爾基于巖石的物理特征,將一種表面具有綠色蛇紋的混雜巖命名為蛇紋狀巖石。100多年后,科學家們確認,蛇紋綠巖的主體是古大洋的地殼殘片,是已消亡的海洋的遺物,它還是判定因海底擴張而本不相鄰的地球陸地板塊間相互縫合的標志。自此,針對蛇紋綠巖的這一發(fā)現(xiàn)徹底顛覆了人類對于地球構造的認知——山脈和海溝不是因為地球收縮而形成的褶皺,而是陸地板塊的碰撞所形成的縫合帶——蛇紋綠巖把我們對于那些自然災難頻發(fā)地區(qū)的成因,從“斷裂”引導進一種“縫合”的思維中去。
基于這一名詞,蔡冠深基金會與法國駐華大使館主辦的第二屆“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獲獎展覽就定名為“蛇紋綠巖”,于6月22日至9月17日在北京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館面向公眾展出。
作為“中法文化之春”的組成部分,今年的蔡冠深基金會當代藝術獎側重于從更廣闊的視野探索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當代藝術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本次展覽呈現(xiàn)了獲獎者——中國藝術家組合曹明浩和陳建軍、法國藝術家阿德里安·米西卡長期以來各自圍繞生態(tài)議題展開的創(chuàng)作。
“今天,山脈、海溝往往成為不同文化、植物種群和動物族群之間天然的物理壁壘,兩側通常并不共享同一套語言、生態(tài)與景觀。但是如果我們轉換視角,從‘縫合’出發(fā),那么,差異自然就不是隔閡的原因,而是交流和連接的起點與同義詞。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意識延展至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之認知當中。與其將人類與自然看成是兩個范疇,還不如將其作為密不可分的共同體,連接與相互關聯(lián)的意義遠遠大于分離和沖突。在這個意義上,‘蛇紋綠巖’不僅帶來地質學上的突破,還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重新認識世界的視角,不同板塊、區(qū)域、地層、生物體、國族、文化等都有可能聚攏與縫合,也都可能曾經處于聚攏和縫合的關系之中。作為一個美好的隱喻,蛇紋綠巖給我們提示了一種與他者和未知的相處之道。我們應該不斷地去努力靠近復雜的現(xiàn)實,主動想象一種不走向各自為戰(zhàn)的文化斷裂與生物阻隔,把天然的差異與激烈的碰撞看成一種積極的縫合行為?!北菊共哒谷吮R迎華說。
在展覽中,藝術家們從各自的創(chuàng)作脈絡中選取了若干作品,通過邀請觀眾探索水系、植物和隱藏在世界構成中的“蛇紋綠巖”,本次展覽鼓勵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提供一種與他者和未知的相處之道,激發(fā)觀者去發(fā)掘那些將我們與所生活的世界鏈接起來的多種奇妙密碼。曹明浩和陳建軍介紹,他們的藝術實踐是從對都江堰灌溉工程的知識建構和周邊水系現(xiàn)實進行的研究開始的,“在我們的工作與旅行的過程當中,一直基于實地考察、研究、知識交流為基礎的藝術實踐,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地方和傳統(tǒng)知識的相關性,討論氣候變化下的地質和社會背景的多樣性。這使得我們的創(chuàng)作超越了可預測的、概念上的對自然環(huán)境的界定;也因此,我們的作品根植于長期的計劃,探索特定地點作為生態(tài)實踐的空間基礎”。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