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9/22 10:28:13 來源:佛像雕塑藝術(shù)
阿彌陀佛凈土圖軸
宋佚名 絹本設(shè)色
縱150厘米,橫92.5厘米。
知恩院藏(日)
作品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說法場面,氣勢恢宏莊嚴震撼。畫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半部分是浩浩蕩蕩的眾信羅剎列兩旁,整齊有序,均盛裝華服長袖曳地,身體微傾,表面虔誠投入,正在凝神傾聽。每個圣徒的頭部有大大的頭光,增加了畫面神圣的氣氛。
中間部分是畫面的主體,著重刻畫了西方三圣的形象。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協(xié)侍兩側(cè),左側(cè)觀音表慈悲,右側(cè)大勢至菩薩表智慧,象征著阿彌陀佛的悲智雙運,普度眾生的愿望。兩大菩薩頭頂精美寶冠,大耳垂眉,服飾富麗華美,一派貴族氣息,頗有大唐遺風。
觀世音菩薩手持凈瓶楊柳,指尖纖纖若蘭,身著粉色衣裙,溫柔嫻雅;大勢至菩薩凝心靜氣傾聽阿彌陀佛說法,頭部微低,神情謙恭仁和,手持經(jīng)書,披紅掛綠,衣裙鮮艷,與左側(cè)的觀世音菩薩互為對比,相互協(xié)調(diào)和而不同,渾然一體。
阿彌陀佛是整幅畫面的中心,身披紅色袈裟著藍色裙,站立在荷花上,雙手作接引往西方手印,阿彌陀佛相好莊嚴,慈光普照,表情端莊肅穆,做說法狀。
大勢至菩薩的形象運用了對比色,色彩飽和,強烈顯目但并不顯艷俗,濃而不艷,鮮而不驕,著色工整秀雅,明朗潤澤,是極典型的工筆重彩畫法。
畫法上先勾后染,勾染結(jié)合,在用線上采用鐵線描,中鋒運筆,筆筆發(fā)力,長線貫氣,緊勁流暢,力透紙背,有“建胎立骨”質(zhì)感。
設(shè)色過程中三礬九染,薄中取厚,用勾、渲、染、醒等技法層層相疊,逐遍積染。正所謂重彩以色薄為貴,暈色以輕淡為妙,加深者受之以漸,濃厚者層累以薄也。著色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多層渲染,分染、暈染交替運用。
用色要淺薄,干后再染,待第一遍水分完全干透再染第二遍。水要足筆要輕,使第二遍色不傷第一遍色。渲染時手執(zhí)兩筆,一筆沾色,一筆沾凈水,沾凈水的含水量要比色水少,才能把顏色外引暈化,從而收到濃不堆垛,淡不輕薄,以薄積厚,明快自然。
作品出現(xiàn)了勒線技巧,勒線是染彩之后,在原來的墨線上用比底色更深的顏色重疊勒出。如大紅底色,用深紅色勒出,淺綠色用深綠色勒出。路線要準,不露出底線,所有的輪廓線基本上都是在設(shè)色之后重勒而成,使畫面的色彩結(jié)實厚重而有分量。
此畫重視裝飾性,強調(diào)手感,服飾上細紋圖案反復,且描繪的勻齊工整,很有細節(jié)感。在勾畫團花圖案時,用鈦白色稍加藤黃提線。要根據(jù)衣服的起伏變化,掌控其節(jié)奏感,有明暗深淺的區(qū)別,這樣方能貼切自然,切不可一色到底。
長按關(guān)注:[佛像雕塑藝術(shù)]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