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6/8 15:14:15 來源:收藏快報 胡萍/湖北大冶
圖1 清代暖硯的硯蓋、硯臺和硯座三部分
在古代,當冬天溫度降至冰點以下時,硯池里的墨汁就會結(jié)一層薄冰,舔墨時筆和墨就會粘在一起。為了讓墨汁不被凍住,聰慧的古人發(fā)明了暖硯,用火或熱水持續(xù)供熱,使墨汁保持在0℃以上,讓書寫不再費力。
圖2 硯底銘文
暖硯最早起源于何時已不可考,現(xiàn)存最早的暖硯,為l982年在甘肅靈臺縣百里鎮(zhèn)北宋中晚期的窖藏中出土的一方陶暖硯。宋人王之道《和張文紀詠雪二首》有詩云:“三杯強沃澆腸酒,一捻聊分暖硯鹽?!钡搅嗣髑鍟r期,暖硯便已被廣泛使用。據(jù)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由于天氣寒冷,暖硯遂成了京城各級官吏的標配。
暖硯的材質(zhì)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歙石和松花石的,還有用金、銀、銅、玉、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其造型有正方形、長方形,還有六方形、八方形、圓形、鼓形等。暖硯的功能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水暖形”,即在墨堂之下鑿出空腔,通過注入熱水使硯面的溫度升高。另一種是“火暖形”,即在硯面之下設(shè)置底座,一般用金屬制成硯匣,引入炭火燒烤或置放油燈加熱。
本文要介紹的這件清代暖硯(圖1),呈石鼓狀,褐色,肚徑16、高8.5厘米,重257克,材質(zhì)為紅絲石,分硯蓋、硯臺和硯座三部分,構(gòu)思精巧,制作精良。外壁通體雕刻著“暗八仙”的圖紋,為葫蘆、芭蕉扇、寶劍、荷花、魚鼓、橫笛、花籃、陰陽板,刀法嫻熟,線條流暢,惟妙惟肖。蓋面雕刻著波浪紋和卷草紋,那卷草自然卷曲,參差不齊,似乎在隨風舞動,輕盈瀟灑,顯得靈動有生機。蓋的邊沿和外壁下部均裝飾有一圈鼓釘紋。揭開硯蓋,里面圓形的硯臺色彩艷麗,紋理獨特,十分養(yǎng)眼。硯臺之下是中空的硯座,注入滾水,升騰的熱氣便可提升硯臺的溫度,使得在硯臺上研磨的墨汁濃淡適宜,不干不凍,十分方便。
暖硯底部中心,有圓形凹形區(qū)域,內(nèi)有楷書的“子孫永昌”四字(圖2),左邊有“文”“治”的篆體印章,字跡深峻有力,疏密有致。
這件紅絲石暖硯石質(zhì)溫潤如玉,造型新穎別致,色澤古樸典雅,紋理豐富多變,包漿自然熟舊。值得一提的是,這件暖硯雕琢成石鼓的形狀,也大有寓意。鼓是精神的象征,古時的戰(zhàn)場上、衙門前多設(shè)有鼓。激昂的鼓聲讓人精神振奮,士氣倍增。孜孜不倦的文人用此石鼓形暖硯研墨寫文章,想必也會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助。小小的一件紅絲石暖硯,既實用又融藝術(shù)于一體,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頭雅物。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