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介《士行帖頁》清勁飄逸
時間:2021/5/9 10:55:54 來源:收藏快報 支榮慧/福建南平
元代末期有一個這樣的大文人饒介,他喜歡過隱居的生活,后因義軍領(lǐng)袖張士誠親訪的真誠打動而出仕,頗像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味道,本來受到重用是好事,卻為他埋下了致命禍根。張士誠任命他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好景不長,1367年,朱元璋下平江,張士誠被打敗,饒介被生擒,押解至南京被朱元璋伏誅。壯年被殺,壯志未酬,令世人唏噓、痛惋不已,一顆文曲星隕落凋零了。
饒介自號頗多,有醉樵、醒樵、醒翁、醉翁、華蓋山樵、華蓋山著書者、華蓋浮丘先生童子、紫玄洞樵等,江西撫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書法家。張士誠占據(jù)江浙一帶時,饒介曾一度閉門不出,杜絕來訪。如果他能堅持,可保性命無虞。他傳下來的真跡甚少,書跡有《雜詩帖》《琴珍帖》《仿四家書》《士行帖頁》等。著有《右丞集》,詩作收入《江西詩征》《列朝詩集》《御選元詩》《明詩綜》等集。
饒介尤善草書,由懷素、張旭上溯晉之“二王”,又近取康里子山的勁健,寫得飄逸暢朗、清麗流放、骨力清勁,深得使轉(zhuǎn)技法。作品揮灑自如,又不失規(guī)矩。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評“介書圓勁暢朗,神追大令”。其好友陳基評其書說“介之草書尤瑰詭逸群可喜,觀其勢殆不至于圣不止也”。姜紹書亦評其行草書謂:“入山陰堂廡,有純綿裹鐵之致,此卷大令法,草韓柳文,醉墨淋漓,鳳翥鸞翔,似奇反正?!笨梢娖洳輹诋?dāng)時已負盛名,獲得廣泛的認可。
《士行帖頁》為書札,上款士行,是元末明初張紳的字,故宮博物院藏。張紳是饒介的朋友,善詩文、精鑒賞,亦工書,《大觀錄》卷有他對饒介的跋。其小傳見《書史會要》卷七、《列朝詩集小傳》等書。雖是一封短札,寫的又是一件小事,卻豪氣奔涌,線條遒逸,隨勢翻轉(zhuǎn),流走如丸。帖上有項元汴諸印,“項廷謨印”“儀周鑒賞”,以及完顏景賢、何子彰、張爰、譚敬等藏印?!赌墔R觀》《三虞堂書畫目》等書著錄。
《士行帖頁》,信筆而書,行草相間,通篇章法如風(fēng)卷云舒,徐疾、遲速、粗細的變化自然而協(xié)調(diào),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精品。用筆方圓并施,筆到法隨,時有章草筆法,如第六行“盡”最后一筆橫畫,就是典型的章草筆法,姿態(tài)可愛,增加了線條形態(tài)的變化與力量。時而清勁硬挺,如第1行的“衰病”、第3行的“眾幕”,時而靈動歡躍,如第6行的“面為可”,第1行明顯來自王羲之寫法的“殊懸”,相互交錯,使整件作品充滿變化,鏗鏘有力。體態(tài)疏朗婉轉(zhuǎn),點畫的轉(zhuǎn)折提按精致而又分明,其牽絲纏繞處輕若游絲,細筋入骨,通篇氣勢貫通、姿態(tài)瀟灑、隨意而奔放。作品節(jié)奏很強烈,左右奔突,勢奇形詭,大有懷素之神韻,濃墨枯筆的“耳”字形貌占了幾個字位置,整幅作品變得空闊起來,似乎一改前面幾行的沉重。第7行的“一一”通過藝術(shù)處理,寫成豎,也拉得很長,但用的是枯筆,與“耳”字區(qū)別開來,有變化。整幅作品來看,上方用墨顯得粗重,而下方用墨則更淡細,并且干枯,想象是寫到行尾,筆頭上的墨不多所致。但每行的最后幾字,煙云飛舞,字形顯得特別輕巧,卻是佳處。通篇作品略微走了斜勢,這是任情揮灑所致。當(dāng)然,第5行的首字“也”寫得小一些,效果會更好,實際上,書者拿起筆,思如涌泉,激情澎湃,不斤斤計較,無意于佳乃佳,才能寫出好作品。從作品的結(jié)體、用筆,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作者書法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師承關(guān)系是張旭、懷素、“二王”、康里子山。但經(jīng)過融會貫通,又能自具面貌,自成一體。饒介的作品雖傳世不多,但在元代書壇確實有一定的地位,達到了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饒介博學(xué)多才,以詩書聞名于世,談鋒機敏,談吐舉止風(fēng)流倜儻,他是元末詩壇的召集人,培育了“明初四杰”和“吳中十子”中的大部分人物。他既有出世之志,又存入世之心,其詩立意奇巧,遣句工整嚴(yán)謹(jǐn),自具一格。他是元末吳門書家的主力,在蘇州影響很大,在復(fù)興晉唐書法方面有重要貢獻。明初書壇的“二宋”——宋克、宋廣均出自其門下,后來的吳門書派的領(lǐng)軍人物文徵明也深受他的影響,可以說,他是元代書法向明代書法過渡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位書法家。他家中收藏歷代名家法書碑帖甚多,其中《蘭亭》刻本就有數(shù)十本,晚年獲《定武本(蘭亭)》,視若拱璧,使他學(xué)書法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他的見識很廣,所以他的書法作品非常的雅致脫俗,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顯得豪邁、自信。其友人釋道衍評價他:“介之為人,倜儻豪放,一時俊流皆與交。書似懷素,詩似李白,氣焰光芒,燁燁逼人。”他的弟子宋克評其“如時花沐雨,枝葉都新”。
版權(quán)與免責(zé)聲明:
【聲明】本文轉(zhuǎn)載自其它網(wǎng)絡(luò)媒體,版權(quán)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nèi)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