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4/22 17:17:42 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1 宋緙絲寶生如來圖軸
當精微細致的宋畫與緙絲相遇之后,一種集精美絲織工藝和極致繪畫情趣為一體的緙絲畫便產生了。緙絲畫的出現,擺脫了宋之前緙絲實用品的束縛,使其有了較高的藝術觀賞性,而其繪畫性所展現的藝術格調,不僅再現了宋代繪畫的絕美,也使緙絲藝術遠遠高出其他門類的絲繡藝術。
圖3 宋緙絲喜報生孫圖軸
圖6 宋緙絲青牛老子圖軸
圖5 宋緙絲荷花圖軸
圖4 宋緙絲蓉塘戲鷺圖軸
圖7 宋緙絲紫芝仙壽圖軸
本期來欣賞幾幅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緙絲佳作。
圖1,宋緙絲寶生如來圖軸,尺寸84.8×57.2厘米。全幅以織錦技法制成,部分紋樣磨損,但仍存有完整深藍色底錦。部分緯線保有金線痕跡,推測原來用了不少織金手法。畫幅以寶生如來為主要尊像,是佛教五方佛中的南方如來,一般右手仰掌施愿、左手持衣角作與愿印,身體多呈黃色,坐騎為寶馬。此尊像坐于蓮臺須彌座上,背光兩側有大象、飛馬、魔羯魚、龍女、金翅鳥等六拏具。
圖2,宋緙絲新韶嬰戲圖軸,尺寸82.1×74.8厘米。本幅為紅地設色織,牡丹紋飾滿布畫面,花形繁復碩大。孩童十人,于新春過年時節(jié),戲耍于花間,有的著官服,有的穿仆役、馬夫服飾,扮演官員出巡、差役鳴鑼開道的戲碼,陣仗威風,既富趣味,又具吉祥意涵。
圖3,宋緙絲喜報生孫圖軸,尺寸113.2×68.1厘米。淺褐色地設色織,兩只喜鵲高踞枝頭,上下對鳴,坡石綠竹青青,繡球、玫瑰、野菊、山茶爛漫盛開,兩株新筍從泥間冒出,“筍”諧音為“孫”,切題合旨點出畫名“喜報生孫”。此作專為祝賀生子,為宋代緙絲吉祥花鳥精品。此幅所用的緯線材料,除背景、花朵及鳥腹為絲線,余皆用麻質纖維,增強湖石、土坡及樹干、樹葉的粗糙質感與重量,經緯線的位置互換,織成后,織面再倒裝直裱而成,產生不同的效果。
圖4,宋緙絲蓉塘戲鷺圖軸,尺寸123.5×48.9厘米。素地設色織,荷塘一隅,岸邊聳立湖石,三只白鷺鷥悠游其間。芙蓉、荷花、萱草相互爭艷,天空滿布彩霞,與流水交相輝映,一片生意盎然。全圖以藍、白二色為主,看似單調,卻極富變化,畫面典雅怡人。此件作品融和了各種“戧”色的緙絲技巧,產生顏色暈染的裝飾效果,如以“長短戧”“包心戧”等技法表現鳥羽軟毛、硬羽的質地,色彩柔和飽滿。“勾”法緙出線條優(yōu)美的花朵,畫面生動傳神,與宋代寫生作品難分軒輊。
圖5,宋緙絲荷花圖軸,尺寸105×61.1厘米。深藍地緙織池塘數株蓮荷,花、葉挺出水面,臨風搖曳,姿態(tài)萬千。本幅織法細致勻整,荷梗、波紋皆墨筆添加及著色淡染。用筆處如緙織而出,緙絲與繪畫難以分辨,在宋代緙絲作品較為少見。
圖6,宋緙絲青牛老子圖軸,尺寸108×51.7厘米。本幅以緙絲手法織造而成,一般織物均為通經通緯之作,而緙絲則為通經斷緯之作。本幅色澤鮮艷,老子騎牛,手持麈尾,上方云氣繚繞,地上為靈芝。
圖7,宋緙絲紫芝仙壽圖軸,尺寸94×60.3厘米。淺褐色地設色織。土坡激流,旁植海棠、雁來紅、野菊,右岸靈芝雜生,紫薇盛開,雙鳥棲息在枝頭上。從花卉的名稱來看,皆具吉祥象征,如海棠喻“滿堂富貴”,雁來紅有“老來嬌”“老少年”之名。此幅所緯線材料別致,除背景、花朵、泉水及部分的鳥羽以絲線織成外,余皆用麻性纖維緙織而成,尤其將海棠葉粗糙的質感表現得寫實逼真,在用材和緙織技巧上與“宋緙絲喜報生孫圖”相似,應該是當時流行的織法之一。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