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3/21 17:23:26 來源:收藏快報
從目前傳世的各類實物來看,山東龍山文化雖屬于銅石并用的時代,但這一時期的玉器制作水平也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對隨后的夏商時期的玉文化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根據(jù)文獻資料的記載,山東龍山文化玉器所見的器型,主要有鉞、斧、鏟、刀、鑿、圭、璋、琮、璜、璧、璇璣、冠飾以及鳥形器等,其器物表面所飾的抽象變形紋飾,極其耐人尋味。這種抽象變形的藝術風格,反映了龍山文化玉器的獨特面貌,更使人感到古玉之神秘莫測。
山東龍山文化晚期玉版(附清乾隆時期紫檀木架)
山東龍山文化玉圭
山東龍山文化早期玉鉞
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玉戚
山東龍山文化玉圭
山東龍山文化玉圭
本期,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臺北故宮博物院已經(jīng)公布的部分山東龍山文化玉器的面貌。
山東龍山文化早期玉鉞,尺寸不詳。整件器物被染劑遮蓋,不詳其原本玉質(zhì)與色澤。從造型觀之,介于大汶口文化至山東龍山文化間:因為大汶口文化較多弧刃的玉石鉞,但山東龍山文化則較多為雙孔的玉石鉞。好古的乾隆皇帝在擔任太上皇的第一年(嘉慶元年,1796),即為這件器物連賦二首詩——《詠古玉斧珮》和《再詠舊玉斧珮》刻于器物的兩面。從詩題可知,乾隆皇帝認為它是可穿繩系佩的“珮”。
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玉戚,尺寸不詳。器表本應光素,或是清初時以弦紋加雕了仿古的鷹紋、虎紋,以及側面的神祖紋,更在雕紋后,將全器沁染成褐色。從紋飾主題可以推測出,雕琢此仿古紋的玉工,應該見過某些雕有鷹紋、虎紋的上古玉戚。對于這件器物,乾隆皇帝顯然非常珍愛,但仍不解這是一件東夷族系的玉禮器,認為它只是以斧為造型的簡單佩飾。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皇帝為之賦詩《詠古玉斧珮》,詩中還推敲玉器的制作年代,到底是漢代還是夏代。
山東龍山文化玉圭,為對稱長梯形,赭紅泛白,表面白霧色,局部盤紅而帶霞紅光澤。寬端直刃,刃緣兩面再磨出窄長刃面,刃緣有細小崩傷;窄端平整,鉆一孔;器兩面琢刻鷹紋、帶狀獸面紋,兩側面亦琢刻花紋。器物兩面刻御題詩及璽文。
山東龍山文化晚期玉版,附清乾隆時期紫檀木架。根據(jù)檢測,其玉質(zhì)硬度為6.5,顏色則為赭紅帶黃綠,局部牙白,并有大大小小之斑點,光澤溫潤。該玉版呈梯形,上下邊均涂有深褐色料以掩飾新切口的痕跡,厚度則由中段向左右兩側緩降,推測原本為大型玉刀的半成品,后經(jīng)清宮匠人重新修整和配座。全器光素,清乾隆時期加琢御制詩二首,詩刊登于《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御制詩初集三十卷頁六及二集卷四六頁五)。
山東龍山文化玉圭,其檢測比重為3.15,硬度6.5。細膩不透明的乳白至牙黃色玉,局部褐色。全器作窄長梯形,柄端微窄,邊角渾圓。平直正刃,刃線一端微侈,一端微收,有使用傷缺。單孔,兩面對鉆。此玉圭器表雖在清代時加雕仿古花紋,但仔細檢視發(fā)現(xiàn),仍殘留有可能是龍山時期的凸弦紋和方塊形凹陷,據(jù)此推測龍山時期曾雕琢一條寬約7厘米的裝飾帶圍繞器身,類似于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弦紋玉圭。
山東龍山文化玉圭,為對稱長梯形,兩面呈蒸栗色。寬端下部表面出現(xiàn)一段褐色,窄端緣呈焦黑色,玉質(zhì)溫潤泛光澤。寬端直刃不利,窄端鉆二孔,小孔近窄邊緣,單面鉆孔,大孔近中心,兩面對鉆?;y的布局,以格式化的帶狀獸面凸弦紋為底,上作嘴吐獠牙的面紋。兩面則琢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及璽印文。(資料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