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2/6 9:37:46 來源:美術報
在中國繪畫史中,宋代小品畫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其以獨特的經營位置,精微的筆墨技巧,高雅的格調品味,以及豐富多樣的繪畫題材,成為中國美術史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小品畫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咫尺之間,傳達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和審美意趣,藝術表現力絲毫不亞于大幅繪畫。它的興盛,與宋代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關,對后世繪畫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今天,宋代小品畫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其“樸素淡雅”的美學特征,“格物致知”的求真態(tài)度,亦對當下創(chuàng)作人文精神的回歸有重要的啟示。
鐵線描是中國人物畫勾勒法中成熟最早運用廣泛的一大類,其形勻細圓轉、遒勁綿長,用筆講求中鋒,提按上變化不大。如十八描中的游絲描、曹衣描、行云流水描、琴弦描都可算作此類。魏晉至隋唐時期,鐵線描是人物畫中最為主要的勾勒法,魏晉時期的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唐代的閻立本、張萱、周昉等大家使用的都是此畫法。宋代人物畫繼承了晉唐以來的法度,許多的名品佳構中也都能看到鐵線描的精妙運用。本期宋代人物小品畫賞析,便選取了三幅鐵線描勾勒法的代表作以饗讀者。
宋 佚名 槐蔭消夏圖絹本 25×28.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槐蔭消夏圖》,絹本,25×28.4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舊題王齊翰所作。王齊翰,金陵(今江蘇南京)人,為五代南唐時翰林院待詔,工道釋人物,所畫山水氣格古雅無一點世俗之氣。其傳世作品《堪書圖》與《槐蔭消夏圖》風格大異其趣,故推斷此畫應為北宋畫院中人所作。畫中繪一文士袒胸赤足臥于榻上乘涼消暑,他雙眼微閉悠然自得,榻側立有一扇雪景屏風,榻旁則放著一張條案,條案上有文玩書畫,稍遠處是一棵枝葉茂密的槐樹。此圖所畫可謂細致入微,不僅如此畫中許多細節(jié)都能體現出作者的構思之巧妙,例如榻邊散放的鞋,一高一低,由此可以看出此文士不修邊幅,放達的秉性。其人物的畫法亦為宋人小品畫中高古游絲描的代表之作。
宋 佚名 初平牧羊圖絹本 23.5×24.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初平牧羊圖》,絹本,23.5×24.6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所畫內容為黃初平松下牧羊得仙人點化的情景。黃初平即“黃大仙”,他是東晉時期道教著名的神仙。黃初平本是赤松山下一個放羊的牧童,后得仙人點化在山中修煉成仙,號“赤松子”。畫中身著破衣于赤松之下席地而坐的童子正是黃初平,對面有一白衣仙人袖手而立似乎正在靜靜地觀察其舉動。通篇畫滿,全以線條勾勒而出,幾乎沒有虛處,而畫面的層次變化是通過景物間有序的線條排列,以及顏色的深淺對比來達到的。以傾斜的坡岸為第一層次,山崖松泉為第二層次,遠岸浮云為第三層次,再通過河水將三個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此圖畫法高古,人物衣褶以“游絲描”為之,用筆流暢而有力與顧愷之《洛神賦圖》頗為相似。山石全以勾勒而成,無皴擦,凹凸陰陽以墨染出,再以石青、石綠染畫石面用來表現草地青苔,這種畫法是唐代較為常用的方法,在皴法完備的宋代已不太使用了。正因如此,本畫才使人感到有一種古雅之氣。
宋 佚名 雜劇“打花鼓”圖絹本 24×24.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雜劇“打花鼓”圖》,絹本,24×24.3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與《雜劇“眼藥酸”圖》為流傳至今的宋人小品畫中所僅見的兩幅以雜劇為題材的作品。據宋代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中記載:“雜劇中……副浄色發(fā)喬,副末色打渾,又或添一人裝孤?!北井嬛袃晌浑s劇女演員互致叉手禮,其中頭戴牡丹,身著白衣,腰后插著一把寫有“末色”二字蒲扇的是此劇里的“副末”角色;著紅衣,男裝扮相的是“副凈”角色。此畫較之《雜劇“眼藥酸”圖》畫法更為精湛,勾勒以鐵線描為之,線條勾勒勻凈有力,衣著設色典雅明麗,完全不亞于當時的宮廷畫院中人的水準。因此,本畫不僅是研究宋代戲劇文化的珍貴史料,也是一幅難得的宋代繪畫精品。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