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首頁 > 藝術(shù)新聞 >集藏信息> 正文

傳統(tǒng)生活美學系列談 | 《胤禛十二美人圖》里藏著怎樣的古代香方

時間:2021/2/4 10:08:52  來源:文匯報

【清】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圍爐博古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是宋代四大雅事。從前文人雅集,主人通常備好茶、焚一爐香,三五知己拿出畫卷細細展開,靜靜品賞。如今,“閨蜜淘”和“太太班”的下午茶中,也常常有了品香、讀書會、插花等內(nèi)容。香漸漸成為都市女性精致生活的一部分,香也開始恢復了其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公共性。那么在古人的生活中,究竟是怎樣用香的呢?讓我們通過古畫古籍,走入古人的審美日常。

【古畫中的美人與香】中國畫在宋元時期多畫山水、花鳥,到了明清日常的生活場景也常常會出現(xiàn)在畫卷中

  清代宮廷設(shè)畫院,宮廷畫師們通過畫卷記錄了后宮佳人的日?!,F(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月曼清游圖冊》是宮廷畫家陳枚的傳世之作,這套冊頁在乾隆年間藏于養(yǎng)心殿,全冊共12幀,表現(xiàn)后宮嬪妃一年之中的生活。其中一幀“圍爐博古”,表現(xiàn)了臘梅花開的隆冬,美人們在一起賞畫鑒古的場景。華堂之中,木雕隔斷形成兩個空間,里間是書房,書架邊掛著古琴,羅漢床上放著一只銅手爐,邊上果盤里盛著佛手清供。青磚地上架著取暖的炭盆,內(nèi)燃香炭。堂間,美人們有的在賞畫,有的在鑒賞青銅香爐。屋里擺著兩個大的熏籠,畫案上放著書、卷子、花瓶、觚、紫砂茶壺和兩個青銅鼎式香爐,真可謂“古鼎名琴滿室陳”。庭院中一株盛開的臘梅則透過漏窗入畫。臘梅的暗香、爐中的香餅子、佛手的果香,暖閣之中溫暖的清香將冬天擋在了門外。

  故宮博物院所藏《胤禛十二美人圖》,原是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的裝飾畫,這套絹本工筆畫了十二個美人,畫中的家具、器物和場景成為了研究清代宮廷生活的重要圖像資料,器物中自然少不了各色香爐。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博古幽思圖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博古幽思圖中的哥窯香爐(細節(jié))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博古幽思圖中的四足方蓋香爐(細節(jié))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博古幽思圖中的香爐承盤(細節(jié))

  《博古幽思圖》中清秀典雅的美人靠在湘妃竹椅上,身后的博古架上琳瑯滿目,一眼看去架上有三個香爐。汝窯天青水仙盆下面是一個仿定窯白釉四足方蓋香爐。美人身后畫面左方不起眼處繪有半個帶著木蓋的哥窯開片香爐。畫面的右上角則是汝窯天青三足承盤,這件承盤是用作來打香篆。美人在古器物的環(huán)繞中,盯著黑金描漆案上葫蘆瓶中的白梅花出神。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觀書沉吟圖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觀書沉吟圖中的宣德爐(細節(jié))

  《觀書沉吟圖》左側(cè)的香幾上擺著一個黃銅乳足沖天耳宣德爐,下配剔紅底座,爐中香灰堆成山形上置銀葉隔火熏香。香爐邊是一只海棠形的螺鈿香盒。圖中美人焚香讀書,靜默又端莊。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捻珠觀貓圖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捻珠觀貓圖中的茄楠捻珠(細節(jié))

《胤禛十二美人圖》之捻珠觀貓圖中的掐絲琺瑯鼎爐(細節(jié))

  《捻珠觀貓圖》中桌上擺著銅胎掐絲琺瑯鼎式香爐,香爐四四方方,配著木蓋和白玉捉手。美人則手持青金配茄楠十八子捻珠,看著兩只貓兒嬉戲,嫻雅又溫柔。茄楠香是沉香中的上品,文獻記載清宮對沉香木異常重視,雍正開始就“按香樣式”、“酌量畫樣”加工沉香,并記錄入檔。茄楠香手串更是珍貴的首飾,擁有茄楠香手串在后宮嬪妃中是地位的象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不少清宮皇后妃子所用的茄楠香首飾。

臺北故宮茄楠十八子錫盒

臺北故宮清宮茄楠香十八子

【中國香文化的歷史】香是由嗅覺到達心靈的體驗,是精神層面修身養(yǎng)性的氣味的藝術(shù)

  《說文解字》中說:香,芳也。從黍,從甘?!洞呵飩鳌吩唬骸笆蝠④跋??!狈彩蛑畬俳詮南恪V袊孟銡v史悠久,宋代開始出現(xiàn)《香譜》類書籍,正式記錄用香的方法、歷史和文化。香文化在我國晉唐崛起,在宋元達到高峰,并在明清時期隨著文人修身方式的改變而廣泛進入日常層面?,F(xiàn)在人們口中所說的香道,是借用了日本從唐宋時期學自中國并融入和風審美的日本香文化,以道代指美的技藝。然而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就將自己的方法理論稱之為道。魏文帝曹丕邀請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共賞迷迭香并各做《迷迭香賦》,可算是香道的前身。

  中國傳統(tǒng)用香,形式多樣,有熏燒、涂抹、佩戴、內(nèi)服等方式。香除了單品香材外,香藥有丸、散、花露及用模印成餅和各式花樣的香餅子。單品香是指直接的用于擺放或隨身佩戴的香,如沉香、檀香等香材做成的香山子擺件或手串、香佩等;香藥是指將香材研磨成末狀,或一種或幾種和合而成的香,形式多樣,可以是煉香(以煉蜜等粘合劑做成用以熏香的香丸)、香珠、香餅子、線香、散粉等。其中古人常用的焚香方式有隔火熏香、印篆香和線香。隔火熏香出現(xiàn)時間較早又叫灸香,所熏之物一般為沉香或煉香;印篆香在宋神宗熙寧年間開始流行,是宋代最特出的用香方法,在木刻的范上脫出香粉印,用的是香粉,因香印圖案曲折,又稱曲水香;而線香則要到明代才流行,《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四中有對線香的記載,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中有也香鋪曬線香的場面描繪。

  先秦古人以佩戴蕙、蘭等香草來凈潤身心。《楚辭》云:“扈江離與辟芷,紉秋蘭以為佩。”東漢王逸注:“行清潔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佩香與佩玉皆與德行相關(guān)聯(lián),追求“明德之香”。

  漢代,香與禮相聯(lián)。一般祭祀和典禮上都要用香,握蘭含香趨走丹墀奏事是朝臣的禮儀。東漢之際原始佛教東傳,安息香、乳香、龍腦、熏陸、蘇合等西域香料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土。漢樂府詩記載:“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無味香、迷迭、艾納及都梁?!贝藭r出現(xiàn)了博山爐,博山爐的起源在漢代歸于神仙的饋贈。漢代,人們相信死后有靈魂存在,講究厚葬和引魂升仙,人們深信天人感應的存在,焚香祈禱是與天相通的儀式,而裊裊升騰的香煙則是信使。博山爐中朱火青煙,香煙彌漫繚繞形成香云,遠觀香爐,如海中蓬萊仙山帶著奇幻色彩,可謂“上似蓬萊,吐氣委蛇,芳煙步繞,遙充紫薇”。

  魏晉時期人們崇尚本性的“自然”精神,“自然”是中國藝術(shù)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核心。莊子的這種不執(zhí)著和作為觀賞逍遙的“自然”是中國人審美的底蘊。魏晉是香文化的轉(zhuǎn)折點。士大夫尚清談,重人物風流,佩香囊、熏衣之風興盛,加上史籍記載地方物產(chǎn)與志怪小說夸飾,這一時期,香被視為奇珍寶物。

  隋唐宮廷是最大的香料消費市場。宮廷的日常生活用品離不開香,可謂“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相傳楊貴妃愛佩戴交趾國貢獻的龍腦香,“香氣徹十余步”。同昌公主乘坐的七寶步輦,輦的四角綴有無色錦香囊,內(nèi)裝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都是外國進貢,還有龍腦屑。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記錄了不少與醫(yī)藥、美容相關(guān)的香方。唐中宗時,權(quán)臣常舉辦雅會,“各攜名香,比試優(yōu)劣,名曰斗香”?!短綇V記》華清池條曾記載:“壘瑟瑟及檀香木為山,狀瀛洲、方丈。”唐人將香木制成香山與這一時期山水臥游觀念的形成相關(guān)。臥游觀念體現(xiàn)在書畫藝術(shù)上是山水畫的獨立成科,體現(xiàn)在器物上是香山子的出現(xiàn)。以稀有的沉香木雕刻的香山,看似簪纓之族的豪奢裝飾,實則山水臥游的暢神之物,亦是供佛的珍品。

法門寺地宮出土香山子

  宋代是我國香文化史上鼎盛的時期,用香的群體已經(jīng)從王公貴族擴大到了文人雅士。香與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緊密相連。宋代,并逐漸形成了香氣品鑒的雅俗標準。丁謂在《天香傳》一文中提出“煙、氣、味”的觀點,形成觀煙、留香時間和香味三方面的品鑒標準。香味品評,以一個“清”字為最上品。當時很多禪僧文化造詣非常高,通書畫音律的不少,且與文人雅士交往甚密,焚香參禪之風在士大夫之間流傳開。唐宋之間,士人從對香山的觀想轉(zhuǎn)入注重香氣的品鑒,也許與文人士大夫鼻觀悟道的修身有關(guān)。朱熹《近思錄》開篇就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靜思,而仁在其中矣”。儒學吸收了佛教的修身方法,文人士大夫半天讀書半天靜坐禪修,靜坐之時焚沉水香。修身是通過靜坐冥想實現(xiàn)?,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冊頁《竹澗焚香圖》,描繪的是士大夫在水澗竹林邊面對一片曠野焚香靜坐的場景。畫中身后書童撓著后腦勺有些耐不住性子,可見主人焚香靜坐很久了。由于南宋格致之學勃興,畫中描繪的細節(jié)是非常寫實,在沒有照相技術(shù)的南宋,此冊頁可以看作日常生活的寫照。

【南宋】馬遠《竹澗焚香圖》

  文人士大夫不但用香還制香。香藥已從最初醫(yī)藥除臭、婦女粉澤之功用,發(fā)展到士人對香氣味的追求,香上升至精神層面,燕居焚香,體現(xiàn)了宋人的生活美學。各類香方流傳,輯集成譜出現(xiàn)了《香譜》,《香譜》是宋代新興的著作門類,除記錄香品香方,還記錄了香爐、香盤、香匙等工具以及與香有關(guān)的文人軼事。宋代香文化的興盛還反映在貿(mào)易上,據(jù)統(tǒng)計北宋初年太平興國中,香藥稅收占全年稅收的3.1%,到了南宋紹興年間占13%,紹興二十九年僅乳香一項的稅收占24%,幾乎占全年稅收的四分之一,成為宋代最高的紀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開封的熱鬧市井,其中畫到了兩處香鋪,一處賣香爐香具,一處門口招牌上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揀香”是賣香藥的。南宋開始,香從祭祀、修身之用融入日常百姓生活,都城臨安有職業(yè)香印者,還有供應香藥、安排筵席的四司六局。香逐漸成為日用品,用香的技藝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社會的一項行業(yè)。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劉家上色沉檀揀香)

  明清時候出現(xiàn)了很多點評香、詠香的詩文和著作,隨著宋明理學中的天理層面被抽離,香的禪修作用已很少被提及。香的修身功能弱化,成為文人風雅生活的一部分,正式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生活中細微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香與古人的生活】古代香方與衣食息息相關(guān)

  古代香方的熏佩之香中,有大量的衣香。古人重熏衣,衣香可以是合香的香粉,貯在絹袋中佩在身上,如牡丹衣香將丁香、牡丹皮、甘松、龍腦和麝香同和,佩之。衣香可以是洗衣香,如將牡丹皮和甘松研末混合,洗衣最后澤水入香。衣香也可以火熱之,將衣服蓋在熏籠上熏香,明代畫家陳洪綬的《斜倚熏籠圖》中,美人坐倚的是竹編的熏籠,熏籠下有一只鴨形香爐,裙衫罩在熏籠上熏衣。

【明】陳洪授《斜倚熏籠圖》

  香是日常的醫(yī)藥美容不可缺少的用品,所謂的拂手香,就是將做成香身丸或者脫模做成香餅子佩在身上香身;所謂的軟香,就是將香調(diào)成劑狀,比如梳頭用的香澤,既能烏發(fā)又能定型。香可以用于洗顏敷面,例如金章宗宮中用的洗面香八白香,用皂角和紅豆粉混合白芷、白茯苓、白丁香、白附子等香藥來洗臉。分析一下這個方子的成分覺得古人真有智慧,香藥有活血化淤美白滋潤的功效,紅豆粉能去角質(zhì)相當于現(xiàn)在的磨砂膏,皂角則起到清潔的作用。香也可以內(nèi)服當作保健品,如《香乘》卷二十記載的透體麝臍丹,用煉蜜調(diào)和川芎、松子仁、柏子仁、菊花、當歸、白茯苓、藿香葉等香末,做成桐子大的煉丸,每服五七丸,明目輕身,辟邪少夢,悅澤顏彩,令人身香。

  說到生活中的香與飲食,更是令人感嘆古人生活的精致。春日里摘牡丹、采玉蘭,用調(diào)了甘草水或蜂蜜的稀面糊裹了花瓣入油微微炸酥,一庭花光入春盤?!娥B(yǎng)小錄》里列舉了幾十種可以蒸花露的花草,花露無論是入酒調(diào)味還是當作點心的香甜劑、或者代茶的飲料,想來都是非常清新宜人的?!都t樓夢》中出現(xiàn)的木樨清露,其實就是桂花花露。夏日炎炎木樨清露兌上涼水,一飲而盡應是十分消暑解乏。曾記得在書中讀到過,《閑情偶寄》的作者李漁生活十分講究,家中招待客人的時候會做薔薇花露拌飯。當米飯剛熟的時候,用花露澆到飯上,蓋上鍋蓋燜一會兒,然后拌勻盛碗,普通的米飯就有了淡淡清香。古人制作花香飲料的門道,簡直巧絕,譬如極富詩意的“暗香湯”是將半開的梅花花蕾摘下拌以炒鹽,密封在瓷瓶中,數(shù)月之后,在茶碗中放一點蜜再放入幾朵炒鹽保存的花蕾,滾水一沖,花葩在茶盞中綻開。飲茶之人心神一清,“暗香浮動月黃昏”涌上心頭,空香沾手。古人如此高明的香食,讓日常的食物變得意韻清遠,讓日常生活有了無盡的佳趣。

【二十四節(jié)氣之用香】梅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個圖騰,梅花與君子人格、圣賢氣象相聯(lián)系

  在如此理念觀照之下,宋代出現(xiàn)了愛梅、植梅、詠梅的風潮,文人雅士為梅花著譜立說,如揚補之《四梅花圖》、宋伯仁《梅花喜神譜》、范成大《梅譜》等。宋代文人也將對梅花的喜愛之情融入了合香中,宋代流傳的香譜中記錄梅香的方子不少,如蘇東坡就稱梅香為雪中春信。

  杭州西湖邊有一座山叫孤山,孤山不孤,因有梅林和傳說。宋人林逋,隱居于孤山,守著一片梅林,種梅養(yǎng)鶴,故有“梅妻鶴子”的隱士美譽。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梅以清高潔凈,出世孤傲的形象出現(xiàn)在古典文學中。梅之香,是心香,是氣韻,是美感,是意境。

梅花

  曾有一日雨后走入無人的梅林,空氣中充滿了清新的梅香。當閉上眼睛,放空雜念,心隨著風飄遠,飄到半空又降落下來。想像自己是一株老梅樁,在冰冷的雨水中抽枝吐芳,耳邊仿佛聽見一朵朵花開的聲音。鼻腔中充滿了甜酸的初香,漸漸又感受到了微苦的味道,那是苦杏仁和麝香的味道,這樣的苦香厚重而沉靜,這是老梅樁在三九寒天中積蓄的天地精華。最后,這樣的微苦氣息讓舌根生津,舌尖泛起絲絲甜意,在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又一陣甜香沁來,如此循環(huán)。這是身入梅林的絕妙體驗。要細細體會如此香氣,一需避囂,二需內(nèi)心喜悅。喧囂鼎沸會沖散花兒薄透的香氣,破壞一片純凈。梅香藏在林中,心香隱于境中,賞梅還是孤身一人,或者一二知己,心香伴明月足矣。

  梅香清遠,不易保存,往往折枝瓶插留得住神韻留不住魂魄,養(yǎng)在瓶中的梅花隔日聞起來總有一股生澀味兒,而梅林中的清曠之氣早已散盡。如何才能留住梅香呢?合香是中國古代的妙法。相比西方的香水,中國古法的合香更貼近日常生活。古人合香講究“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的理念。文人所制之香,如同其書畫作品一樣,表達了他們的精神追求。雖然香的生命非常短暫,即使按照配方,由于選材、配比的差別,香材和合的分寸,濕度、溫度的不同等,很難完全復制一模一樣的香氣。不可精確復制賦予了合香藝術(shù)性,但如今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文字去領(lǐng)略這種從嗅覺抵達心靈的藝術(shù)。

  宋代文人講究簡素、慎獨,在靜中求美,崇尚淡泊的審美意情。黃庭堅自稱“有香癖”,詩文常以香為譬喻,是品香和制香的高手。徽宗崇寧二年,被貶官廣西,從鄂州逆江南下,過長沙與詩僧惠洪在碧廂門的船上相見。期間衡山花光寺方丈托人送來墨梅圖,于是兩人一同賞墨梅。雖在船上,簡陋不堪,但僧人惠洪焚了一炷蘇東坡從韓忠獻家得來的香,此香引發(fā)通感,香的氣韻,墨梅的視覺沖擊,讓兩人仿佛置身梅林感受清曠的意境。

  宋代洪芻的《香譜》中記載了典故中“韓魏公濃梅香”的方子,這個香方又被黃庭堅改名為“返魂梅”。仔細比對流傳的十幾個梅香方子,發(fā)現(xiàn)丁香是不同方子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古人用丁香來模擬梅香的主調(diào),再以沉、檀、龍、麝四大名香來定住香氣,不同的梅香方子又體現(xiàn)合香人的喜好,有些調(diào)入甘松、零陵香、藿香等來襯托別致之處。

  因為這個典故,“返魂梅”成了梅香中的經(jīng)典,而“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也成為了文人對梅香的意境向往。香也由此種種的典故和傳世香方,成為從感官上升到心靈的美好體驗,并逐漸沉淀于我們的傳統(tǒng)生活美學之中。

  “返魂梅”香方中寫的“燒時以云母石或銀葉襯之”是指古法的隔火熏香。這樣熏香方式,能夠靜靜地嗅到香材最本真的味道,沒有煙火,借助炭和香灰的熱力,香材隨著溫度高低散發(fā)出不同的韻味。在隆冬臘月里,窗外白雪簌簌地下,大地一片寧靜,伴著一爐梅香,盼著春日梅開,寂靜而歡喜。

作者:徐鶯(中國美術(shù)學院藝術(shù)史博士、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編輯:周敏嫻

責任編輯:范昕

圖片由作者提供

*文匯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zhuǎn)載自其它網(wǎng)絡(luò)媒體,版權(quán)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nèi)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