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26 16:42:32 來源:中國商網(wǎng)—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dǎo)報 降真
清乾隆 剔紅嬰戲圖大捧盒
中國乃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且使用天然漆的國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漆器之實樣器物,江南河姆渡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木胎朱漆碗便是實證。
元 剔紅人物故事紋橢圓盤
宋 剔紅纏枝蓮紋盤
中國乃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且使用天然漆的國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漆器之實樣器物,江南河姆渡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木胎朱漆碗便是實證。商周起,人們用色漆裝飾器物,到了唐宋時代,髹漆技藝漸趨成熟。將漆涂刷于各種胎骨制成的器物上,謂之“髹”,于是有了一門漆器工藝:雕漆。匠人在器物胎型上涂刷數(shù)十層朱色大漆,將干未干之時,以刀代筆雕刻紋樣。
硬物之間的刻劃謂之“雕”,譬如篆印、譬如石雕,堅硬刻刀遇見柔軟之材則謂之“剔”。漆膜百十層,漸成厚度,工匠以刀輕剔,紋樣始成。一個“剔”字,叫人感懷中國文字之嚴(yán)謹(jǐn)與靈動。
剔紅多以銅、錫、木、陶做胎,朱砂漆層層髹刷,每髹一道,必要待其自然風(fēng)干凝結(jié)至七成上下,才能覆蓋再一層。宋元時數(shù)十層已極費工夫,到了明清兩朝,髹刷更是多至數(shù)百層,紋樣圖案亦越發(fā)繁復(fù)細膩。
剔紅這樣?xùn)|西,講究恰到好處,漆層若薄,肥腴花紋不得表現(xiàn),若厚,則費工費料,成品愈難。一器成就,除了堆漆、更不知“堆”進了多少晨昏時光。
漆色有所不同,故有剔紅、剔黃、剔黑、剔彩……之分,剔紅因色澤喜慶而最為多用。宋元時代,剔紅技藝成熟、名家輩出,尤以江南匠師為上。楊茂與張成兩位剔紅名師皆為浙江嘉興府人,楊茂其人頗得大宋院畫風(fēng)格,剔紅常以錦紋做底,浮雕山水人物,剔工圓潤、刀痕絲毫不露。張成則擅剔花葩,枝葉肥厚、舒卷自如。日后,剔紅之技傳入東瀛,被稱之“堆朱”,意即朱漆反復(fù)堆砌,東瀛人于兩位大師名中各取一字,將剔紅造器者統(tǒng)稱為“堆朱楊成”,一代代以訛傳訛,到了明治時期(即大清光緒同期),竟將“楊成”訛傳為一人,這一時期刊行的《日本國志》中,錄有“江戶有楊成者,世以善雕漆,據(jù)稱其家法,得自元之張成、楊茂……”雖為謬誤,倒亦能看出其兩人聲名之廣大。只是“堆朱”二字相較于“剔紅”,意境差之甚遠。
明代永宣年間,張成之子張德剛繼承父業(yè),入朝廷主持漆器制造,他承襲父輩風(fēng)格,講求藏鋒不露、漆層肥厚,題材上亦延續(xù)前朝,多以花卉山水為多。這一時期,漆工革新不斷、技藝突飛猛進,多種錦地紋樣層出不窮,天錦紋、地錦紋、水錦紋……與山水花卉人物并生,細膩之處,甚至能從斷面辨清施漆的層數(shù),千文萬華、剔紅興盛。
清代初期,宮廷仍任用大量前朝髹工,剔紅水準(zhǔn)不減,并在王室好尚的傾向下,更趨精工細巧,髹剔纖密繁復(fù)。乾隆爺極喜剔紅器物,故而這一時期的剔紅工藝亦最為繁榮,清宮造辦處下設(shè)四十二作中,就專設(shè)有“漆作”,多種工藝并施,工種亦開始細化,由髹工負責(zé)逐層施漆,畫工加以描畫行紋,再由牙工以刀代筆、剔刻成器。元明早期,剔成的器物尚需以銼草打磨,方能盡顯光澤,而到了雍乾兩朝,嫻熟的刀工已無需后道的打磨工序,全憑圓潤刀法起轉(zhuǎn)剔刻,花紋樣式酣暢而成。剔紅器物亦遍及宮廷各處,自碗、碟、盒、瓶到家具陳設(shè),無所不包。
剔紅一技,昌盛數(shù)朝,直至清代晚期,方因國運日促而漸向潦草,直至衰亡。
傳世剔紅器因保存不易,珍貴難得。唐代剔紅至今未見傳世實物,宋時之器亦僅故宮與全球幾大博物館悉藏數(shù)件。面世流轉(zhuǎn)的多為明清兩朝所出,形制咸備、精湛不凡。
見微知著,透過一件玲瓏?yán)w小的剔紅器物,便能看見千百年之國運盛衰、審美大觀。物人兩相對,個中默契,嫣然一笑。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