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首頁 > 藝術新聞 >集藏信息> 正文

清瓷畫“馬上琵琶”的正史與傳說

時間:2020/12/20 14:02:35  來源:收藏快報 胡劍明/江蘇南京

圖1 清康熙時期瓷板殘片

  南京古陶瓷收藏者丁駿先生有一塊青花瓷片,長14、寬9厘米(圖1),應該是一塊清康熙時期瓷板的殘片,畫的是昭君出使匈奴,跋涉塞外,除了垂下的松枝,沒有任何背景。瓷片發(fā)色沉著,畫面生動:匈奴馬夫牽著大馬,昭君抱著琵琶,一幅“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的場景。

圖2 倪田《昭君出塞圖》

  這個畫意出自辛棄疾的詞《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原詞為:“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囱嘌?,送歸妾。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辛棄疾是南宋詞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占領。他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原詞意思是,聽著綠樹陰里鵜鴂叫得凄惡,更令人悲傷不已。鷓鴣鳥“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剛住,杜鵑又發(fā)出“不如歸去”悲切的號呼。一直啼到春天歸去再無尋覓處,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實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來這樁樁件件也抵不上人間生離死別的痛楚。漢代王昭君騎在馬上彈著琵琶,奔向黑沉沉的關塞荒野,更有陳皇后阿嬌退居長門別館,坐著翠碧的宮輦辭別皇宮金闕。春秋時衛(wèi)國莊姜望著燕燕雙飛,遠送休棄去國的歸老。

  一代名將李陵身經(jīng)百戰(zhàn),兵敗歸降匈奴而身敗名裂。到河邊轎頭送別蘇武,回頭遙望故國遠隔萬里,與故友永遠訣別。還有荊軻冒著蕭瑟秋風,慷慨悲歌無盡無歇。啼鳥若知人間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淚,而總是悲啼著鮮血。如今茂嘉弟遠別,還有誰與我飲酒共醉賞明月?

  我的恩師,94歲的俞律先生曾在他的《詩海初渡》中說,辛棄疾的這首詞的內容和作法與一般的詞不同,其內容方面,幾乎完全與對茂嘉的送行無關,而專門羅列古代的“別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guī),事例連貫上下片,不在分片處分層。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時胸中郁積事多,有觸而發(fā),非特定題目所能限制,故同類事件紛至涌集,而不為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清代工匠正是順著這個意思,在瓷上為我們演繹了昭君騎在馬上彈著琵琶,奔向黑沉沉的關塞荒野……

  正史中,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巔峰時期,而匈奴經(jīng)過漢朝連番打擊已元氣大損,是漢強匈奴弱。實際上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jīng)歸降向漢朝稱臣,成了漢朝的屬國,并且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也是三次入京朝貢時,元帝挑選了宮女賞賜于他。而北匈奴郅支單于也在不久前被漢朝遠征軍陳湯、甘延壽等人誅滅,所以,不存在有些人所言“漢朝屈辱求和”的情況,也無“昭君自愿請行”一說。而且,漢元帝也并沒封王昭君為“明妃”,這是晉代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君”或“明妃”。

  自漢朝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經(jīng)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jié)。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后的《后漢書》并未采用這一傳說,而此后的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不僅采用這一傳說,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身上。

  我曾看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昭君出塞圖》(圖2),縱118.5、橫54厘米,是清代倪田畫的,題“一望關河蕭索。宣統(tǒng)辛亥新春”。圖下注為:王昭君名嬙,漢代美女。漢元帝后宮既多,不能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賄畫工,獨王嬙不肯,遂不能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元帝見后,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昭君出塞圖》為歷代畫家所重視。過去的“百美圖”上常見此圖。畫面上昭君是以公主打扮,裘皮斗篷,立于馬前,若有所思,仰望天空。后來民間有許多故事書上,也多采用此類圖畫。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一反正史記載,把漢元帝時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漢朝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xiàn)。其中,敘述了畫工畫相,單于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鄉(xiāng)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愁病身亡等情節(jié)。后世有關王昭君的作品,多是在此基礎上,汲取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說唱改編而來。

  正史與后來的傳說,都挺感人,甚至感動過瓷畫工匠,其實這也是古人對昭君產生的憐憫之心。瓷畫上,工匠將牽馬的匈奴人畫得面相粗放,將昭君畫得低眉順目的回首狀,似乎她有著太多的依依不舍,而一匹大馬卻畫得健碩精神,更襯托出昭君的柔弱與無奈。流傳千年的故事,至今讓人猜想,令人唏噓。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wǎng)絡媒體,版權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