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12 16:23:13 來源:收藏快報 胡劍明/江蘇南京
“蝴蝶半生花作國,鴛鴦是處水為鄉(xiāng)。誰摹月下明妃面,幾斷筵前刺史腸?!弊鳛槟暇┤?,筆者近日有幸從江西一位收藏家手中“轉讓”得到古秦淮畫舫的“詩雕畫舫板”一對(圖1)。單板長56、寬26、厚0.3厘米,詩句出自著名的《秦淮畫舫錄》。據(jù)研究考證,詩板上隸書詩句后落款為(行草)“逸溪居士”。居士名“時英,字邦俊,江西安吉人,生卒年不詳?!边@詩板是清代末至民國初期物件,對今天南京而言,這一對“詩文雕刻舫板”從江西重回古金陵,也算“回流古物”了。
圖1 清末民初秦淮畫舫“詩雕畫舫板”一對
圖2 俞律寫就的“畫舫板”詩文聯(lián)
圖3 舊時秦淮河上的畫舫一隅
圖4 舊時秦淮河上的畫舫一隅
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94歲高齡的著名作家、書畫家俞律老先生,見此詩板大加稱贊,并提筆寫下這一對詩聯(lián)(圖2)。俞老說,清末民初,秦淮河上有許多這種雕刻著詩詞的畫舫,其文化意味與近在咫尺的“江南貢院”形成一個古金陵的文化氛圍,非常吸引眼球,好象民國中后期,畫舫上主要刻花或繪畫,不再刻字了。這兩塊雕板上刻的是著名《秦淮畫舫錄》上的詩句,后來這種物件成為文化遺存了。
《秦淮畫舫錄》作者捧花生,本名車持謙,江寧府上元縣人,字子尊,號秋舫。“畫舫錄”寫的是南京秦淮河一帶的風月佳話。上下兩卷,卷上為“記麗”,就是記述一些美人之趣事,卷下為“征題”,就是征集文苑故事。如書中記載,有一位麗人叫金袖珠,喜歡讀《紅樓夢》,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海棠》《柳絮》等許多詩詞都能背誦如流。作者認為,這種女子不是《紅樓夢》的會心人,就是《紅樓夢》的個中人。書中又記載了一些善于唱昆曲的麗人,如紀招齡“心絕慧悟,無論新聲舊譜,才一按拍,如銀瓶瀉水,使人聽之忘倦”。陸綺琴“其父本梨園老教習,探親過白門,遂家焉,綺琴早按宮商,妙嫻絲竹……”
所以,后人認為《秦淮畫舫錄》是一部詩意奇書。這塊清末民初陰刻詩文木雕板一對,刻的正是這部成于嘉慶年間的《秦淮畫舫錄》上的題詞,為當時一個叫汪世泰的人寫的序詩,原題是“奉題秦淮畫舫錄”,全詩共四首,這是第二首,曰:秦淮曲曲蔣山蒼,擁楫來游及晚涼。蝴蝶半生花作國,鴛鴦是處水為鄉(xiāng)。誰摹月下明妃面,幾斷筵前刺史腸。珍重品題持翠管,且憑開卷叱王昌。
《秦淮畫舫錄》有作者捧花生嘉慶年“自序”寫道:“游秦淮者,必資畫舫,在六朝時已然,今更益其華靡。頗黎之鐙,水晶之琖,往來如織,照耀逾于白晝。兩岸珠簾印水,畫棟飛云。衣香水香,鼓棹而過者,罔不目迷心醉……”因成于畫舫之游,即題曰《秦淮畫舫錄》。
秦淮河是長江下游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全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qū)主要河道。外秦淮河為一千年前斷開的吳楊城濠,為南京古城外南部和西部的屏障,如今又成為城中之河。外秦淮河由通濟門經(jīng)中華門繞行南城外的東、南、西三面,流經(jīng)中華門外,過漢中門、草場門、定淮門,循石頭城北流至三汊河入長江。據(jù)文獻記載,秦淮河曾名“小江”,應是與長江這“大江”相對而言。三國時期,孫權曾對劉備說:“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jù)之?!边@里的“小江”就是指秦淮河。“淮水”是漢到隋時的通稱,到唐代才稱“秦淮河”,因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qū)東南方山一帶,鑿斷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所以才稱此水為“秦淮”。
有了“秦淮”之水,就有了秦淮畫舫,畫舫也稱“畫船”“燈船”“游船”“花船”等。有資料說,秦淮畫舫起之六朝。梁朝宗室上黃侯蕭曄之子詩人蕭愨有《奉和初秋西園應教詩》云:“池亭三伏后,林館九秋前。清泠間泉石,散漫雜風煙。蕖開千葉影,榴艷百枝然。約嶺停飛旆,凌波動畫船?!鼻鼗串嬼趁鞔⒚煜?。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中寫道“話說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漸好,到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橋至利涉橋、東水關,夜夜絲歌不絕?!泵鞔鷮W者張岱《陶庵夢憶》云:“西湖春,秦淮夏?!笔钱惽ぶu。
每年到了夏季,秦淮河水大漲,畫舫畢集(圖3、4),舫中燈火輝煌,頭尾相連,如火龍蜿蜒舞動九天,人稱“秦淮熱水市”?!爱嫶嵐模ト韥?,周折其間”。每當端午節(jié)來臨,“京城士女填溢,競看燈船。好事者集小篷船百什艇,篷上掛羊角燈如聯(lián)珠。船首尾相銜,有聯(lián)至十余艇者。船如燭龍火蜃,屈曲連蜷,蟠委旋折,水火激射。舟中馓鈸星鐃,宴歌旋管,騰騰如沸。士女憑欄轟笑,聲光凌亂,耳目不能自主”。
明末清初學者戴名士的《夏庵集》說:“秦淮五月之燈船最擅名……僑寓秦淮數(shù)載,當?shù)靡娭?。其船或十余,少也有四、五,船之兩旁各懸琉璃燈?shù)十。燈幌或皆一色,船尾置一大鼓,船頂復以白絹。船中凡一、二十人,兩旁列坐,各執(zhí)絲竹奏之,鼓人擊鼓節(jié)之。涼棚者,秦淮小舟之名也。……兩岸河房皆張燈。簾櫳紗窗之間,紅妝隱約。此故時承平之習……秦淮畫舫裝飾考究,陳設精工,詩畫俱有。船左右不設窗寮以便眺望”。
甘熙《白下瑣言》載:“秦淮燈船昔人稱之,今則純用玻璃,四面照耀。舊時羊角久無用之者,其船大者曰‘走倉’,小者曰‘藤棚’。近又有新式船,謂之‘四不相’。出奇制勝,人爭雇之。”清代秦淮畫舫重盛。清詩人李良年的《好事近》詞,寫盡了秦淮畫舫的壯觀和綺靡:“相對卷珠簾,中有畫橈來路?;a玉蟲零亂,小橋紅樓。橫笛絡鼓夜紛紛,聲咽晚潮去。五十五船舊事,聽白頭人語?!?
曾國藩為粉飾太平,著手規(guī)復六朝繁華。幕僚建言,恢復秦淮風景,當以修建秦淮河兩岸河房,購置秦淮畫舫為急務。奈何秦淮畫舫因量多,置備時間較長,便以水師炮艇改裝,將炮艇兩邊開數(shù)窗,配上座椅,因陋就簡,跑起來就好?!对鴩沼洝酚涗洠骸白猿耍ǜ难b)畫船,張燈八十余盞,商民燈多者以與相若。”民國著名記者曹聚仁有詩云:“東山太傅解風流,仕女而今盡莫愁;兵器銷為農(nóng)器矣,更將炮艇作蘭舟?!睍r人也有:“官舫時同花舫接,帥旗還共酒旗搖”的說法。于是,十里秦灘無處不見畫舫。
秦淮畫舫的一造再造,浮世繁華將秦淮河的歡宴推向高潮。據(jù)清人珠泉居士的《板橋續(xù)記》云:“五月十三日為竹醉日,仕女出游,端午尤盛?!狈蜃訌R秦淮龍舟競渡,一直為金陵盛事。每逢端午,仕女傾城觀看,秦淮河兩岸,萬頭攢動。龍舟一到,沿河兩岸人家擲銀角、銅錢或放鵝鴨,各龍舟爭相取之,以奪取為樂,稱之為奪標。此時歡呼喝彩聲與鑼鼓鞭炮聲此起彼伏。
過去,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盂蘭之會,也是老南京人盛會。全城僧尼租用秦淮畫舫敬佛游河。傍晚時,秦淮畫舫,槳聲燈影。畫舫中輕煙飄渺,素花香送,其中齋魚粥鼓聲與豪竹哀絲聲相互應答,秦淮河上游施放荷花燈,隨波蕩漾,如天上流星,終夜不絕。有詩曰:“遙指鐘山樹色開,六朝芳草向瓊臺。一園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云來?!笨梢?,夜晚的秦淮又搖曳生姿,連帶著河面的微波也泛起了色彩,秦淮的月夜已霓虹滿天。
曾經(jīng)看過一份資料說,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城內小火車與寧蕪鐵路接軌,秦淮河上新鋪鐵路橋,加上河道淤塞,畫舫通行線路受到限制,只能從文德橋至桃葉渡間游走。那個時代秦淮河的水發(fā)黑變臭,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批評,雖有整治仍不見好。因此,許多畫舫船家都退出“水上生活”,另謀生路……后來,一代一代的人們,越過舊時秦淮的畫舫詩韻,于傳承中記下許多逝去的歲月與往事,雖有艱難,但偶爾回眸,似乎還是情愫勾起,百媚千嬌,讓古金陵人的寸心又些許地溫柔起來。
畫舫刻詩,是中國傳統(tǒng)刻版工藝的一種,一直有著很好的傳承。木版字、木版畫,都是藝人工匠用刀在木板上刻畫而成,而畫舫上的字和畫,一般是刻成正向的,直接鑲嵌在船舫的前沿醒目處,起著詩文美化效果。在板面上以凸線刻成者,叫陽刻,以凹線刻成者叫陰刻,也有陰刻、陽刻混用的。
據(jù)南京文玩專家伯瑜先生考證,本文介紹的這一對詩版是舊時鑲嵌在秦準畫舫前面左右的“門面板”,所刻詩句為典型的陰刻制作,屬于藝人自寫(或請名家題寫)后,刻制的隸書作品,是《乙瑛碑》的筆法,其刀木所特具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為端莊、文氣、大方,凸顯出傳統(tǒng)文脈中獨有的秦淮詩意。他說:“此板雖非紅木,但刀刻之深、字口之完好,在今天它已是稀見之物了!”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