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6 15:07:40 來源:收藏快報 劉勇先/陜西安康
圖1 北宋磁州窯綠釉開光黑花瓷方爐
有學者說,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客廳”。它讓本地人能了解自己的前世今生,讓外地人能了解這個城市的過去與現(xiàn)在。甘肅寧夏幾家博物館里那些亮麗的瓷器,向人們訴說著邊塞絲綢之路留下的文明。
圖2 黑釉剔刻牡丹花經(jīng)瓶
圖3 北宋定窯刻花梅瓶
圖4 元代青花蓮池鴛鴦紋玉壺春瓶
圖5 元代青花鸞鳳紋匜
圖8 元代白地褐花蘆雁花卉紋單耳壺
圖6 元代龍泉窯青釉鏤空花瓶
圖7 金代磁州窯白釉紅綠彩蓮紋玉壺春瓶
圖9 清代祭紅釉撇口觀音瓶
圖10 民國元年白釉雙旗圖壺
圖1,北宋磁州窯綠釉開光黑花瓷方爐。高18.5、口邊長23.5厘米。爐口方形,上大下小,四獸足,足上出二層重沿。爐體四壁黑彩繪如意頭窗,內(nèi)飾蘆雁紋,外繪折枝花卉紋。通體罩藍綠色釉,外底露胎。磁州窯綠地黑花制品存世甚少,此爐形制獨特,綠地黑花釉彩工藝、蘆雁花卉題材紋飾、開窗見光裝飾手法均集中體現(xiàn)了磁州窯傳統(tǒng)的工藝特征,代表著磁州窯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彌足珍貴。
1975年出土于莊浪縣水洛鎮(zhèn)宋墓。
圖2,黑釉剔刻牡丹花經(jīng)瓶。殘高38.8、口徑7.5、腹徑19.5、底徑約16厘米。有傷殘,用石膏修復完整。這種經(jīng)瓶圓崗深腹,肩部有一澀圈,釉色光潤明亮,腹部裝飾開光剔刻牡丹枝葉紋,形成白地黑花的效果。開光兩側(cè)刻劃花葉和密集的弧線紋作為底紋,起到了局部裝飾的作用。
經(jīng)瓶在宋代就十分盛行,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在宋朝,民間生產(chǎn)了很多經(jīng)瓶,經(jīng)瓶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到了明清,御窯廠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經(jīng)瓶,而且造型越來越優(yōu)美,有的用來裝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為了宮廷陳設品。
1986年寧夏靈武磁窯堡出土,屬西夏珍貴器物。
圖3,北宋定窯刻花梅瓶。高10.5、口徑4、底徑8厘米,瓶小口折沿,短頸,溜肩,腹呈腰鼓形,下微收,平底。肩刻單線花瓣紋,似旋轉(zhuǎn)的輪片;瓶身分別刻三道雙線弦紋,將瓶身分為三區(qū)。上區(qū)刻牡丹花朵一周,施黃釉;中區(qū)三開光,各刻蓮花5朵,開光間刻菊花兩朵,施褐黃釉;下區(qū)用篦刻劃圓圈紋一周,施黃釉。下脛施土黃釉。底不施釉,露胎。此瓶身勻直,釉色不同,有層次感。整體神韻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美不勝收。這類瓷瓶,俗稱“梅瓶”。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另一種式樣。彭陽縣境內(nèi)出土文物。
圖4,元代青花蓮池鴛鴦紋玉壺春瓶。高29、口徑7.7、直徑9.3厘米?;旌狭侠L畫蓮池鴛鴦紋生動率真,俗稱“鴛鴦蓮池圖”,滿池盛開的蓮花,鴛鴦嬉戲于水上。這種蓮池鴛鴦圖被元代文人稱為“滿池嬌”,非常珍罕。“鴛鴦蓮池圖”的上下輔以蕉葉紋、回紋、蓮紋、卷草紋等紋飾裝飾。侈口,圓唇,細長頸內(nèi)束,圈足。造型獨特之處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這種瓶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整體感覺給人穩(wěn)重而不失俊秀的美感。此瓶屬至正型青花瓷器精品之作,它展現(xiàn)出元青花獨特的工藝特色和繪畫技法,具有當時時代特征,也反映出元代社會包括當時的審美觀和需求,極具藝術觀賞價值,彌足珍貴。
1987年甘肅省臨洮縣衙下鄉(xiāng)寺洼村雙上社元代張達夫墓出土。臨洮縣博物館藏。
圖5,元代青花鸞鳳紋匜。高4.1、口徑13.2、底徑8.4厘米。侈口,扁圓腹,平底。一側(cè)有一槽形長方流,流下裝飾一卷云狀系,口沿及底足無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內(nèi)底繪鸞鳳對舞紋兼小云頭紋,內(nèi)壁繪一周纏枝菊花,外壁繪仰、覆蓮瓣紋,線條優(yōu)美,釉面潤白,色澤純正藍翠。
1987年甘肅省臨洮縣衙下鄉(xiāng)寺洼村雙上社元代張達夫墓出土。臨洮縣博物館藏。
圖6,元代龍泉窯青釉鏤空花瓶。通高19、口徑3.8、底徑6厘米。其由內(nèi)瓶、外瓶兩部分組成,內(nèi)外瓶在頸部和肩部處套接,系使用分體單燒的方法制成。外瓶敞口,細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nèi)收,圈足外撇。器身以鏤空為主要裝飾技法,肩部鏤雕一周纏枝葉紋,上腹部分別鏤雕兩朵纏枝菊花紋和兩朵纏枝蓮花紋,前后左右相互對稱。下腹部刻一圈凸葉紋。內(nèi)瓶鏤空纏枝花紋。整個器型飽滿穩(wěn)重又不失小巧玲瓏。通體施青釉,釉層肥厚滋潤,宛若青玉,釉色青翠怡人,賞心悅目。底足邊露胎處呈現(xiàn)橘紅色的火石紅,足底內(nèi)施青釉,四周出現(xiàn)縮釉現(xiàn)象,縮釉處泛出火石紅。
1994年,甘肅平?jīng)鍪腥A亭縣東華鎮(zhèn)黎明川村村民邵某,在自家田地里耕作時,一鐵鍬挖出了一件身上布滿洞孔的“瓶瓶”,并將其上交華亭縣博物館。后經(jīng)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我國瓷器鑒定泰斗耿寶昌親自鑒定,命名為元代龍泉窯青釉鏤空花瓶。耿老認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代龍泉窯瓷器藝術珍品,隨即這件文物被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圖7,金代磁州窯白釉紅綠彩蓮紋玉壺春瓶。高10.9、口徑3.5、底徑3.3厘米。喇叭口,細頸,垂腹,圈足。器身施白釉,釉上紅綠彩飾繪,頸部為三周弦紋,腹部為仰蓮紋,腹下部及足部露胎。征集于平?jīng)鍪嗅轻紖^(qū)。
圖8,元代白地褐花蘆雁花卉紋單耳壺。高23.2、口徑7.5、底徑8厘米。喇叭口,束頸,溜肩,頸肩部置環(huán)形單耳,圓鼓腹,圈足外撇。器表上三分之二白釉褐花,口沿飾弦紋,耳部飾草葉紋,肩部以下繪蘆雁花卉紋;下三分之一施黑褐釉,底足露黃白胎。征集于平?jīng)鍪嗅轻紖^(qū)。
圖9,清代祭紅釉撇口觀音瓶。高58.3、口徑22、底徑18厘米。撇口,長頸,深弧腹,圈足。瓶內(nèi)外均罩祭紅釉,光亮可鑒,足底施白釉。此瓶屬清乾隆時期的造型,出于景德鎮(zhèn)官窯。征集于莊浪縣。
圖10,民國元年白釉雙旗圖壺。高21.7、口徑5、底徑14厘米。子母口蓋,折肩,筒形腹,長曲流,矮圈足。蓋上作花鈕,鈕旁有一氣孔,繞鈕行書“八大山人”字樣。肩部作對稱雙系,系上有雙圓穿,貫銅絲提梁,另有兩枚對稱乳釘。腹壁正面繪五色共和旗和十八星旗,旗桿相交處系一束綠色紅穗彩帶,上方空白處行書“紀念”字樣;背面墨筆行書“可以清心”字樣,落“壬子年昌記少山作”行書款。底部有豆腐塊珊瑚紅印。
此壺記載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段永煜史冊的革命史話——“辛亥革命”,是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
該壺征集于平?jīng)鍪嗅轻紖^(qū)。壬子年為民國元年(1912)。少山,生卒年月不詳。其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活躍于清光緒晚期至民國早期,以畫花鳥畫見長。少山的花鳥瓷畫,花朵碩大,枝梗細如棉線。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