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0/15 16:15:51 來源:老張藏說
琺瑯的誕生歷史
琺瑯彩瓷創(chuàng)燒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zhèn)。 琺瑯器最早誕生于希臘,希臘普魯斯島出土的公元前12世紀的六枚戒指和雙鷹權(quán)杖首,被公認為最原始的掐絲琺瑯。
琺瑯彩瓷的裝飾,即琺瑯彩,也稱為瓷胎畫琺瑯是專為宮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chǎn)品也用于犒賞功臣,其高超的燒造水平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m瑯彩瓷創(chuàng)燒于康熙晚期,、時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燒制,因為其燒造需要大量木材并伴隨而不能大規(guī)模燒造,所以燒造場所從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zhèn)。
一般五種分類
畫琺瑯
又稱銅胎畫琺瑯,洋瓷。畫琺瑯藝術(shù)源于15世紀中葉法國、比利時、荷蘭三國交界的弗蘭德斯地區(qū),以法國中西部的利摩日最為有名。15世紀后期,“受當時歐洲流行的銅版畫啟發(fā),利摩日的工匠們試圖在鼓起的薄銅片上先燒制一層琺瑯,然后再用毛筆或抹刀蘸上琺瑯顏料在上面進行人物畫創(chuàng)作,由此產(chǎn)生了利摩日畫琺瑯技術(shù)”,并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風靡歐洲。隨著東西方貿(mào)易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后,禁海開放,海上絲綢之路重新活躍起來,包括“畫琺瑯”在內(nèi)的西洋制品開始大量涌入清朝。
特點:1、早期的畫琺瑯作品因為技術(shù)不是很成熟,胎體與掐絲琺瑯一樣都是比較厚重的,器物體積也大都很小,多以實用的碗、盤、壺、瓶、盒等日常用具為主。釉色也少,并且顏色不純凈,釉色灰暗無光,色彩互相浸染滲透,畫面模糊。
2、作品多以灰白色琺瑯為地(也兼有黃色地),并用紅、黃、藍、白、綠、赭、紫等幾種顏色的琺瑯釉作畫,顏色品種不甚豐富。表面光澤度差,釉料施用濃厚,砂眼較多,反映出琺瑯釉料質(zhì)地尚不精細。
3、康熙晚期的畫琺瑯器,充分顯示出了畫琺瑯器本身所具有的薄、平、光、艷、雅的特點。琺瑯釉料質(zhì)地細膩,涂施均勻,表面光潔平滑,基本無砂眼,色澤艷麗明快,顏色品種也日趨豐富。作品地色除白色以外,盛行以黃色琺瑯為地,皇家生活色彩濃重。胎壁的制造較早期輕薄,器型規(guī)整,種類也有所增加,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造型,諸如盞托等。
4畫面用筆工致,一絲不茍,有如工筆重彩畫,更具圖案性效果,早期那種飄逸、灑脫的用筆方法已銷聲匿跡。作為圖案花紋裝飾用的琺瑯釉料,顏色品種日益豐富,由早期的紅、藍,綠、白、黃、紫、赭等六七種,增加到紅、藍、綠、白、黃、黑、雪青、赭、紫、粉等,達至12種之多。
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元代叫做“大食窯”或“鬼國嵌”,今人俗稱為“景泰藍”。制作工藝復雜,釉料配制和燒造技術(shù)難度大,生產(chǎn)成本高,自明末以來主要由皇室貴族使用。每件掐絲琺瑯器,必須經(jīng)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鎏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絲琺瑯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可以說,掐絲琺瑯的制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tǒng)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集大成者。
特點:
1、明琺瑯有多種顏色呈半透明,不是那種有機玻璃感,而是有礦物質(zhì)般的晶瑩感。
清琺瑯不透,到晚清起又有了透明琺瑯,但象有機玻璃,無晶瑩感。
透的明琺瑯有紫色、墨綠、深藍、絳黃、底色的淺藍。
2、明多用呈黃色的銅絲(至少在器物外表的絲),和清代的紅銅絲有別。明銅絲是錫焊在胎上,所以在琺瑯損處常能看到胎上的錫斑,有時在銅絲周圍也能看到溢錫。
3、看構(gòu)圖風格。對最常見的蓮紋,故宮的楊伯達有如下總結(jié):明早期蓮瓣尖豐滿,蓮形有花瓣包攏。明中期花型有綻放感,瓣尖變長成鉤狀,方葉、逗號葉開始流行。明晚期蓮花瓣扭曲如菊花瓣。
4、清三代各有特色??滴鯐r期畫琺瑯,康熙早期的畫琺瑯技藝還不夠嫻熟,主要是制作一些日常用器物。康熙后期技藝才逐漸嫻熟,除了日常用器物,還有鼻煙壺和花瓶等。雍正時期畫琺瑯,畫琺瑯由康熙起源,但是卻在雍正時期興盛。雍正畫琺瑯做工精細,釉色透亮。除了日常器物,還有一些特殊器型出現(xiàn),如多層式燭臺、成套的杯盤等。雍正時期的琺瑯釉色以黃色為主,但是出現(xiàn)了黑底上壓彩色花紋的器物,這是前所未見的現(xiàn)象。乾隆時期畫琺瑯,乾隆時期的畫琺瑯器物樣式多達幾十種。雖然底色還是以黃色為主,但是增添了湖藍色、藕荷色等靚麗的顏色。乾隆時期的琺瑯紋飾主要采用中西合璧的裝飾形式。乾隆時期還出現(xiàn)了內(nèi)填琺瑯、掐絲琺瑯和畫琺瑯相結(jié)合的新工藝。
透明琺瑯
亦稱“廣琺瑯”,俗稱“燒藍”,是指在金屬胎上用錘揲、浮雕、陰刻紋飾的方式,有的還飾以金、銀片,然后涂以透明琺瑯釉烘燒而成,以藍、綠、紫色為多,這種工藝是利用琺瑯釉透明半透明的特性,使器物裝飾圖案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
垂胎琺瑯
金屬錘胎琺瑯器簡稱“錘胎琺瑯器”。按照圖案設(shè)計要求,在金、銅等金屬胎上錘出凹凸不平的圖案花紋之后,再在花紋內(nèi)點藍、燒藍、鍍金而成。琺瑯呈隱起效果,恰似在金碧輝煌的地子上鑲嵌的寶石,光彩奪目。錘胎琺瑯工藝多用于制造七珍八寶等供器。
鏨胎琺瑯
金屬鏨胎琺瑯器亦稱“嵌琺瑯”,是將金屬雕鏨技法運用于琺瑯器的制作過程中。金屬雕鏨技法是古代一種傳統(tǒng)的金屬器加工方法。遠在商周時期,當時的工匠已將這種技藝廣泛地運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上,制作出許多裝飾精美的青銅器工藝品。金屬鏨胎琺瑯器的制作工藝,是在已制成的比較厚的銅胎上,依據(jù)紋樣設(shè)計的要求描繪出圖案的輪廓線,然后用金屬雕鏨技法,在圖案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使得紋樣輪廓線凸起,再在凹下處施琺瑯釉料,經(jīng)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小結(jié):琺瑯彩其精彩華麗,,工匠的精湛技巧。令人打大飽眼福,無論是否擁有到代的東西,即使現(xiàn)代的,普通人放家里都會讓人眼前一亮。無論什么東西,只要能使人眼前一亮的,老張認為都是好東西。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覺得有所收獲,麻煩給點個贊,轉(zhuǎn)發(fā)一下!謝謝!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