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竹“圣手”諸升《清風(fēng)翠竹圖》
時間:2020/9/23 11:45:47 來源:收藏快報 姚悅/安徽安慶
竹之清風(fēng)高節(jié),為歷代畫家文人最喜抒發(fā)情感的入畫素材。蘇軾曾在《于潛僧綠筠軒》寫道:“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東坡先生贊竹之句,讓人讀后脫俗高境。不單單是蘇大才子寫竹,唐大詩人王維也有首很著名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痹娙瞬粌H詩寫得清新可人,若以詩入畫,那真可說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多年前,筆者曾至滬上省親,暇空去朵云軒賞畫。那時朵云軒上好的古畫有很多,讓人看得不愿離去。對于前賢畫“四君子”竹圖,我一向比較喜愛,其中有鄭板橋、金冬心、李方膺、吳昌碩、蒲華等名家所畫墨竹。那時不僅能近距離觀賞名畫,更讓人心動的是,還能察之于名家入紙入絹的妙然筆墨。一幅陳舊細(xì)絹的《雪竹圖》映入眼簾,令人看得癡癡入神。畫者署名諸升,當(dāng)為清初畫竹名家,尤以畫雪竹最為出名。拜觀諸升此《雪竹圖》真跡,真的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白雪皚皚的冬天就在眼前,當(dāng)無愧一代畫竹“圣手”!
諸升(約1617—1691后?),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字日如,號曦庵,仁和(今杭州)人,擅寫竹,能畫蘭,工山水,通書法,尤精畫雪竹。未入仕,布衣一生。法入宋元,師事魯?shù)弥?585—1660,字魯山,錢塘人,為萬歷二十年進(jìn)士李日華入室弟子,李“鶴夢軒”所藏字畫名品甚豐,精鑒別,大藏家錢謙益對其評價頗高。魯書宗歐、顏,畫學(xué)東坡、文同、吳鎮(zhèn),畫蘭淡逸,一派文人氣格)。諸升有此良師,起手甚高,筆致勁利不同凡響。在藝術(shù)思想上,畫家認(rèn)為筆墨必須真實,要向大自然討生活。可以看的出,畫家所畫之竹,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從畫家寫竹的存世量來看,應(yīng)該說還是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畫作“物以稀為貴”雖好,但也給鑒別古畫真贗增加了不少難度。若存世畫作有一定數(shù)量,在鑒別比對上,肯定要輕松許多。
諸升是以畫竹聞名,畫雪竹更著名。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畫家的畫尚偶能遇見;然近些年,畫家的畫幾乎已看不到了。諸升畢竟也是清初名畫家,畫跡雖有一定的存世量,但真能見到畫家真跡上品的,早已是鳳毛麟角。我曾去休寧,一藏家出示諸升“雪竹圖”讓我評鑒。由于我曾見過真的諸升雪竹圖,故無論從此圖筆墨功力、畫面構(gòu)圖以及絹的年代、落款等諸多因素來看,都與諸升所作竹圖相去甚遠(yuǎn)。吳湖帆在鑒定字畫時曾說:“望氣便知真?zhèn)危 眰鹘y(tǒng)鑒定古畫,靠的都是“目鑒”,這都必須要求平時多看書畫原跡,理性分析,只有謙虛謹(jǐn)慎,方能入得真諦。
《桐陰論畫》曰:“諸日如升,揮灑墨竹,功夫老到,理法雙清。所見畫幅,布葉勻稱,發(fā)竿勁挺,似深得此中三昧者。拘泥于法而未能神明于法,終覺失之平實無離奇變化之妙也?!庇衷唬骸疤m花,竹石,師魯?shù)弥P,勁利勻整,所畫雪竹尤佳?!泵寂疲骸澳褚▊淙ぷ?,方能入妙。日如法有余,趣不足也?!敝T畫定之為“能品?!保鳌ず瘟伎 端挠妖S叢說·畫一》:“世之評畫者,立三品之目:一曰神品,二曰妙品,三曰能品?!保┦钦撍u,均帶一家之言,但基本上亦見公允。諸寫竹圖,恪守古法。自然寫生,筆據(jù)真實,從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也是畫家筆墨“守法”而“少趣”之不足也。那么,話又說回來了,古人構(gòu)圖之嚴(yán)謹(jǐn),筆墨功力之精深,也是后世隨便草草兩筆者,所無法比擬的。
筆者曾在上海朵云軒見過諸升所作《清風(fēng)翠竹圖》(見圖)。作品墨筆絹本,尺寸178×79厘米。如此絹本巨幛,畫得如此完美精整,亦見畫家精湛筆墨功力,足可扛鼎。畫非世人所贊的雪竹圖,而是純墨筆翠竹精作。說他精,精到筆筆見工,美到片片見葉。翠竹濃淡交融,繁而不亂,新篁細(xì)筱,扶疏蓊郁,蕭蕭數(shù)竿,挺勁有力,足可清疋怡神。畫面曲直善變,風(fēng)致?lián)u曳,毫無“失之平實,無離奇變化之妙”一說。畫家作畫,寫的是筆墨心境??梢钥吹贸?,七十一歲老叟作畫時的心情非常之好,老而彌堅之氣足可力掃千軍。
版權(quán)與免責(zé)聲明:
【聲明】本文轉(zhuǎn)載自其它網(wǎng)絡(luò)媒體,版權(quán)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nèi)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