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9/19 11:48:48 來源:收藏快報 李笙清/湖北武漢
由武漢博物館藏漢代白玉蟬說古代文物中的“蟬”意
炎炎夏日里,戶外驕陽下匝地的濃陰里,此起彼伏的蟬鳴聲,在耳畔匯成一支充滿激情的樂章。聽著蟬聲沸騰,不禁讓人想起唐代詩人戴叔倫的《題友人山居》:“四郭青山處處同,客懷無計答秋風。數(shù)家茅屋清溪上,千樹蟬聲落日中?!币髟佒g,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蟬鳴回響,思緒翩翩,忍不住去武漢博物館展廳一游,只見展柜中的一只蟄伏了近兩千年的白玉蟬(見圖),雙翅收斂,平靜如水,眼睛鼓突,身軀匍匐,仿佛在無聲地述說著關于蟬的舊事。
這件漢代白玉蟬長6、寬2.9厘米。絳白色玉料,半透明。扁平狀,蟬形。頭部雙目外凸,神態(tài)寧靜、安詳。雙翅及尾部呈三角峰狀,雙翅平靜收斂,沉穩(wěn)端莊。白玉蟬的正反兩面,用寬陰線結合游絲毛雕,分別琢出蟬的頭、胸、腹、背、雙翅及尾等各個部位,棱角分明,紋理清晰,光潔大氣,與“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xù),儼如游絲白描,毫無滯跡”的記述深相契合??粗U伏已久的身軀,傾聽著林陰中傳來的蟬鳴,便覺得宋代詩人朱熹“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的形容顯得格外生動貼切,短短十個字,便勾勒出林間蟬鳴的一種與世無爭、雅致浪漫的自然風情,活潑而不凝滯,奔放而又綿長。
蟬,又名知了,屬于蟬科昆蟲的代表種類。唐代許裳的詩句“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道出了蟬是夏天極為特殊的應景之物。蟬的生命周期很特殊,初為幼蟲,慢慢成為蟬蛹,最后變成飛蟲,故在我國古代,蟬有著復活和永生的象征意義?!帮嬄渡砗螡?,吟風韻更長?!毕s棲息高枝,餐風飲露,以清晨的露水為生的習性,又被古人譽為高潔的象征,《唐詩別裁》中就有“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的描述。正是對蟬有著純潔、清高、通靈的認知,所以蟬很早就被古人用作佩飾造型,且多為玉質。玉蟬,即蟬鬢的美稱,多被古人用于隨身佩戴。
蟬的幼蟲形象最早見于商代青銅器上。古人皆以蟬所具有的羽化及不食和飲露的特性,來比喻人之死后亦不食而重生,像蟬一樣脫胎于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染污泥濁水,故從周朝后期至漢代以來,一般在人死后的葬禮上,親人會將一只玉蟬特意置放于死者口中,意為“含蟬”,寓意人死后精神長存,在玉蟬的作用下,能死而復生,此外,古人還認為玉蟬有為生者辟邪、為死者護尸的作用。這雖然只是親人對逝者的一種求得庇護和永生的愿望祈盼而已,但這種死人葬玉習氣一度蔚然成風,古人紛紛購置玉蟬作為隨葬冥器,以至于這一時期生產(chǎn)了大量造型美妙的玉蟬。
蟬個體雖小,卻由于它的身體兩側有著非常大的環(huán)形發(fā)聲器官,故能發(fā)出響亮的鳴叫聲,且長久不衰,是炎炎盛夏來自大自然的最具活力的聲音,南朝蕭子范就曾以“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來描述蟬鳴的魅力。其實古人還喜歡傾聽蟬鳴,認為蟬鳴有著消夏祛暑的功效,南北朝詩人王籍在他的《入若耶溪》中,就曾發(fā)出過“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感慨,而隋代詩人王由禮的“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亦有著蟬鳴消暑的解讀之意。
兩漢時期,社會穩(wěn)定,國力強盛,不但王公貴族、官宦人家,甚至紳士富商、普通家庭,各個階層都喜歡使用玉器,以致崇玉之風盛行一時。漢代玉器主要有禮玉、飾玉、陳設玉和葬玉等幾種類型,以陳設玉和葬玉的工藝最為突出。除了玉佩飾、玉用具被大量使用,用于殉葬的玉冥器也大肆流行,而且奢侈成風,甚至以金鏤玉衣作為死者身穿的殮服,如西漢時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墓葬中出土的金縷玉衣,從頭到腳,使用了2000多枚玉片,這也是漢代規(guī)格最高的喪葬殮服。漢代用玉十分注重對玉料的選擇,尤其對白玉倍加青睞。這件漢代白玉蟬小巧精致,遍體無穿孔,可見不是用于穿系佩戴,而是一件典型的漢代隨葬含蟬,雕琢技法簡練概括,形象簡樸逼真,生動傳神,體現(xiàn)了漢代玉器類明器的工藝水平。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