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8/18 15:57:09 來源:收藏快報 劉勇先/陜西安康
圖1 北宋鳳鳥形灰陶脊瓦(殘件)
寧夏固原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收藏有諸多古陶器。其中的動物形陶器極具觀賞性,往往也最容易吸引觀眾駐足欣賞。本期筆者就揀選一組,以饗讀者。
圖2 灰陶戧獸
圖5 北宋虎頭灰陶面具
圖6 漢代熊座陶燈
圖4 灰陶鴟吻
圖3 唐代彩繪陶鎮(zhèn)墓獸
圖7 北朝陶駱駝
北宋鳳鳥形灰陶脊瓦(殘件,圖1),高11、長32、寬13厘米,2003年原州區(qū)開誠鎮(zhèn)三十里鋪村城址出土。鳳頭眉眼和喙清晰,神韻莊重。脖下胸毛用大凹紋點出,翅膀羽毛舒展。這是古建筑戧脊上的裝飾脊瓦。古代宮殿或大廟宇的飛檐上“排排站”著一些小身影,長著角、翹著尾巴,遙望著湛藍的天空,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只神態(tài)各異的小獸,這些小獸是“五脊六獸”。所謂“五脊”,是指屋頂上橫著的一根“正脊”和垂下來的四根“垂脊”(即戧脊)。而關于“六獸”的說法則有很多,其中一種說法是,在一道垂脊上,吞獸+五只蹲獸——狻猊、斗牛、獬豸、鳳、狎魚,就是“六獸”。
灰陶戧獸(圖2),2003年原州區(qū)開城鎮(zhèn)三十里鋪村城址出土。戧獸是古代中國建筑戧脊上構件,用于歇山頂和重檐建筑上。戧獸是獸頭形狀,將戧脊分為獸前和獸后,獸頭前方安放蹲獸,其作用和垂獸相同,起到固定房屋的作用,同時也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唐代彩繪陶鎮(zhèn)墓獸(圖3),冥器,通高52厘米,1995年寧夏固原縣南郊鄉(xiāng)小馬莊村史道洛夫婦合葬墓出土。泥質灰陶,彩繪描金。蹲伏式,獅面。面目猙獰,張口卷舌,齒外露,鬃毛向上,兩耳直豎,前肢趾爪張開撐地,尾巴向上翹起,尾端寬而下垂。
灰陶鴟吻(圖4),2003年原州區(qū)開城鎮(zhèn)三十里鋪村城址出土。鴟吻,又叫“龍吻”,古代宮殿或廟宇屋脊正脊兩端各有一只。鴟吻初作鴟尾之形,一說為蚩(一種海獸)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災,后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鴟吻。
北宋虎頭灰陶面具(圖5),高24、寬27厘米,模印制成,灰陶質,2003年原州區(qū)開誠鎮(zhèn)三十里鋪村城址出土。外形為虎頭形面具,眉宇間有一“王”字(意為獸中之王),怒目瞪眼,兩顆獠牙咧嘴外露,鼻子、須發(fā)清晰,威嚴無比,形象刻畫鮮明突出。面具,也稱臉子,為社火表演的道具。這件虎頭面具,也可能是祭祀時戴的面具。
漢代熊座陶燈(圖6),高30、口徑10.5厘米。陶熊刻畫細膩,尤其是熊頭造型傳神豐滿。瞪大的眼睛和豎耳及大張的嘴巴,呈現出一副吃驚的表情。敦厚的軀體和蹲坐的姿勢,其憨實的形象躍然于眼前。
陶制燈具,作為我國燈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漢代燈具不僅數量多、形式多樣,而且造型優(yōu)美。歷史地看,燈具在戰(zhàn)國就已頗具規(guī)模,漢代燈具在繼承戰(zhàn)國燈具的基礎上,種類和材質都更為豐富,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出現了大量陶燈,并成為主流。在盛行厚葬的漢代,陶燈并不是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生產的,而是用在墓葬中的重要冥器。
北朝陶駱駝(圖7),高31、長35厘米。駱駝昂首曲頸,目視前方,雙峰高聳,器物高大雄健,呈站立狀,宛若整裝待發(fā)。1993年5月至8月,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南郊鄉(xiāng)王澇壩村發(fā)掘了一座古墓,出土各類彩繪陶俑、鐵器和壁畫等100余件。根據出土的墓志銘,判斷它是北周大將軍大都督宇文猛的墓葬,此人為北魏、西魏、北周的三朝元老。這一件陶質駱駝就出土于宇文猛墓,此陶駱駝的兩峰之間,有一小孔,可能原本馱有物品,已腐化不見。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