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7/11 15:41:55 來源:收藏快報 李益炯、李熊熊/浙江杭州
圖2 明丁云鵬《掃象圖》版畫
明清瓷畫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古代傳統(tǒng)儒、釋、道學說中抽象形上的思想觀點,通過具象化的畫面表達出來,讓人們可以直觀地學習領會其中蘊含的哲理。圖1是晚明和清初出現(xiàn)的一種表現(xiàn)佛教“有相無相”思想的瓷畫。
圖1 表現(xiàn)佛教“有相無相”思想的瓷畫
“有相無相”是佛教的一對重要概念。所謂“有相”,指普通凡夫能夠看見的各種事物的形相;所謂“無相”,指凡夫所見事物的本質是虛無。佛教通過對事物“有相”“無相”的思辯,意在幫助信徒提高“覺悟”水平。
關于“有相無相”這一對概念,佛經(jīng)上有許多論證,而最為大眾熟悉的是《金剛經(jīng)》上的闡述。我們先來看看《金剛經(jīng)》對此話題有怎樣的說法。
《金剛經(jīng)》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與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展開的一場對話。對話中,須菩提列出27個問題,佛一一作出了解答。他們問答的中心話題是:怎樣理解萬法(萬事萬物)“性空幻有”?也就是怎樣參透各種事物表面“有相”與本質“無相”的關系?在《金剛經(jīng)》里,當須菩提對佛說的“有相無相”之理有所感悟后,說了這樣一段話: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這段話是須菩提對“性空幻有”的理解,其中蘊含的佛理對后世佛教信徒影響極大,我們對其關鍵要點進一步解讀一下。什么叫“我相即是非相”?這是舉例。所謂“我相”,也就是人人都很珍視“我”這樣一個肉體,但這個“我”其實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因為肉體的細胞在不斷的生生死死。因此,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就已經(jīng)不同了,今天的“我”與幾十年前的“我”更是脫胎換骨好幾回了。這就是說“我相即是非相”最簡單的理由。由此參悟推廣“人相”(他人之相)、“眾生相”(各種生物之相)、“壽者相”(長壽者之相),可以得出“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的結論。當最終能夠覺悟到“離一切諸相”的境界,也就成佛了。
“離一切諸相”也就是認識到“諸相”的實質是“性空”,不再“執(zhí)著”于“相”。但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眼見的“諸相”又是怎么回事呢?按佛教的緣起理論,那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的“幻有”?!盎糜小币部煞Q作“有為法”,即有所作為和合而成的事物?!督饎偨?jīng)》里有一首著名的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边@是通過“夢幻”“泡影”“露”“電”等比喻來說明各種事物“相”的“幻有”性:看上去似乎是一種事物,但轉瞬之間就沒有了。
按《金剛經(jīng)》的說法,一個人如果能將“性空幻有”的道理悟通了,那么他就具有了金剛鉆一般堅固的智慧,能破一切迷惑,到達覺悟的彼岸。
明代有許多文人士大夫居士熱衷于對佛理的研討,其中“有相無相”是一個熱門話題。萬歷年間有一位信佛的畫家叫丁云鵬,號圣華居士,據(jù)“有相無相”佛理,創(chuàng)作過一幅名畫《掃象圖》。后來他又將這幅圖刻成版畫(圖2),在社會上流傳甚廣?!稈呦髨D》借“象”與“相”的諧音關系,將抽象的“相”轉化成具象的“象”,再以給大象清洗身體(“掃象”)的畫面來說明“有相無相”的佛理。所謂“掃象”,寓意是象身上有許多臟物遮掩,需要清掃才能見到真象。這象征著凡人對萬法“諸相”有許多誤解,需要仔細琢磨感悟,才能清除誤解,看清真“相”。
萬歷名臣顧起元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自稱“寶林居士”。他曾在觀賞一塊墨錠上所刻的《掃象圖》時,寫過一篇《掃象圖贊》:“象即非象,夫何可掃?非象即象,夫何不掃?玄而解之,拂拭非真。默而識之,森羅非妄。墨乎,吾與爾深入那羅延窟矣。”顧起元的感想:“象即非象”就是“相即非相”“非象即象”則是“非相即相”。這里面蘊藏著的玄妙佛理,他也想得不亦樂乎。
另一位士大夫居士于若瀛也為《掃象圖》題詞:“有象耶,無象耶,而掃為最上耶。象有耶,象無耶,而必掃以除耶。有象無象之先,掃與不掃之間,其玄之又玄者耶!”這篇題詞借“掃象”來捉摸“有相無相”之間玄妙的關系,正是《掃象圖》的畫意所在。
在明末清初瓷畫中,有直接照搬丁云鵬《掃象圖》的品種。而同時期出現(xiàn)的如圖1這樣的瓷畫,是對“有相無相”佛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下面來看這兩塊瓷畫的表意特點。
它們的畫法都比較簡明:先在外圍用青料畫一圈寬幅的邊,讓中間形成一塊圓形的空白。這塊空白象征著“空”“無”的境界。在空白處又用線描畫出一頭只露出半身的白象,筆法簡約,似隱似現(xiàn)。象的這種畫法不是偶然,而是有特定的含義,表意正是緣起“幻有”。當你看中央的空白處時,凝神盯看,隱約可見一只大白象;恍惚所見,就是一片虛無空相。這種象的似有似無,帶動人的思維在“有象無象”(即“有相無相”)間游移,可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生發(fā)無限的聯(lián)想。
這就是這幅佛教哲理畫的魅力所在!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