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6/28 16:24:34 來源:收藏快報 劉勇先/陜西安康
圖1 唐代白瓷壺
唐代白瓷壺(圖1),高14.4、腹徑13.5、頸徑4.8厘米。喇叭形口,束頸,斜直腰,腹下圓弧,大平底。壺表面施白釉,釉面光滑瑩潤,底露淺灰胎未施釉,胎質(zhì)細膩。1995年寧夏固原縣南郊鄉(xiāng)小馬莊村史道洛夫婦合葬墓出土,該墓為唐永徽六年(655)至唐顯慶三年(658)夫妻合葬墓。
圖2 唐代四系帶蓋青瓷罐
圖3 唐代白瓷豆
圖4 唐代四系白瓷罐
圖5 唐代帶蓋綠釉辟雍瓷硯
唐代四系帶蓋青瓷罐(圖2),通高34.4、口徑13.8、底徑12、足徑14厘米。直口,帶蓋,蓋呈圓弧形,中間飾火炎鈕。肩部均等分布四個系耳,肩上部做出兩周繩紋凸棱,腹下部作出一周凸棱。器型圓鼓,平底,器身有輪盤,弦月轉(zhuǎn)痕跡,釉色泛青。2005年寧夏固原九龍山唐墓出土。
唐代白瓷豆(圖3),高14.9、口徑18、底徑12.5厘米。沿作尖圓唇,微敞。盤下為細腰座(盤有斷傷,后粘合),座底外侈,圓唇呈喇叭形。表面施白釉,有下流釉痕,座底未施釉,露白胎。有冰裂紋開片,釉色泛黃。這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
唐代四系白瓷罐(圖4),高21.3、口徑7.6、底徑8.3厘米。直口,微內(nèi)斂,短頸方唇,肩部口沿交接處均勻等距貼有四耳,耳為兩瓣重合狀,耳際有一道弦紋。圓鼓腹,腹下逐漸內(nèi)收,至底部外侈,假圈足。內(nèi)外均施白釉,下腹部流釉淚,底部未施釉,露白色瓷胎。釉面有冰裂開片紋,口沿與肩部處釉色稍泛黃。此罐上部多處斷開,后粘合成形。
唐代帶蓋綠釉辟雍瓷硯(圖5),高2.6、直徑6厘米,硯面凸起,露白色瓷胎,有裂傷。外有一周凹槽,為水池,可見墨汁殘留,其下有九個支柱,支柱上為人面,下作獸形足,有一環(huán)足相連。外側(cè)掛釉,胎質(zhì)白色。施釉的地方釉層較厚,綠中泛白?;⌒巫幽干w,有斷裂紋。
辟雍瓷硯與白瓷豆、四系白瓷罐,均是1985年寧夏固原縣南郊鄉(xiāng)羊坊村史索巖夫婦合葬墓出土。該墓為唐顯慶元年(656)至顯慶三年(658)墓。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