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6/5 16:08:54 來源:繼賢閣書畫
大明宣德年制款梵文朝天耳壓經(jīng)爐
宣德爐正式的名字應該是宣德彝器,宣德爐或宣爐是通俗的叫法。原本是指宣德三年,宣宗皇帝親自指導督辦下制作的一大批銅器。因其做工精良、造型古樸端莊、皮色神奇幽雅,大批文人雅士爭相贊美收藏,被稱為銅器文化的文藝復興,引發(fā)后世多次不同規(guī)模的仿制,包括各種堂名私款、以及康雍乾三代直至如今的“巧生爐”,竟然形成蔚為大觀的宣爐文化。現(xiàn)在收藏界所說的宣爐,通常是指類似宣德彝器樣式的銅器,明朝官私款、清三代官款收藏價值極高。
宣德三年是1428年,距今近592年了。因為歷史太久遠,天災人禍不斷,宣德彝器經(jīng)過多次镕毀,真品近乎絕跡,竟然沒有被公認的宣德官款真品(故宮的宣德款爐也被很多學者質疑);相關史料記載也多有互相矛盾不確定之處,宣德彝譜據(jù)說是當時的禮部尚書呂震帶頭編寫的,但此人宣德元年就去世了,于是這本書也值得懷疑是不是后人偽作;連制作所用材料,究竟是紅銅還是黃銅,是暹羅進貢來的還是皇宮失火燒毀的佛像,以及宣德皇帝為什么要造這批銅器,都成了一個個迷案,都成了永遠的傳說。
還是那句話,所有這些貌似相互矛盾的信息,都是表象;要探究真相,必須對這些表象進行去偽存真,去發(fā)掘背后的縝密邏輯,去推演還原真實場景,這是破解迷案的有效方法。
大明宣德年制梵文朝天耳爐
第一關鍵點,宣德爐的材質和來源。多處文獻典籍,都記載使用的材料是風磨銅,乃是鄭和下西洋從暹羅帶回來的貢銅,這應該是可信的。宣德當皇帝時,鄭和已經(jīng)完成了六下西洋,宣德六年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九年還派王景弘率船隊出使南洋。皇宮失火燒毀佛像用來作彝器一說顯然不足取,即便皇宮失火也會及時救火,燒毀的東西很有限,即便燒毀了幾尊佛像也不夠大規(guī)模設計制造宣德彝器之用。
風磨銅是什么樣的銅?這也是爭議頗多之處。有人說是黃銅,即銅鋅合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明朝末年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煉鋅技術,中國化學史和分析化學研究的開拓者王鏈(1888—1966)在1956年分析了唐、宋、明、清等古錢后,發(fā)現(xiàn)宋朝的紹圣錢中含鋅量高,又經(jīng)過大量考古研究,得出結論是中國用鋅開始于明朝嘉慶年間。另外當時,中國在文化和技術各個領域領先世界是不爭的事實,西方剛剛完成文藝復興,各種手工業(yè)才起步,一個小小的暹羅國哪來的黃銅?有人說是含金量較大的紅銅,但如果是這么好的銅直接用來鑄造銅器就好了,干嘛還要十二精煉?
所以,結論推導即可得出,風磨銅不過是暹羅小國自以為最好的粗銅,大概是他們把銅礦石磨碎各種陶煉、千辛萬苦得來的很珍貴的銅,用來交換鄭和船隊的瓷器絲綢等物品。鄭和作為天朝上邦大使,當然也知道這銅不值錢,但礙于禮節(jié)也只好收下帶回朝廷交差。
銅和錫的冶煉技術,銅錫合金即青銅的使用,這些在商周時就已經(jīng)成熟。據(jù)記載,燒制彝器時宣宗皇帝曾親自問詢工匠材質的問題,并要求十二精煉。為什么?顯然是為了避免像商周青銅器那樣生銹,那么精煉得到的自然就是純度較高的紅銅。為了讓紅銅不至于太軟,必然要添加一些其他金屬比如錫、鉛,很可能還添加了部分黃金,這就是紅銅宣爐表面若沒有人工敷色就會自然形成黑色氧化層的原因。
大明宣德年制款竹節(jié)紋魚耳爐
第二個關鍵點是,為何宣宗皇帝要大規(guī)模的制造這么多彝器。史料的記載是因為皇帝看到朝廷祭祀用的各種彝器太粗鄙而不合禮制,這應該算是一個表面的借口。更深層的原因說起來相當復雜。
明朝歷史上,朱瞻基的有道明君地位是得到公認的。他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皇太孫,多次跟隨朱棣征討蒙古。他還是杰出的書畫家,翰墨圖書,極為精致。"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 書法能于圓熟之外見遒勁。工于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曾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宣德元年(1426)即位之初,就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停止用兵交趾。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實行休養(yǎng)生息,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
宣德三年初,朱元璋、朱棣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終于安全得到了朱瞻基手上,天下安定,朝堂文臣武將人才濟濟。但是朱瞻基深刻的知道,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目前朝廷上下的和諧都是表面現(xiàn)象,如何收拾人心才是真功夫。收服人心,決不能像洪武永樂時期只靠生猛的殺伐和殘酷的吏治,禮儀教化的老套路(宋真宗是大宋第三位皇帝曾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泰山封禪活動)大眾已經(jīng)審美疲勞,該怎么辦呢?面對龐大而復雜的帝國體系,他需要一個高明的創(chuàng)意,需要一個神操作,按我們今天的話說,他需要策劃搞一場活動,通過一場合適的大規(guī)?;顒?,讓大明帝國告別內外征伐并全面轉型到安定發(fā)展的新歷史時期。
于是他策劃了朝廷上下齊心協(xié)力制造宣德彝器的活動,這個計劃當然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在他父親朱高熾即位時(1425年)就開始籌備,讓當時禮部尚書呂震牽頭領導一幫朝臣開始搜集資料、設計圖樣。誰也沒想到,他父親很快去世,他倉促登基那年呂震又去世,然后他又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耽誤了幾年后,到了宣德三年才總算騰出手來是實施這個計劃。
宣德彝器的橫空出世,給大明朝初期的天下,涂抹上了濃重而古老神秘的藝術色彩,順便也帶著敬天法祖、慎終追遠的人文關懷,讓逝去的靈魂得以安寧,讓朝野上下的人心得以穩(wěn)定,明宣宗這個神一般的創(chuàng)意,看似簡單的一個操作,卻正是那個時代那個時局最準確最神妙的操作,洪武大帝永樂大帝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因此而被安全的守成,大明朝國運傳十二世十六帝歷時276載,朱瞻基以及他的宣德彝器居功至偉。
大明宣德年制竹節(jié)紋魚耳爐
第三個關鍵點是,宣爐奇異的皮殼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明景泰兵部尚書于謙對宣德銅器之美這樣評價:“色似黃金,音如鐘磬”,明嘉靖祝允明贊嘆宣德銅器:“當與商彝周鼎共寶、金玉同價,------金玉恒有而宣銅彝器傳世頗稀?!泵髂┐箬b藏家項子京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xiàn),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躍于膚里之間”。明末崇禎進士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宣德爐說:“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挪掐然,迫視如膚肉內色”。明末清初冒襄(董小宛的丈夫)喜愛宣德爐,他有一首詩說:"有爐光怪真異絕,肌膩肉好神清和。窄邊蚰耳藏經(jīng)色,黃云隱躍窮雕磨。"
于謙(1398~1457)說宣爐色似黃金,是因為他親眼目睹了最初制造好的宣爐。鑄造初期,必然要試制出來所用銅合金的各種材料配比,試驗款或許提煉次數(shù)不夠,顯出青銅那樣的金色。后來提煉次數(shù)提高,成了紅銅,只好采用人工敷色。因為是皇室之用,當然最初敷色都以金黃色為主,因為是祭祀之用的彝器,絕不應該是有很多種顏色。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便是敷色的表面也會被緩慢的侵蝕氧化,色調自然就開始變化,正常傳世下來的宣爐,紅銅的胎色透出就呈現(xiàn)栗殼色。到明末清初,結果就如同項子京等人說的,色黯然,迫視如肌膚肉色,黃云隱躍。
據(jù)記載,整個鑄造工期分為兩期,第一期制作數(shù)量計一百一十七款,三千三百六十五件。第二期于當年十一月間,根據(jù)需要補鑄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四件,合計一萬九百零四十九件,件件著錄,這些才是我們傳說中鼎鼎大名的宣德爐。全部這些銅器,除部分歸宮廷留用外,還奉敕分與諸王府。(這個數(shù)據(jù)是來自宣德彝譜,無從考證,但符合情理,可信)
乾隆三年朝天耳爐
最后一個關鍵點是款識,萬歷時代的大學者高濂在其《遵生八箋》中謂:“其底識文用匾方印子,陽鑄大明宣德年制”真書,其書法出自當時學士沈度之手,字劃完美,印地明晰。此外有少數(shù)作“宣德”二字之篆文款,僅作“宣”之一字篆文款及“宣德年制”之四字篆文款者,尤其補鑄者或作“宣德年制”四字小楷,或作“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或作“宣德”二字篆文,或作“宣德年制”四字篆書,或作“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歐體長方款等,不一而足,于《宣德彝器圖譜》中均有詳細紀錄。
這個說法相當可信。大規(guī)模鑄造彝器,當然是先書寫好,刻成印款,分發(fā)各處鑄造辦在制造蠟模時使用。失蠟法制作宣爐,是無可爭議的,因為這項技術早已經(jīng)成熟,且有記載制作宣爐用料里面有石蠟。鑄造完成后,再去修刻底款應該沒有必要,且沒有任何意義。后世仿制宣德官款者,為了底款清晰有力,多有顯著的修刻痕跡,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乾隆三年朝天耳爐
文章中所展示的圖片是三個宣爐,通過微痕鑒定得知,都是真品到代(微觀圖這里就省略了)。第一個梵文朝天耳壓經(jīng)爐,顯然是傳世珍品,且根本就沒有當香爐用過,一直把玩案頭,包漿渾厚,其栗殼色隱隱有黃云,迫視肌膩肉好,底款是大明宣德年制鑄印款。
第二件竹節(jié)紋魚耳宣爐,顯然是出土而來,表面人工敷色的皮殼,已經(jīng)基本被侵蝕破壞,紅銅的胎色全面顯露出來,表面開始氧化變黑,這是添加一定比例的黃金所致。這種加了一定比例的黃金而成烏銅技術早在宋代就已經(jīng)成熟。
第三件是乾隆三年朝天耳爐,器型完全是仿第一個宣爐,沒有梵文,沒有人工敷色,也沒有入土痕跡,顯然也是傳世珍品。注意,表面氧化層也呈現(xiàn)烏黑色,顯然也是仿宣爐加了一定比例的黃金;還有,乾隆三年的底款也是鑄印款,沒有任何修刻痕跡。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