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5/8 12:06:59 來源:收藏快報 胡劍明/江蘇南京
圖1 硯正面
舊書上曾見“一塊冷硯寫盡圣賢詩,十年寒窗苦待及第時。”這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句子,冷硯、寒窗、苦待,都是為了“及第”,想來令人感嘆!
圖2 硯背面
圖3 硯拓片及俞律題跋
圖4 雕刻印版
近日,見到南京藏友海心先生淘得的一塊舊硯,應(yīng)該是清代中后期的歙硯,長方形、九品之相,長13.3、寬7.6、厚1.9厘米。正面(圖1)硯池上方刻有云紋,一只鳳凰駕云飛來;背面(圖2)楷書“及第”二字,陰刻,且為雕版式反字。硯不大,應(yīng)是過去窮書生案頭的愛物,想必物主至少也是“探花及第”了。
科舉時代,讀書人應(yīng)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進士叫“進士及第”,也有其他別稱,如:披宮錦,唐朝進士及第披宮袍,后稱中進士為“披宮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奔粗浮斑M士及第”衣錦還鄉(xiāng)。
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書畫家、今年93歲的俞律老先生鑒賞此硯,并為拓片題跋(圖3)。俞老解釋說:及第硯,科舉應(yīng)試中選,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中進士,明清殿試之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也簡稱“及第”。另外,“及第”也分別有“狀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稱謂。民間又說,“及第,是到家的意思”,“三元及第”就是三次考試均“第一到家”。
俞老鑒賞此硯認為,硯前上方的鳳凰,寓意成龍成鳳,中狀元、中探花,彰顯著古時讀書人的內(nèi)心祈愿;硯后面的“及第”二字,鐫刻得大氣厚重、工穩(wěn)遒勁,有古版風(fēng)格,真可謂“刻苦”了。這種風(fēng)格屬于清代古版刻字的一種,只是此硯的作者將這種雕版工藝運用到硯石上了,也是此硯的獨家之處。
清代雕版刻式有雙面工,有單面工,在上好的木板上寫刻反字體,如書籍雕版、印刷雕版(圖4)等。雕版刻式有陽刻陰刻之分,陰刻就是此硯上及第這樣,字在平面之下,是凹進去的,陽刻正好相反,字凸出來,如許多經(jīng)書、古籍版本。陰刻與陽刻,都是我國傳統(tǒng)刻字的基本方法,是一種獨特的雕刻方式。它反映在中國傳統(tǒng)印章上最為明顯,陰刻為凹,叫白文印,陽刻為凸,印出來的字是朱泥色,又叫朱文印。當(dāng)然這刻出的字都必須為反字,這樣蓋出來后才是正字。
不論陰刻還是陽刻,刻字對陰刻線條的凹鑿,對陽刻字的底部肌理的處理,都展示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它們是刀與木、刀與石之間語言的溝通,工匠或是讀書人中的雕刻愛好者,他們都可以以刀代筆,把一刀一刀的痕跡與材質(zhì)結(jié)構(gòu)紋理質(zhì)感,一目了然地體現(xiàn)在作品中。陰刻以凹白形成字形之美,陽刻以凸起之形將筆畫顯示在平面體上,更顯立體線條的質(zhì)感。
今天,我們收藏、把玩這方舊硯時,已無法考證它的制作者是工匠,還是一個等待“及第”的讀書人。但是通過它的出現(xiàn),我們有了關(guān)于科舉人與制硯刻字文化的研究,這是收藏帶來的有益之趣??婆e文化早已走進歷史,但是,讀書人與文房石硯的故事仍有繼續(xù)與傳承,其內(nèi)容與形式,仍將是一種不斷融合的,仍將是豐富立體的,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千年傳承的一種藝術(shù)意韻之美,有了這樣的品賞,收藏才有了意義。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