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4/15 10:58:40 來源:收藏快報 包光潛/安徽池州
圖1 倪瓚《春藤古木圖》
讀倪瓚的繪畫作品令人寡欲?;暮纳?,疏筆成趣;空寂寥然,無有而有。形成如此個性特色,與他小時候的生活環(huán)境分不開。雖然少時喪父,卻一直生活在富貴鄉(xiāng)中。這既要感謝祖父的斂財遺富,又要感激同父異母的兄長文光的溺愛。倪文光是當時太湖流域道教的體面人物,“玄中真人”。喪父后,倪瓚一直由兄長撫養(yǎng),不僅生活無虞,而且兄長還專門為他請了道教真人為家庭教師,更重要的是,他耳濡目染的多與道教有關。正是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熏陶,他才性僻心靜、清高孤傲、不思仕途而耽于筆墨。
圖2 倪瓚《筠石喬柯圖》
圖3 倪瓚《叢篁古木圖》
倪瓚的繪畫雖師法董源、荊浩、李成等,卻食之而化,自成一家。他的繪畫作品有著濃郁的太湖流域的文化底色與風物特色,還暗藏著自身的個性修養(yǎng)。無論景物還是風物,無不深刻烙下江南的印記。他運用極簡至潔的筆墨,描繪出太湖流域的山山水水,其格調(diào)幽遠淡然,寥闊寂靜。它們總是淺水依岸,蜿蜒別致;疏林參差,若即若離;簡中見繁,意境超拔世俗,令人思遠。即便是不見水色的竹石作品,也是一派簡約洗練的風格,天荒木枯、寂靜無人的境地。以石窺山,小中見大;以古木映襯翠竹,小主題,大背景。這是我所見到的倪瓚竹石作品的總體印象。據(jù)說倪瓚的竹石作品流傳下來的不少,而我目前所見過的有《春藤古木圖》(圖1)、《筠石喬柯圖》(圖2)、《叢篁古木圖》(圖3)、《琪樹秋風圖》《古木幽篁圖》等,盡然如此。
《春藤古木圖》最能體現(xiàn)倪瓚竹石作品的主旨與意趣。圖中古木同本并干,深入破巖,由巖石風化不斷供給營養(yǎng),故而古木并非蓬勃,而是清癯挺拔,并軀向上;疏枝無葉,攀附著幾莖春藤,垂垂然,飄飄然——我們不禁要問:此古木,乃枯木乎?其實,這個并不重要,重要是春藤纏繞,亦是盎然;更重要的是,古木下、陋巖旁,幾株翠竹扎根巖縫,無論春夏秋冬,始終郁郁蔥蔥。它有君子本色,固守清貧,守一懷遠,不著凡塵。這里沒有喧囂,沒有繽紛,沒有爭奇斗艷,甚至沒有世俗的斑斕。有的只是黑白,皆大歡喜。黑中蘊玄機,白中有七彩。難道這才是倪瓚所要?
在倪瓚的竹石作品中,我們看到的石是陋石,樹是古樹,枝是寒枝;枝上不多一葉,樹上不開一花。有的只是簡,有的只是寂,從而有了逸。他在水不流、花不放的幽閉世界里,尋覓人生真諦。微觀之微,宏觀之宏,皆在寂而大靜、稀言大音之中。也許恰如韋應物之詩云:“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寥。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
倪瓚的繪畫,呈現(xiàn)的是寂寥世界。那里只有孤山、陋巖、枯木、瘦水、空亭等。他由寂而逸,孤絕清高,目中無人——他的繪畫作品中,你見過幾個人影?
《春藤古木圖》題識:“臥雪高風有遠孫,石苔蒼翠竹枝蕃。春藤古木南窗下,琴醖娛情自掩門。云林子為叔玙寫此并詩。二月廿八日?!鞭r(nóng)歷二月底,正是春氣昂揚之際,荒寒之中有生機。一個“自”字,道出春風吹拂之態(tài)。小歡喜,大境界。陋巖永存,風吹雨蝕,營養(yǎng)不輟;翠竹永青,孜孜吸納,不改初色。讀畫人自有體味,而繪畫者卻是習慣使然。
文徵明題詩堂:“不見倪迂二百年,風流文雅至今傳。東城水竹知何處,撫卷今人思惘然。”詩中倪迂即倪瓚。因篤實而癡,因執(zhí)著而迂。倪瓚不問政治,不參加入仕考試,不擅經(jīng)營,心無旁騖,一心事畫,被人譏諷為“倪迂”“懶瓚”。其實不然。如果倪瓚迂的話,也不至于解嘲自稱“倪迂”和“懶瓚”。如果倪瓚懶的話,豈能留下那么多的書畫作品,還有詩歌等;豈能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四家?
耐人尋味的是,倪瓚的繪畫幾無斑斕,不著嫣紅,后人卻在題跋賦詩之后,戳上許多殷紅的印,從至高無上的皇帝如乾隆,到民間收藏者,紅彤彤一片,蔚為大觀。閱覽張大千的印章時,我竟然發(fā)現(xiàn)“球圖寶骨肉情”“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別時容易”三印?!扒驁D”取自陸游“天球與河圖,千古所共秘”詩意。前二印表明,《春藤古木圖》是稀罕之寶。既然如此,為什么要割讓于人呢?大凡張大千出讓他人作品,均鈐上“別時容易”印章。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