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4/1 11:38:47 來源:收藏快報 馬洪/吉林長春
雪竹《蘆雁圖》
翻檢藏畫,又見雪竹《蘆雁圖》(見圖)。時光荏苒,得此畫作,已有36年矣。翻拍下照片,作此文之配圖。
畫者雪竹,乃筆名也,聽著很是高雅,其本名李殿福,卻是一個頗為俗氣的名字。
李殿福1934年出生于遼寧省臺安縣鄉(xiāng)村,1960年畢業(yè)于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歷史系,2006年在長春病逝,享年73歲。李殿福名俗,但人卻不俗,生前為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任、特邀研究員。半個世紀從事史學與考古研究,一直抱著探索新知、刻苦鉆研的態(tài)度,在高句麗、渤??脊排c歷史研究上,成績斐然,成為這一領域的權威學者之一。平生著述甚豐,撰有《東北考古研究》《高句麗民族文化研究》《高句麗·渤海的考古與歷史》(日文版)《中國內的高句麗遺跡》(韓文版)《高句麗簡史》(韓文版)《渤海國》《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關東文化大辭典》等多部著作傳世。治學余暇,李殿福以丹青翰墨為愛好,其畫亦不俗,擅長大寫意花鳥,得益于徐渭、吳昌碩、齊白石一路畫風,筆墨功底扎實。
此件《蘆雁圖》,年款甲子年,即1984年。還清晰地記得,該畫就作于我的辦公室,李先生來找我辦事,見書案上列有筆墨紙硯,遂引起畫興,說可作一幅畫送我留念。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我當然高興,于是筆墨伺候,李先生一手握筆濡墨,一手在紙面上比畫斟酌,然后便運筆落墨、點染勾勒,大概十幾分鐘,一幅《蘆雁圖》便呈現(xiàn)在眼前,真可謂一揮而就。
次日他帶來印章,紅泥鈐押,完善了畫面。我見這方朱文“雪竹”印,刊刻甚佳,問其來歷,先生告訴我印章出自篆刻大家劉博琴之手,是他1962年去北京出差,在琉璃廠花6元錢所刻。
《蘆雁圖》裝裱后,懸掛在我的書房達5年之久,紙張由白已經變黃,直到搬家,才將此畫摘了下來。
此畫的構圖和雁的造型,諳熟中國畫史的人可以看出,雪竹這幅《蘆雁圖》顯然是摹擬清代畫家邊壽民的那件著名的《蘆雁圖》,邊壽民的題畫詩曰:“菰未足療饑,江寒泊最宜。天涯少儔侶,兩兩莫輕離。”
雪竹的題畫詩謂:“天外飛來云露晚,折蘆尋食樂與鳴?!眱煞嬅骐m然相似,但題詩內容有別,意境也顯得不同。
在筆墨技法上,雪竹則以大寫意的手法為之,尤見造型功力之處,是雁的頭、頸、延伸到身體的這一筆,轉折毫無遲疑感,自然流暢,結構把握得準確到位。即興制作,能達到如此地步,著實不易。學人書畫,往往在技法手段上存在不夠精到之處,但因內功深厚,又蘊含著獨有的文人氣息和韻味。譬如歷史學家于省吾、羅繼祖的書法,文學家馮其庸、汪曾祺的繪畫,都是很耐看的妙品。
李殿福先生自幼習畫,念中學時已能畫出一手被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贊譽的山水好畫;報考大學時,本打算進入魯迅美術學院學習繪畫,鬼使神差,未料先被吉林大學錄取,從而走上歷史、考古治學之路。近日,筆者與李殿福先生的長子李明軒談及他父親的畫,他感慨地說,以父親的藝術造詣,如果專門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相信也會作出突出成就的。我信然。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