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3/30 15:59:12 來源:收藏快報 白尼/江蘇蘇州
木魚顧名思義,由木頭所制,也有極少數(shù)采用其他材質(zhì)制成,是佛教法器,也稱“魚鼓”或“魚板”;亦是道教法器,八仙中張果老就使用“魚鼓”法寶。木魚用木槌敲擊發(fā)聲,槌頭一般呈橄欖形。寺廟中和尚念經(jīng)禮佛,常手持木槌敲擊木魚,發(fā)出清脆的篤篤聲。
本文介紹的這件民國時期迷你型銀質(zhì)小木魚(見圖),呈鼓腹雙魚狀團魚形,低處閉合為魚首,高處開口為中空魚腹,槌敲于高處;雙魚首已幻變雙龍頭,成“魚化龍”之龍魚,更具靈性與仙氣。雙龍魚互銜一物相連,口沿下鏨一孔,可供系線掛之佩之,孔下寶珠凸顯,“雙龍戲珠”吉祥圖案,就此自然而成。其重3.1克,高0.9、寬1.5、長1.5厘米。據(jù)傳敲木魚是為效法魚兒精進不息精神,只因“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于道”,同時也用來調(diào)整念經(jīng)節(jié)奏之快慢。
銀質(zhì)小木魚,系由紋飾相同兩銀片合焊而成,內(nèi)含小銀珠,搖之叮當作響,應為兒童護身符性質(zhì)的掛飾或腕飾,手工藝制作為模鏨、剪片、彎片、鏨刻、鏨孔、焊接等。相傳木魚創(chuàng)自漢傳佛教,是佛教重要法器,另有傳說,木魚系道教法器,唐明皇時始創(chuàng),后被佛教借鑒,逐漸成為道教與佛教通用之法器。木魚形狀有較大長魚形“木魚梆”,如九華山佛教法器中,就有一條龍魚“木魚梆”;也有懸于僧舍小巧“木魚梆”。較大“木魚梆”一般懸掛于寺院廊下,在通知僧眾進齋飯,或集眾講經(jīng)等活動時予以敲擊。而從明清至今,則廣泛使用這種頭低腹高,呈團魚狀腹部中空木魚。此種木魚大小不一,形制上有首尾相連單魚或雙魚,有“魚化龍”單龍魚或雙龍魚。較大木魚放置殿堂、佛堂、佛案,小巧木魚則放于佛桌,誦經(jīng)時敲擊,或直接手拿敲叩。木魚還用來打更報曉,也是比丘們托缽乞食化緣時的法器,還可作為演奏時擊節(jié)的樂器。
敲木魚是為警醒世人,清除心靈蒙塵,保持善良本性,故敲時應排除雜念,忌心意散亂,禁胡思亂想,神入清涼境界,堅守正念,且所敲之聲須平穩(wěn),警眾而自警??傊?,佛教敲木魚的宗教內(nèi)涵,是用以警示僧眾勤習佛法,潛心修行,誦經(jīng)禮佛,精進不懈,以期早日修成正果,悟覺正道。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