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2/23 11:59:51 來源:收藏快報 楊鐵強/湖南長沙
圖1 木雕狼紋盒
發(fā)現(xiàn)于1930年的扎滾魯克古墓群,墓葬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且末縣托格拉克勒克鄉(xiāng)扎滾魯克村,其村西2公里處綠洲邊緣地帶的臺地上。它距離且末縣城西5公里處,東南、西北走向均有遺物分布。由1-5號墓地組成的扎滾魯克古墓群,可區(qū)分為東西兩區(qū)域,分布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古墓群地表為沙質土壤,無任何植被。部分墓葬地表有跡象,或有凹形陷坑或露出棚木的葦草。而墓葬主要的形制,則以豎穴土坑墓、長方形棚架墓和單墓道長方形堅穴棚架墓為主,其葬式為單人、雙人及叢葬。該古墓群出土文物達1000多件,種類有陶器、銅鐵器、木雕件、絲毛織物、骨木器等。其上限年代距今約3000年,下限年代至魏晉。且于出土的木雕件中,尤以1996年發(fā)掘的古墓群1號墓墓葬品、現(xiàn)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的兩件木雕盒,堪為“國寶”中的“國寶”。
圖2 木雕動物紋盒
扎滾魯克古墓群1號墓,位于且末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荒漠與綠洲接壤地帶的礫砂堆積階地上,墓地東西寬750、南北長1100米,面積825000平方米。墓地地表的跡象顯示,墓葬多分布在堆積階地的邊緣地帶,南區(qū)墓葬較多,且集中。北區(qū)相對較少,也比較分散。初步統(tǒng)計,墓地存在的古墓葬達數(shù)百座。根據現(xiàn)場發(fā)掘以及出土文物的情況來看,墓葬的年代上限距今約3000年,下限至魏晉時期,表現(xiàn)出三期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墓葬距今約3000年,數(shù)量很少,屬于先且末國時期的文化。二期文化的墓葬較多,是該墓地的主體文化,年代為春秋-西漢,屬于且末國文化時期。第三期文化墓葬年代為東漢至魏晉時期。從墓葬的形制來看,主要有五種類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方形豎穴土坑棚架墓、單墓道長方形豎穴棚架墓、方形豎穴土坑棚架墓和洞室墓。
這件約公元前500年制的木雕狼紋盒(圖1),出土于且末縣扎滾魯克1號墓地64號墓。木盒長13.5、寬4.5、高5厘米。其呈長方體,有子母口,蓋丟失。引人矚目之處,是盒身浮雕的狼紋。老狼瘦身、長脖、尖嘴、立耳,在臀后還刻出一個反向的頭。令人驚奇的是,在狼的腹部,還雕刻出一只羚羊頭,猶如X光透視一般,使我們看到了狼的肚子里剛吃下的羚羊。而老狼則悠閑地臥于地上,得意地享受著它的美餐。狼是北方游牧民族經常表現(xiàn)的藝術主題,X光透視式的形象是一種典型的與北方游牧民族所信仰的薩滿教有關的藝術傳統(tǒng)。由此可知,當時且末地區(qū)與游牧民族存在較深的文化聯(lián)系。
另一件公元前500年制的木雕動物紋盒(圖2),出土于且末扎滾魯克1號墓地24號墓。它長18.5、寬5.1、厚4.5厘米。其呈長方形,子母口,有蓋。盒子用“開半對連”技巧合為一體,并且蓋子可以滑動。盒與蓋雕有圖案紋飾,似為變形鳥的形象,其造型設計獨特,雕工圓潤。另外盒子布滿鳥紋,使圖案紋飾具更大的動勢感,仍可感受到鳥兒飛翔的意境。而紋樣裝飾之奇特,由現(xiàn)實形象走向變形、抽象化,頗有適足表現(xiàn)民族心理的一種形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的這兩件木雕盒,表現(xiàn)了古且末文化與絲路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形成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為研究新疆塔里木盆地古代民族的種族、生產、生活、埋葬制度等諸多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它們是華夏文明史中有代表性的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