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1 11:05:04 來源:博搜資訊
也許是一種誤解,也許是一種苛求,人們大多知網(wǎng)并要求專家必須是學(xué)者,或者專家就應(yīng)該甚至必須出自于學(xué)者,仿佛專家就一定優(yōu)于學(xué)者、高于學(xué)者,可能這也就是很多真學(xué)者也寧做假專家、愿做假專家至少樂意被稱做所謂專家的客觀原因之所在。
酒壺1992年于陜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該壺為扁圓腹,壺體系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gòu)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鼻,可以穿繩系提,器口較小,被兩魚嘴共同承起。魚尾朝下為器。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此壺造型設(shè)計突破了常規(guī),巧妙地利用兩條對擁的魚構(gòu)成壺體輪廓,從側(cè)面看,是一條軀體圓渾肥碩的鯉魚正縱躍出水面,使我們聯(lián)想到鯉魚跳龍門時的一搏;從正面看,又猶如兩魚相對嬉戲,爭搶食物,生活氣息濃厚。且器形與魚體的結(jié)合自然流暢,不露半點人工雕琢之痕。
唐代的雙魚酒壺,已見于古代文獻記載。唐人稱為雙魚榼,如詩人白居易即詩云“何如家醞雙魚榼”,《說文》說:“榼,酒器也?!薄都本推奉佔⒃疲骸皹},盛酒之器。”由此看來,上文中所提到的雙魚酒壺,也許正是這一古代文獻中所說的“雙魚榼”。
魚者“余”也
魚之所以受到我國的喜愛,不僅是因為魚可以滿人們的口腹之欲,或觀賞把玩,而且還由于“魚”、“余”諧音,“魚”可暗喻富有余,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上述三彩壺雙魚相連,可能寓意“連年有余”、吉祥如意。魚生水中,每日吐納不止;酒從壺口進出,就如魚之納吐,正可應(yīng)合美酒富如江河水,任君斟酌盡之美好愿望。
乾隆一朝(1736—1795)是清代封建社會開展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聲稱“太平盛世”。瓷器出產(chǎn)取得了空 前的昌盛,《古銅器考》一書稱譽其時的制瓷業(yè)是“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其時的制瓷業(yè)集中國歷朝名窯之大成,制造了很多精巧無比的瓷器,不只官窯成果明顯,民營窯場也興旺發(fā)達。乾隆帝素好風(fēng)雅,藝術(shù)造就很深,對瓷器尤為喜好,親身干涉干涉瓷器出產(chǎn),對外型、釉色、紋飾都提出修改意見,有時也為其時燒造的瓷器取各類雅致的稱號,很多內(nèi)廷稿樣通常通過他的認可方可燒造,并直接派遣督陶官督造,這些在清宮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的檔案中有很多詳實的記載。乾隆帝的審美情趣,對其時的瓷業(yè)出產(chǎn)、個性改變具有很大影響。
約摸在魏晉時就有了類似厥后意義上的這種瓷壺了,但那鷹頭、鵝頭、羊頭做成的壺嘴兒大多只是裝飾,從和傳世品視察,那流的使用功效應(yīng)當(dāng)極弱,似乎主流的壺基本照舊原始陶壺那種形態(tài),除了通常敞口的之外,尚有的。這種狀態(tài)一直沿襲到隋,就連造型上的改變都不大。
唐朝時的壺一定功效完整,跟現(xiàn)代的壺已經(jīng)沒有本質(zhì)上的差異了,只唐宋時人不是用它來沏茶,由于其時盛行的是點茶,煎茶,斗茶,也可以叫烹茶吧。那時,約摸是把烘制好的茶餅搗碎、研磨、過籮之后煎成的,或者煮好水,再用個長柄的銅勺子“點”到缽、盞之類盛好茶葉末的器皿中。雖然不是現(xiàn)在人們煎中那般文火、慢工、百草摻雜的磨練,卻幾多像西方人通常煮咖啡的方式,點到輒止。較量形象的例子是日本的“遣唐使”學(xué)回去的茶道,撒播至今,基本照舊我們唐宋時的樣子,而我們早就與時俱進了,不再用那些繁縟也不大利便的家什了。以是一定地說,那時,壺和品茗還沒有聯(lián)系在一起就是了。
乾隆瓷去年大放異彩,年度高價品八成出自乾隆朝,秋拍屢破紀(jì)錄的4件超億元名品皆為乾隆瓷。戴潤齋舊藏的御制琺瑯彩祥云瑞蝠開光式四序花卉圖紙搥瓶14066萬港幣、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25266萬港幣。英國倫敦一家族上個世紀(jì)30年手的洋彩黃地纏枝花卉紋鏤空粉青釉描金開光海浪雙魚紋青花套瓶以5160萬英鎊拍出。1987年香港蘇富比秋拍釋出的舒思深伉儷舊藏青花胭脂紅料雙鳳戲珠紋龍耳扁壺,以12386億港幣易主。至此,歷年價凌駕億元的7件中國瓷器中,除元青花“鬼谷出山”圖罐外,6件為乾隆瓷,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生長的壯盛時期,瓷器生產(chǎn)取得了繁榮,青花瓷也到達了至高無上的水平。
款識是指刻、劃、印或?qū)懺谔沾善魃砩系奈淖?,表明它的時代、窯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鑒定的依據(jù)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xí)畹牟课欢加兴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征來斷代和辨?zhèn)我彩窍喈?dāng)重要的。
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古玩的真與假、新與舊、好與壞、仿與贗并不是水火不容、涇渭分明的,而是魚目混珠、泥沙俱下、錯綜復(fù)雜的,既有被歷史塵封、遺忘和遺棄以至于破敗疲敝、混跡于破爛垃圾中的奇珍異寶甚至國家重寶,也有喬裝打扮、扭捏作態(tài)、蒙人騙世的假贗之流,既有被扭曲、篡改的真品甚至珍品,更有作偽、作舊的新貨,既有光亮如新的老貨,又有老態(tài)龍鐘的新品!也許似是而非,也許似非而是,也許真中有假,也許假里顯真,那真是令人可以充分體味假亦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至幻絕境!沒有火眼金睛的好眼力,沒有降龍伏虎的真功夫不暈頭轉(zhuǎn)向、無所適從才怪呢!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