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30 14:44:39 來源:收藏快報 劉勇先/陜西安康
圖2 唐代如來泥塑佛頭像
佛像是作為佛教崇拜的載體而產(chǎn)生的。佛像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是在漢代中期,中國式的佛像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初創(chuàng)。到魏晉南北朝,佛事大興,并深入人心。
圖3 西夏彩繪泥塑佛頭像
圖1 北周觀音菩薩頭像
圖4 隋代石雕觀音菩薩立像
圖5 西夏彩繪泥塑羅漢像
圖6 西夏鎏金寒山銅造像
圖7 西夏鎏金拾得銅造像
由于佛教崇拜的需要,各種佛像大量產(chǎn)生,造像藝術(shù)開始繁榮,佛像雕塑藝術(shù)的主要工藝有木雕、石雕、泥塑、干漆夾苧、貼金、彩繪等。
我國各級博物館和民間收藏有大量的佛頭像,讓我們走近這些美輪美奐的佛頭像,品賞它們的藝術(shù)魅力。
圖1,觀音菩薩頭像。高20.5厘米,北周(557—581)。陜西西安北郊未央印染廠出土。
該頭像頭戴寶冠,壓住鬢發(fā),寶冠上飾三層珠寶瓔珞及帽正。雕刻精美,面相方圓豐滿,長眉細(xì)眼,雙目微閉,露慈善笑意。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流行,但當(dāng)時觀音菩薩的冠上沒有化佛。隋代以后,頭冠上帶有化佛的觀音菩薩像出現(xiàn),成為此后觀音菩薩的重要特征。
此觀音菩薩頭像,似“阿麼提觀音”,在三十二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一尊?!皯?yīng)身相”為阿麼提觀音的“化身相”,是“宰官婦女身和毗沙門身”的示現(xiàn)。阿麼提觀音,乃梵文Abhetri Abhetti的譯音。又譯作“阿摩提”,意即“無畏”“寬廣”之義。又稱“阿摩提觀音”“寬廣觀音”“無畏觀音”“無畏觀自在菩薩”等?!斗ㄈA經(jīng)·普門品》所載:“若有國土眾生應(yīng)以毗沙門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xiàn)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此尊法相,雙手置膝上,遍身有光焰坐在巖上。密宗所奉阿麼提觀音,表無畏之義為三目四臂,乘白獅子座,面向左方,頭戴寶冠,以白蓮花妝飾,著天衣瓔珞,前二手執(zhí)持鳳頭之箜篌,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魚,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鳥,左足彎屈于獅子之頂上,右足垂下,通身發(fā)光焰,相面慈悲。
圖2,如來泥塑佛頭像,唐代(618—907)佛像,1959年新疆巴楚縣托庫孜薩來古城遺址出土。頭像高14、寬9、厚7.5厘米,發(fā)髻高而圓,濃眉,雙目微睜,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面帶微笑,嘴唇通紅逼真。面部繪有黑、藍(lán)、紅、黃色。泥塑模制,保存較好,國家一級文物。
圖3,彩繪泥塑佛頭像。高36、正面寬24.2、側(cè)面寬24厘米。西夏時代(1038—1227)佛像,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
賀蘭縣宏佛塔天宮中,曾出土六尊西夏泥塑佛頭殘像,造型完好者僅兩尊。
這尊佛像頭頂為螺髻,中間有一白色肉瘤,面相方頤,雙眉隆起,眉間有白毫,眼珠烏亮,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瞼上有黑色淚痕,系高溫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佛鼻梁高直,厚唇上用墨線繪出八字胡須,下頜用墨線繪日、月、云狀紋飾。塑像月牙形眉毛,深目,與額頭連成直線的高鼻,使佛像面部表情顯得平淡、冷靜。半閉雙眼,流露出沉思內(nèi)省的神態(tài)。恬靜而莊重,具有犍陀羅造像藝術(shù)的古樸風(fēng)格。
豐腮、下巴圓潤、眉如彎月、嘴唇短厚、圓而近方的臉型特征,是以當(dāng)時人們公認(rèn)的典型面相標(biāo)準(zhǔn)而塑造的,富有唐代造像遺風(fēng)。
佛像眉心的圓點,是受印度傳統(tǒng)的影響,眉心這個位置在印度人的概念里是人和神交流溝通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對人極為重要,好像有點我們有人說開天目這類的意義,有很多祭司等印度人還會在眉心、額頭上涂抹藥膏加以保護(hù)這個特殊的位置,代表佛眉間的白毫,可以無邊舒展,表現(xiàn)佛的法力。這都是異相,是佛、菩薩與凡人不同的地方。
關(guān)于留小胡子的佛像,佛像藝術(shù)雖然不那么像希臘雕塑,但對于佛陀的外形表現(xiàn),還是有很多流派。
早期犍陀羅地區(qū)的佛像,選擇以當(dāng)時王侯貴族的樣貌為參考,所以很多都有胡須,整體形象也比較世俗。
犍陀羅灰片巖菩薩立像之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眼瞼半垂,沒有胡須的樣子,并且注重平滑流暢的線條。
傳入中國后的佛像,公元2-3世紀(jì),佛教和佛像一起經(jīng)絲綢之路東漸,深深影響了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shù)。
不過,高鼻深目的西方人特征,逐漸被古代中國人所喜愛的闊耳、長目代替。
莫高窟千佛洞,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唐代大型石窟中,還有不少留胡子的佛像,可以視作犍陀羅影響的遺存。
圖4,石雕觀音菩薩立像。石灰石質(zhì),高132厘米,隋代(581—618),甘肅秦安縣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這尊石雕觀音菩薩立像,系采用圓雕、淺雕、鏤空雕等技法,雕工精美,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刀法老辣,特別是那薄薄的披帛飄帶也雕刻得那樣線條婉轉(zhuǎn)、流暢飄逸,形象逼真。頭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飾化佛,面形圓潤清秀,表情慈善安詳。袒上身、斜披絡(luò)腋,頸佩寬邊項圈,正中綴寶石。肩頭飾三條披帶,瓔珞交叉于腹前。下身系大裙,衣紋疏朗。右手持蓮蓬,左手持凈瓶,跣足立座上。造像刻畫細(xì)膩,洗練自然,是難得的佛教藝術(shù)珍品。
該觀音菩薩寶冠上有一座化佛,這尊化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唐代的大畫家吳道子的畫作中,將佛龕畫成為發(fā)髻的樣子,看起來很莊嚴(yán),觀音菩薩為什么要將一座佛龕安在頭頂上呢?因為他要供養(yǎng)恭敬一尊佛,那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
圖5,彩繪泥塑羅漢像。羅漢像高63.5、正面寬42.4、側(cè)面寬31厘米,雙手殘缺,修復(fù)完整。西夏時代,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羅漢圓頂光頭,粗眉細(xì)眼,眼珠烏亮,眼角稍翹,鼻梁高直。結(jié)跏趺坐,身著交領(lǐng)袈裟,腰部束帶,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黑色襯底,上繪白色團(tuán)花;大衣用黑色繪出格子圖案,領(lǐng)邊和方格圖案內(nèi)刻畫繁密的花卉紋,紋飾上貼有金箔,但多已脫落。此像體態(tài)豐滿,神態(tài)怡然,形神兼?zhèn)?;紋飾線條流暢,技法運用純熟。
西夏這尊彩繪泥塑羅漢像,屬于宋代造像風(fēng)格,其面相一般比較瘦削,五官和顏面與頭部骨骼、筋肉、血脈的解剖關(guān)系及細(xì)部的起伏變化都有清楚明確的交代,顯示出塑造者具有很強(qiáng)的寫實造型技巧。
這尊羅漢的面相屬于現(xiàn)實生活中那種聰明、睿智、干練的青年,又具有相當(dāng)文化修養(yǎng)的人物類型。
事實上唐宋禪僧中就有不少富于學(xué)識,能詩文,善書畫,與文人學(xué)者有密切交往的高僧大德。
雕塑作者通過面相的刻畫,也通過人物動態(tài),手腳的動作與面部表情的呼應(yīng)、聯(lián)系,達(dá)到心理刻畫的深度,越過外在表象,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活動,是宋代雕塑藝術(shù)達(dá)到的新高度。
圖6,鎏金寒山銅造像。青銅鑄造,實心,通體鎏金,西夏雕塑像。通高55、正面寬26、側(cè)面寬21.5厘米,凈重16.5公斤。有銹蝕,基本完整。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街出土。
寒山雕像,蓬頭散發(fā),瞇眼咧嘴大笑。右手作下品上生印,左手握掃帚著地。身穿交領(lǐng)寬袖長袍,腰系麻繩,右肩斜挎系三個小葫蘆的腰包,赤腳立于六棱雙層佛座上,呈狂放無拘無束狀態(tài)。
相傳,寒山來寺時,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對空謾罵,總是容貌枯悴,衣衫襤褸,頭上經(jīng)常戴著樺樹皮作成的帽子,腳下則穿著木屐,然而在他的怪異言行之中,似乎蘊藏著許多佛理。有時候,他的荒誕行徑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趕他,他也不以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初隱居于浙江天臺山的一位奇士?!度圃姟肥沼兴脑娢娜儆嗍?,其詩文樸實自然,禪意深邃,風(fēng)格獨特。
據(jù)《五燈會元》記載,寒山為人不拘小節(jié),放浪形骸,稱得上是維摩詰式的出世高士,在佛教禪宗史、中國文學(xu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圖7,鎏金拾得銅造像。青銅鑄造,實心,通體鎏金,西夏雕塑像。通高56、正面寬25、側(cè)面寬21厘米,凈重16.8公斤。有銹蝕,右手食指殘斷。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街出土。
拾得雕像,蓬頭垢面,瞇眼微笑。身穿交領(lǐng)寬袖長袍,腰系麻繩。右手作下品上生印,左手握筆,左肩斜挎系三個小葫蘆的小腰包,赤腳站在雙層六棱佛座上。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