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14 15:40:29 來源:澎湃新聞
1906年,亨利·馬蒂斯與巴勃羅·畢加索相遇,隨后半個世紀,兩人既是對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
2019年12月13日,特展“馬蒂斯與畢加索”在澳大利亞國家美術(shù)館正式開幕,這是澳大利亞首次以展覽形式講述兩位藝術(shù)大師的故事。美術(shù)館國際繪畫與雕塑部策展人施麥嵐·麥克斯韋(Simeran Maxwell)從60件繪畫和雕塑中挑出10件最中意的作品,從中見到藝術(shù)巨匠如何彼此激發(fā),成就個人之時,也改變了20世紀的歐洲藝術(shù)。
1960年代,畢加索說:“沒有人像我這樣徹徹底底地研究馬蒂斯的作品。他對我也是這樣。”
亨利·馬蒂斯(1869-1954)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
起初,馬蒂斯與畢加索的畫風截然不同,直至1900年,畢加索來到巴黎,一住四年,這位生于西班牙的畫家準備探索新的領(lǐng)域,直至發(fā)展出后來的立體派風格。通過作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颍℅ertrude Stein)的引薦,畢加索結(jié)識了年長的法國大師馬蒂斯,“野獸派”的畫風令年輕人感到既迷人又躁動。
漸漸地,畢加索挑剔起自己的畫法,不再滿足于那些微小的筆觸、靜態(tài)的形式和局限的色彩,他欣賞馬蒂斯畫中明媚的色調(diào)與韻味、形式與環(huán)境融于一體形成的裝飾效果,以及畫布上的動感。
面對保羅·塞尚(1839-1906)留下的藝術(shù)遺產(chǎn),二人懷有敬意,卻不愿亦步亦趨。畢加索讀到了塞尚藝術(shù)中的變形與空間感,馬蒂斯則欣賞塞尚的用色和他結(jié)合圖案與背景的能力。他們還從保羅·高更(1849-1903)的繪畫和木雕中得到啟發(fā)。
伴隨新世紀到來,畢加索逐漸成為現(xiàn)代藝術(shù)巨匠。曾追隨馬蒂斯和野獸派風格的年輕藝術(shù)家,開始接受畢加索藝術(shù)的滋養(yǎng)。畢加索像一座高山,擋住了其他藝術(shù)家的去路,唯一免受阻礙的只有馬蒂斯。
巴勃羅·畢加索《李·米勒》Lee Miller, 1937
沒人比馬蒂斯更留意畢加索的藝術(shù),反之亦然。有時,他們很快“回答”對方,有時則要醞釀幾年才進行藝術(shù)的對話。每個人都認可對方的作品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1954年馬蒂斯逝世后,畢加索又一次改變畫風,悼念這位與他攜手度過整個藝術(shù)生涯的老友。
這場“馬蒂斯與畢加索”特展包括60件繪畫與雕塑,以及美術(shù)館收藏的二人的素描、照片、畫冊和服裝。美術(shù)館國際繪畫與雕塑部策展人施麥嵐·麥克斯韋(Simeran Maxwell)從中挑出10件最中意的作品,從中見到藝術(shù)巨匠如何彼此激發(fā),成就個人,也改變了20世紀的歐洲藝術(shù)。
巴勃羅·畢加索《男子胸像(運動員)》Bust of a Man (Athlete), 1909
馬蒂斯與畢加索都從塞尚的畫中擷取過靈感。于畢加索,立體主義畫風便是顯而易見的例證,他將完整圖像分割成一組幾何形式,常常采用單組色彩。馬蒂斯對此不無嘲諷。
亨利·馬蒂斯《有橘子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Oranges, 1912
塞尚對馬蒂斯的影響則表現(xiàn)在繪畫主題上:傾斜的桌子頂部、盛水果的碗以及構(gòu)圖時模糊的空間感。
巴勃羅·畢加索《海邊的女子》Woman by the Sea, 1922
“一戰(zhàn)”后,二人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經(jīng)典圖像與故事。畢加索的畫中人物,面部特征源自他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見到的赫拉雕像。通過采用明暗對照的畫法,女子的衣服、面部、手臂和雙腳都環(huán)繞在陰影里。
亨利·馬蒂斯《窗邊的女子》Woman by a Window, 1920–22
馬蒂斯最喜歡的構(gòu)圖法之一,是在背景中畫一扇窗,這項畫法貫穿他的一生。1918年移居尼斯后,南部的陽光激發(fā)他畫了一系列面向大海、充滿光線的酒店內(nèi)景。馬蒂斯逝世后,畢加索便在自己的畫中采用這一構(gòu)圖,以此致敬。
巴勃羅·畢加索《畫室》The Studio, 1955
這幅畫中,畢加索就采用了窗的主題,以此向老對手致敬。1955年,為遠離公眾尋求安寧,畢加索買下距戛納不遠的別墅La Californie,畫面描繪了別墅中的大畫室。具有新藝術(shù)風格的精美法式窗戶,正對著棕櫚樹茂密生長的花園。畫中沒有人,更印證了斯人已逝的主題。
巴勃羅·畢加索《閱讀》Reading, 1932
兩位藝術(shù)家的畫中總少不了女性,不同階段,他們都有某位鐘愛的模特。這幅畫中,畢加索用他熟悉的立體主義風格,描畫了情人兼繆斯瑪麗-特雷莎·沃特。
巴勃羅·畢加索《女子頭像》Head of a Woman, 1931
1930年,畢加索在巴黎西北邊購置了波舍魯城堡,在那里建立雕塑工作室,他創(chuàng)作了一組面部特征夸張的瑪麗-特雷莎·沃特的頭像,例如超大的鼻子、杏眼和寬唇。
亨利·馬蒂斯《坐著的后宮佳麗》Seated Odalisque, 1926
馬蒂斯從他收藏的北非裝飾藝術(shù)中獲得靈感,形成了具有異域風情的畫面,在這張畫里,他喜愛的模特亨麗葉特·達麗卡賀,身著輕薄上衣和摩洛哥燈籠褲,一副后宮佳麗的打扮,坐在掛毯前。
亨利·馬蒂斯《安納萊斯》Annelies, 1946
1946年,馬蒂斯為荷蘭模特安納萊斯·奈爾克(Annelies Nelck)畫了一組素描。奈爾克,也是一位藝術(shù)家,她與馬蒂斯在一起生活六年,在畫室中為他擺造型并協(xié)助德萊托斯卡婭。馬蒂斯因而準確又簡潔地從各個角度畫下了安納萊斯。
亨利·馬蒂斯《芭蕾服裝》Costume for a Mourner, 1920
馬蒂斯與畢加索都為顯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工作。1917-1929年,時任芭蕾舞團的經(jīng)理謝爾蓋·佳吉列夫(Serge Diaghilev)聘請最優(yōu)秀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家設(shè)計各類演出服裝、背景和演出幕布。1919年,馬蒂斯在倫敦住了10天,為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設(shè)計服裝。
(本文圖文來自澳大利亞國家美術(shù)館官方網(wǎng)站和《衛(wèi)報》。)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