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10 2:03:00 來源:收藏快報 白尼/江蘇蘇州
圖1 “夢春思春”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系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戲劇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改編自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湯顯祖通過巧妙組合亦真亦幻、亦莊亦諧的離奇情節(jié),成功塑造出典型的閨閣小姐杜麗娘從懷春、訪春、夢春、思春、尋春、傷春、悲春等一系列精神裂變,導(dǎo)致養(yǎng)在深閨妙齡女子內(nèi)心痛苦郁郁寡歡,因相思患病從生到死,又因相愛還魂起死回生的人物形象,是兩情相悅男女雙方最終獲得婚姻自主,凄美而幸福的愛情故事。
圖2 “人鬼姻緣”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女性地位卑微,《牡丹亭》中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是歌頌兩情相悅、真心相愛愛情,表達(dá)了青年男女不想被三從四德封建禮教所束縛,不愿做偽道學(xué)犧牲品,大膽追求遵從個人意愿的愛情自由、婚姻自主,顯現(xiàn)出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對后世而言,意義深遠(yuǎn)。從清朝《紅樓夢》中男男女女不同人物,包括男女主角言談舉止即可知曉,他們均不同程度受到過《牡丹亭》的影響。
銀香囊一面(圖1)圖案刻畫的是“夢春思春”。只見:園內(nèi)桃花樹上桃花灼灼開放,樹陰下一頭戴冠、身穿寬袖袍服書生(柳夢梅),站立在左上角(喻夢境中人),手持一柄圓圓蒲扇,一女子站立于右下園中假山前,手持一柄葫蘆形蒲扇,兩人背向而立,卻都脈脈含情,各朝對方轉(zhuǎn)身、扭頭、回眸,似乎彼此正在互訴情腸,抑或吟詩抒愛,均面露喜愉之色,一副陶醉模樣(喻夢境中兩人郎情妾意,相悅合歡)。故事講述的是:桃紅柳綠春天,杜麗娘花園踏青訪春,回房后春困甜眠,酣睡中竟然夢見一持柳俊秀儒雅書生請她作詩,后兩人在牡丹亭畔,郎情妾意行云雨之歡。杜麗娘覺醒方知春夢一場,思春芳心魂牽夢繞中,尋夢至花園牡丹亭,卻未見夢中書生,隨后因相思日重,無藥可救,于中秋月圓之夜香消玉殞。逝世前留下題詩自繪春容圖一幅,囑托使女春香裝盒,存放于園內(nèi)太湖石下。
銀香囊另一面(圖2)圖案刻畫的是“人鬼姻緣”故事。畫面上:花園內(nèi)一棵枝繁花茂梅樹下,一頭戴冠、身穿寬袖袍服疾病初愈書生(柳夢梅),悄悄站立于庭院右上方(喻陽間),癡癡注視著自己愛戀的夢中人——左下方(喻陰世)手拿折扇,舞姿妙曼,邊唱邊舞作沉醉狀女子(葬于梅花樹下杜麗娘游魂)。故事講述的是:杜麗娘父親官升淮揚安撫使,臨行前遵從女兒生前愿望,將其葬于花園牡丹亭畔梅樹下,并造梅花庵安放女兒神位。杜麗娘死后從陽世入陰間,游魂至地府,判官見其陽壽未盡,婚姻簿上會與新科狀元柳夢梅共結(jié)連理,遂放其重返陽間。此時陽間書生柳夢梅赴京應(yīng)試,途中因感風(fēng)寒,病宿梅花庵,病漸愈時游花園,在太湖石邊偶拾麗娘春容盒,發(fā)現(xiàn)竟然是自己夢境中,站立于梅花樹下告知姻緣的佳人,便夜夜燒香拜祝。那夜杜麗娘魂歸梅花庵,恰見柳夢梅正對著自己春容圖燒香拜祝,感動之下現(xiàn)身與之歡會,繼而相戀卿卿我我,延續(xù)人鬼姻緣,兩人相親相愛如膠似漆,過起兩人世界恩愛生活,后麗娘被柳夢梅和道姑開棺還魂,做成真正夫妻。寓意生死不渝、如愿以償、郎才女貌、男歡女愛、夫唱婦隨、夫妻恩愛、婚姻美滿、平平安安、榮華富貴等。
此枚清代銀香囊,呈鏤空半浮雕花瓶形,魚籽紋為地,上下各飾一小銀環(huán),作連接銀鏈及銀墜之用,雙面邊沿各寬0.2厘米,飾有整圈交叉斜十字紋。銀香囊總重5.9克(含上下兩圓環(huán)),高3、寬2.2、厚0.8厘米;其一邊側(cè)開一長方形小口以放香料香精,有長1.2、寬0.6厘米(上首卷邊作卡子)活動銀片可供開合。手工藝制作為模壓、模鏨、錘揲、鏨刻、鏤空、焊接、剪片、彎片等。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