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电影99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_中文字幕人伦无码_一夲道无码视频在线无码_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首頁 > 藝術新聞 >集藏信息> 正文

佛音梵相海上來

時間:2019/11/29 14:42:18  來源:收藏快報 肖伊緋/四川成都

伏波山造像,崖側釋迦

  據相關文獻記載及東漢至南北朝早期佛教文化遺物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推測早在漢代佛教就已傳入廣西地區(qū),到唐代中后期時,桂林佛教空前繁榮,成為我國南方佛教中心之一。公元817年,印度高僧覺救曾來到桂林,傳經布道。而比覺救更早,公元750年,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在五次東渡失敗后,在桂林開元寺傳經講法長達一年,之后再次東渡,終于成功?;阼b真東渡的重大歷史意義,漓江因此成為中國文化輸入日本的重要站點。

伏波山造像,釋迦本尊

伏波山造像,崖側菩薩

李寔造像題記

桂林伏波山還珠洞摩崖造像群

桂林西山觀音峰的初唐李寔造像

  早在1300多年前,印度佛教文化就早已經南海、進珠江、溯漓江進入中國腹地,悄然形成了一條佛教傳播的海上通道。佛教在桂林的大力傳播,所遺留的佛教摩崖造像,有紀年題記的可上溯至唐調露元年(679),已然成為這條佛教傳播海上之路的明證。由此可見,桂林在佛法西來與佛法東傳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桂林在中國文化傳播與國際文化交流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也正是基于上述種種歷史因素,桂林的佛教摩崖造像眾多,成為僅次于巴蜀地區(qū)佛教摩崖造像的我國南方第二大佛教摩崖造像群。此處造像大多為唐代各時期的作品,初唐、武周、盛唐、中唐、晚唐各時期俱有作品存留。這些造像大者高約兩米,小者僅二三十厘米,皆因地制宜,根據當?shù)氐牡刭|狀況而開造。

  這些造像雖然沒有北方佛教造像的宏大規(guī)模,但形態(tài)各異,獨具特色。桂林的山體大多為純石灰?guī)r,崖石質地堅硬,也為摩崖造像的保存提供了優(yōu)良的條件。

  桂林境內,目前已知的開造年代最早的造像,是位于西山觀音峰的初唐李寔造像,為一龕三尊,中為盧舍那佛像。兩旁為菩薩像。佛像坐高一米有余,佛面圓長端重,耳長至肩,鼻梁略高,目形扁長而溫肅,口含而唇微翹,表情和順。右臂飾釧,右手取觸地印,左腕戴鐲,左手取定印。衣襟斜披,薄衣透體,袈裟簡樸,袒露右肩右胸,肩圓胸實,肌肉勻稱,腰腹緊縮,二足結跏趺坐于金剛座上。身后浮刻蓮瓣形背光。兩旁脅侍菩薩頭戴花冠,頸佩飾環(huán),面長頤方,肩寬腰細,全身大部裸露,僅一帛由肩斜披腹下,均側身向佛,端坐于有梗蓮蓬臺上。在像龕的左下方,有造像題記為“大唐調露元年(679)十二月八日,隨太師太保申明公孫、昭州司馬李寔造像一鋪”。整龕造像雕刻刀法簡練,線條流暢優(yōu)美,且又粗樸灑脫,是桂林摩崖造像中的珍品。

  不難發(fā)現(xiàn),桂林西山觀音峰的初唐李寔造像,與同時代中原地區(qū)的造像風格,有著較大差異。這種“薄衣透體”的造型,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佛教初傳中土時北朝造像中曾經流行一時的“曹衣出水”造型,這種源自印度馬土臘造像風格的造型,在六世紀時曾風靡中國北方地區(qū)。但及至七世紀,初唐時期的北方及中原地區(qū),佛教造像又漸變?yōu)橐录y厚重的風格。也即是說,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桂林西山觀音峰李寔造像這樣的風格,是非常罕見的。因為李寔造像依然基本遵循著源自印度馬土臘造像風格的造型,而佛像頭部卻又呈現(xiàn)出了唐代風格。這一現(xiàn)象說明,時至唐代初年,歷史悠久、始于漢代的桂林佛教,可能受南方海路傳入的影響更大,國內北方及中原地區(qū)的佛教對這一地區(qū)的影響,也正在逐漸融入進來。

  概觀而言,桂林佛教造像以唐代為主,其次是宋代遺物,大多因山就勢開龕造像。由于桂林的山石多裂隙,故而造像場面不大,龕窟小巧單純,多為一龕三尊,又有一龕五尊、七尊、十一尊的,其內容也較單純。以佛傳、佛本生的故事為主要題材,大多中為佛像,兩旁為菩薩及供養(yǎng)者,突出主像。主像多為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及送子觀音等。桂林佛教摩崖造像大都在名山勝地,它們融建筑、雕刻、繪畫等藝術于一體,與山石林泉相映成趣,成為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其中伏波山的呂祖洞、還珠洞和千佛巖,存有晚唐佛教摩崖造像36龕239尊,是廣西境內現(xiàn)存最為集中的唐代摩崖佛教造像群。

  伏波山中的佛教摩崖造像,最具唐代的造像風格。其共同的特點是:面形長而豐滿,神態(tài)溫和慈祥,耳垂至肩,寬胸細腰,身材清秀裊娜,袈裟輕薄貼體如出水狀,斜襟飄逸。唐宣宗再興佛教后,伏波山成為桂林摩崖造像最為集中之地,共有造像36龕、239尊,多為晚唐時期的作品。

  在還珠洞內有釋迦牟尼佛的旃檀佛像,華嚴三圣及西方三圣像,這些造像面容慈祥,身材高挑,體態(tài)適宜,袈裟輕薄,線條流暢,已漸露漢人之相。千佛巖則在伏波山腹,與還珠洞相連。因造像繁多而得名,“千佛”極言其多,這里的造像,多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服飾簡樸。千佛巖造像有的尚未完成,僅初具坯體;其中也有不少雕刻精湛者。

  在臨江的崖壁上,有龕觀音菩薩淺雕造像,像高約兩米,頭戴繁密花簪和寶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冠旁的寶繒下垂至肩向外飄揚。菩薩面形長圓,神態(tài)和善,鼻梁較高,眉如細柳,櫻桃小口,頭后有兩重火焰形頭光。細頸蜂腰,胸腹平坦,四肢修長,裸臂,戴項飾、臂釧及珠狀手鐲。右手下垂提凈瓶,左手略舉系衣帶、帔巾,薄紗透體,衣褶流暢呈U字形,身披瓔珞寶珠,腰束羅裙,衣帶飄舉。兩足豐圓外展,亭立于蓮瓣基座上。整龕造像,刀法細膩嫻熟,形象優(yōu)美,輕盈瀟灑,給人以一種婀娜多姿的美感。在造像旁有“桂管監(jiān)軍使、賜緋魚袋宋伯康,大中六年(852)九月二十六日鐫”的題記。

  以伏波山為代表的桂林佛教摩崖造像,始于唐代,主體營造皆在唐宋兩代。應當說,在造像儀軌與基本樣式方面,是嚴格遵循佛教經典及教義的;但在藝術風格上又與中國北方及中原地區(qū)造像有許多不相同的地方,帶有較明顯的印度本土造像痕跡。即便此處的造像大多是晚唐時期作品,卻仍與初唐時期的西山觀音峰李寔造像,有著某種微妙的默契,體現(xiàn)著印度佛教由海路南傳而來的別樣神姿。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