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27 12:05:39 來源:紫砂之家
隨著明太祖正式廢除“團茶進貢”,明代出現(xiàn)了飲茶史上的一大變革。據(jù)資料顯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正式廢除福建建安北苑團茶進貢,禁造團茶,改茶制為葉茶(散茶),唯令采芽茶以進。從此改變了唐宋以來飲用抹茶為主的習(xí)慣,也結(jié)束了團茶、餅茶獨領(lǐng)風騷的地位。隨之人們飲茶方式由煮飲改為沖泡,舊時飲用抹茶的茶器,如茶碾、茶磨、茶羅、茶筅、茶杓、茶盞等等,都因葉茶改為沖泡方式,不須研磨擊拂,所以,隨著抹茶的廢置而消逝。
與之相對的是各種質(zhì)地的茶具大量出現(xiàn),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江蘇宜興的紫砂壺,其用宜興當?shù)鬲氂械囊环N質(zhì)地細膩、含硅量較高的紫砂土雕塑成型后,經(jīng)過1200℃高溫燒成一種無釉細陶。故其耐冷熱及透氣性極好,而滿足了泡茶的需求,被人們廣泛使用并獲得較大的發(fā)展,贏得了“茶具稱為首”的盛譽。
文震亨在《長物志》(1630年前后)中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馮可賓在《岕茶箋》(1623年前后)中亦說道:“茶壺,窯器為上,又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
故而宜興所產(chǎn)紫砂朱泥茶壺,自明代以來興盛不衰,直至今日仍為廣大愛茶者所喜好。
明末清初時期,隨著宮中茶禮的盛行,紫砂茶具開始被皇室選為貢品進入宮廷,從而成為御用器的一部分,其造型、紋飾與官窯瓷器一樣,要經(jīng)過皇帝的審閱、核準方能燒制,具有官窯品質(zhì)。
根據(jù)研究資料表明,乾隆皇帝對紫砂器極為推崇,因此,這個階段的紫砂器的制作無論是成型還是紋飾,都達到了高度成熟階段。重要的是紫砂器的制作與官窯瓷器一樣,由內(nèi)廷造辦處出樣在宜興定制,均以不同色彩的紫砂泥漿堆繪烹茶圖,并配以乾隆御題詩。畫面制作精細,圖文并茂,集詩書畫印于一體,形成了紫砂器鮮明的時代特征。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