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19 13:22:46 來源:收藏快報 包光潛/安徽池州
讀明代畫家藍(lán)瑛的繪畫作品是從《白云紅樹圖》開始的。后來接觸多了,便懂得了他的繪畫心理和語言。他號稱東郭老農(nóng),所居題為“城曲茅堂”,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布衣情結(jié)。他追求浪漫和散淡的生活方式,卻不放浪形骸,難能可貴。他的繪畫作品也是中規(guī)中矩的。藍(lán)瑛除了畫畫,便是漫游大好河山,積累素材,涵養(yǎng)性情。按照今天的話來說,不是呆在畫室,就是行走在路上。
藍(lán)氏家學(xué)豐厚,家教甚好。繼承藍(lán)瑛繪畫稟賦和衣缽的子孫眾多,譬如藍(lán)孟、藍(lán)深、藍(lán)濤等;外姓弟子也不在少數(shù),譬如劉度、王奐等,都有不俗之成就;受其繪畫理念影響的就更多了,譬如陳洪綬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畫家。
中秋之后,秋意漸濃。秋天的畫題自然進(jìn)入筆者的視野。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藍(lán)瑛的《拒霜秋鳥圖》(見圖)。看到“拒霜”二字,我甚是不解,理所當(dāng)然地理解為“拒絕霜凍”的意思。事實上,拒霜是木芙蓉的別稱。事實上,木芙蓉確然經(jīng)霜而拒,花團(tuán)錦簇,花色妍麗,持久綻放,至初冬而不衰。它特別宜于生長水畔堤岸。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芙蓉宜植池岸,臨水為佳?!边@便是“照水芙蓉”的由來。
藍(lán)瑛的《拒霜秋鳥圖》,構(gòu)圖似乎孟浪,整個畫面的傾斜之勢給人視覺沖擊很大,令人不安而擔(dān)憂,視后卻有恬靜之美。巨大的湖石橫空奪目,然而不知根扎在何處——懸乎?玄乎?也許巖下湖水蕩漾,水波興起,漣漪萬重,而畫面上卻不見它們的倒影,這讓人多了幾分疑慮。巖隙中生長的木芙蓉幾乎與巨石同步斜勢,然后上挺,再反向彎曲——它救活了整幅畫!這叫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我的心漸漸平靜下來,栩栩如生的蠟嘴鳥安詳無虞;秋菊和拒霜相映生輝,令畫面賦有秋天的意象。
緊接著,我便仔細(xì)觀賞。湖石雖非玲瓏,卻也漏透。透過巖罅,婀娜多姿的竹影,搖曳生風(fēng),與巖石上下的箬竹之葉,虛實相應(yīng),映襯了畫面主體。木芙蓉葉片安然,花朵碩大,頂端仍有未綻之蕾,恰恰符合花朵盛開由低而高的次序。被沿江地區(qū)稱為梅花雀的蠟嘴鳥,悠然自得地落腳于木芙蓉反向彎曲之處,仿佛它才是平衡畫面的那個撥千斤的四兩功臣。它收攏翅膀,身心愉悅,注目前方的天空,秋高氣爽,艷陽普照,一望無際的波濤閃耀著秋光。
無論是與木芙蓉根生于一處的菊花,還是凌空湖面、隨風(fēng)搖擺的菊花,它們都沒有被紅紅火火、熱熱烈烈的木芙蓉所淹沒,而是相得益彰。秋陽映射,它們異常耀眼,分布在三個不同的方位,令整個畫面活色生香。它們都被人類賦予了人文的精神內(nèi)涵。作為“愛情花”的木芙蓉,不僅熱烈非凡,而且忠貞不渝,即便熬霜也不褪色。而菊花的象征意義更是耳熟能詳,誰不會背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生于錢塘的藍(lán)瑛,雖經(jīng)明清二朝,卻不失文人風(fēng)骨。終身繪畫,不二職業(yè)。也許那只秋鳥,便是自況。自從中年自立門庭后,他博覽群書,采集眾家,譬如取法郭熙、李唐等,悉心研讀黃公望,一生畫風(fēng)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他極力推崇北宋繪畫,而且深諳其道,得其精髓。從《拒霜秋鳥圖》上的題款即可窺視一斑:“寫生之法,妙理生動,唯馬遠(yuǎn)筆墨兼美,是有其法,質(zhì)之鑒賞?!?/P>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