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5 10:10:02 來源:收藏快報 許滿貴/河南鄧州
圖1 鄧州八里崗出土彩陶深腹盆
盆的發(fā)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彩陶盆足以佐證。1996年11月下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鄧州市白莊村八里崗遺址第4次發(fā)掘,第44號墓葬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文化(前4000—前3500)花瓣紋彩陶深腹盆(圖1)。該器高16.1、腹徑34.9、口徑21.5、底徑10.2厘米,手制,泥質(zhì)紅胎,圓唇,寬肩,肩以下陡收,平底。唇部及肩部施乳白色陶衣,盆腹上裝飾有褐彩。腹盆正面繪兩朵綻放花卉(背面相同),上下各五瓣,瓣心以圓點配飾弧邊三角紋,花瓣連續(xù)散開;腹盆側(cè)面各飾兩朵六瓣花卉,采用二方連續(xù)紋紋樣裝飾,盆腹一周共飾8朵34片花瓣。此盆造型規(guī)整精美,腹部挺秀飽滿,口沿微凸分明,平底承托莊嚴,紋樣生動,節(jié)奏均勻,韻律統(tǒng)一,彩繪鮮顏,畫工精湛,整體感極強。
圖2 鄭州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碗形缽
圖3 山西垣曲縣下馬村仰韶文化花瓣紋彩陶罐
盆是專指用來盛放物品的缽狀容器,因其形狀口大底小,比缽大,比盤深,故名,至今仍為重要的食器之一。《說文解字·皿部》:“盆,盎也。從皿,分聲?!惫湃藢⑿】诖蟾沟呐杵鞣Q“盎”,“央”有口子收小之意,引申為“權力集中”,漢語思維強調(diào)“中央的一元化領導”?!芭琛钡挠猛局饕前阉⑹艿膬?nèi)容物再分裝給盤、缽、碗等更小的器皿,這是它的名字從“分”的原因。八里崗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距今約6800年。1990年至201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南陽地區(qū)文物研究所對八里崗遺址進行22年共11次發(fā)掘,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器物萬余件。揭示遺址的文化層堆積依次為: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屈家?guī)X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晚期4個相對穩(wěn)定的聚落遺存,是迄今唯一一處被完整揭露的仰韶文化中期聚落,199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八里崗遺址出土的花瓣紋彩陶標本器深腹盆,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二方連續(xù)”紋樣圖案。在原始社會的彩陶器上,二方連續(xù)圖案是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的單獨、適合紋樣。所謂“二方連續(xù)”,即以一個或幾個單位紋樣,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的帶狀形平面上,作有規(guī)律的排列并以向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無限連續(xù)循環(huán)所構成的帶狀形紋樣。二方連續(xù)的基本構成形式是線。無論是點、圓、長線、短線最終匯集而成的都是帶狀的群線。群線的組合可聚集可分散,可交叉可循環(huán),這樣才可以無限反復排列,形成帶狀圖案。線的魅力在于不論直線曲線都能給人的心理帶來強烈的反應。商周時青銅器上二方連續(xù)紋樣風格厚重、古樸變化極多;漢代漆器上面的二方連續(xù)紋樣裝飾達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唐草紋結(jié)構嚴謹,風格典雅、富麗。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植物題材花瓣紋大多使用等分圓分割法,花瓣呈輪花形;有的則采用橫向平行切割法,把花朵上下平行分割成幾部分。應用最廣泛的是由直線與曲線組成的曲邊三角紋。不同的三角紋組合構成的整體紋飾,或相對或相背,或單體或連續(xù),圖案既高度抽象概括,又不失靈活多變的效果,動感強烈,韻律明顯,勾連回旋,出神入化,變化無窮。八里崗出土的彩陶深腹盆紋樣獨樹一幟,此紋樣在鄭州大河村(圖2)、山東泰安大汶口、山西垣曲縣下馬村(圖3)、安徽肥西古埂、湖南澧縣城頭山、湖北宜都紅花套文化等遺址出土的彩陶標本,有似形而無紋飾同樣。
近來,有現(xiàn)代工匠參照八里崗遺址出土花瓣紋彩陶深腹盆的尺寸比例,取泥胎手拉坯。驚訝地發(fā)現(xiàn),因盆腹徑大,口、足小,腹徑大于口徑、底足13.4和24.7厘米。手拉泥胎盆腹時,稍不精心,盆腹剛剛成形,盆口倏爾凹陷。數(shù)十次拉坯試驗失敗后,工匠秤量胎泥12千克,將深腹盆尺寸比例換算為胎坯高18.9、口徑25.2、腹徑41.1、底徑12.1厘米,經(jīng)過重新反復拉試,才終制成形。由此,足以看出先民匠人的高超技藝。鑒賞制作、紋樣絕技,即興偶成《仰韶文化彩陶花瓣紋深腹盆詩贊》:“仰韶紋樣彩陶盆,六出花瓣逼眼真。礦料飾彩白衣胎,承載絕技冠群倫。穰都東郊八里崗,單元套房住先民。部落首領揮玉斧,雷鼓神祀祭天魂!”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