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6/17 19:44:47 來源:收藏快報 張新文/江蘇太倉
南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局部圖)
自公元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開始,到1279年南宋王朝的覆滅,歷時319年的大宋江山徹底土崩瓦解了。
南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把一個朝代比喻為浩浩蕩蕩的大河之水,水盡留下的不僅僅是污泥和白骨,大浪淘沙,也留下了璀璨的華夏文化。
這是一個重視“文治”的時代;這是一個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的時代;這是一個懂得發(fā)展勞動力、倡導生育的時代。
所以大學者陳寅恪就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特別在繪畫藝術(shù)上,既承前啟后,又開了很多先河,比如宮廷畫院的建立,使繪畫有了正宗的體系和分類,有繪畫高超技能的人,無需背景經(jīng)考核合格就可進入畫院,像平民出身的燕文貴、高益、蘇漢臣就是最為有力的代表,其中蘇漢臣是他們當中的翹楚。
蘇漢臣,南宋畫家,河南省汴梁(今開封)人。宋徽宗宣和(1119—1125)間曾任畫院待詔,高宗紹興間復職,孝宗隆興初(約1163)授承信郎。
蘇漢臣的畫風師從劉宗古,所繪仕女、人物及佛道宗教畫、用筆工整細勁,著色鮮潤。他尤擅描繪嬰兒嬉戲之景和貨郎擔,情態(tài)生動。其中《秋庭嬰戲圖》(絹本,設(shè)色,縱197.5、橫108.7厘米,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蘇漢臣的巔峰之作,猶如浩瀚星河里最為璀璨的一顆。
庭院深深深幾許,此刻,再高的院墻也擋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秋風翻墻而至。假山兀自立在那兒,像是一位老者正在喜滋滋地看著孫子孫女玩游戲;高處大朵艷麗的芙蓉花與地處細碎潔白的菊花,影射著畫面的兩個主人公一大一小和諧天意之愿景;孩童的玩具、服飾、發(fā)型、首飾、家具,無不使觀者歷歷在目,大有如臨其境之感……
從兩個孩童的專注神態(tài)里,畫面給我們的感受是寧靜的、愉悅的、祥和的。
作為收藏者,我一直以為,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手里有藏品,更重要的是能從藏品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長此以往,我們的品位才會逐漸地達到一定的高度,人生的意義也將會更加的艷麗和輝煌。
那么,藝術(shù)瑰寶《秋庭戲嬰圖》(見圖)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或者說它給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呢?
第一,圖中最核心的道具,就是兩孩童正在全神貫注地玩耍的棗磨,以及作為烘托場景的芙蓉花、菊花。這些道具的出現(xiàn),無疑給我們提示了此時的季節(jié)。農(nóng)諺曰:“七月小棗,八月梨?!笔钦f陰歷的七月、八月棗梨上市瓜果飄香的時候,季節(jié)正拖著夏的尾巴,一步步走向深秋、走向成熟。梅、蘭、竹、菊,世稱四君子,是我國人民獨特的寫意,這里的菊花以低姿態(tài)的綻放,體現(xiàn)宋代人們所追求的高尚品質(zhì)。
第二,圖中的兩個漆藝鼓凳,一遠一近布局合理,相互呼應,包括發(fā)型、首飾、服裝的直觀呈現(xiàn),無不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我國宋代經(jīng)濟的繁榮和物質(zhì)的富有。
第三,作為宮廷畫院的藝術(shù)家,按理應該去繪制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或是佛道宗教畫,而蘇漢臣卻對兒童畫情有獨鐘?因為,所有的文學藝術(shù)都是作者對過往的經(jīng)歷所想所感所悟,更直白的說,作品有時代性,即背景。蘇漢臣鐘情于兒童畫,一方面說明他童心未泯,喜歡天真活潑的孩童;另一方面我們知道他雖然是畫院待詔,可他卻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出身,植入其骨子里的是普通人和物,是煙火味十足的尋常百姓生活。大的方面,一個王朝的建立往往就是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失去的是生命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宋朝鼓勵積極的生育政策,《秋庭戲嬰圖》無疑是一幅極好的宣傳畫。
《秋庭戲嬰圖》還有一個傳說。從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我們知道當時的東京汴梁是何等的繁華和風光。汴梁遠郊的一戶人家,主人有點文化且有商業(yè)頭腦,沒幾年就成了暴發(fā)戶,有了錢他不光買田置宅,他覺得那樣太俗,形如現(xiàn)在剛開始富起來窮光蛋,男士總要脖子里套個碩大的金鏈子,女士總要懷里抱著狗寶寶。這位發(fā)了家致了富的主人,通過一定的關(guān)系結(jié)識并拜蘇漢臣為師,學起了繪畫。
一日,困在畫院好長時間的蘇漢臣徒步來到他的徒弟家,院門敞著,她家的一兒一女正在屏住呼吸,生怕一口氣出來會打破棗磨的平衡,全神的貫注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客人的到來。
而蘇漢臣呢,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多么天成的一幅圖景??!從外歸來的這家主人,一聲“師傅”才把蘇漢臣從癡迷的呆望中驚醒。
同孩子們打過招呼,師徒二人進屋喝茶敘舊,喚妻子到廚房備酒置菜。
原來,這家主人是苦于找不到素材可繪,移步院外祈求靈感。于是,蘇漢臣就叫人準備繪畫材料,他要完成一部驚世之作。
就這樣,《秋庭戲嬰圖》面世了,也驚傻了這位“徒弟”,蘇漢臣告誡他:素材到處都有,缺少的是你的慧眼!這句告誡于繪畫者、于為文者都是有至深的教益的。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