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柏木茶桶
時間:2019/5/31 16:51:21 來源:收藏快報 王繼軍 /江蘇南京
圖中所示,為筆者近日收藏到的一件清代茶桶。其材質為柏木(提梁及桶底材質為杉木),高31.5厘米,上口對角直徑26.5、下底對角直徑19厘米。從外形看,桶身為八角造型,寓意“喜迎八方來客”,八個面各由一塊帶弧度的柏木板拼接而成。從工藝看,茶桶雙耳雕刻有如意紋,結合松柏材質,象征長壽;每一個面均有深浮雕,上部花卉簡潔明了,下部人物寬袍大袖,極具動感;桶身多處輔以銅飾,既增加了牢固度也增添了美觀性。從結構看,桶耳及提梁為榫卯連接,不但結合緊密,而且開合自如。值得注意的是,提梁插于雙耳之間,其右端有一機關,撥動可折回,從而提梁拔出,上端桶蓋可整片取下,其設計精巧,令人嘆服。整件茶桶包漿自然,漆水完好,尤人物及花卉上的金粉亮麗,鑼鈿粉幾無剝落,開關靈巧,品相尚佳。
古人對茶葉的保藏十分講究。比如,宋代趙希鵠在《調燮類編》中談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無蒸灰。”不難發(fā)現(xiàn),文中所提及的“大桶”,其功用是儲存茶葉。那么,筆者的這件茶桶又是作何用途呢?
實際上,此茶桶并非彼茶桶。鑒于成品茶葉的特殊性,筆者的這件茶桶容積并不大,如此精致的器物最終只能儲存不到兩斤茶葉,有悖常理。桶身上端銅飾處留出的孔洞,正是問題答案的最佳詮釋:該茶桶是用來對茶進行保溫的。
唐宋時期,古人盛行煮茶、點茶之法,不存在茶水變涼的問題。明朝以后,飲茶方式改變,散茶出現(xiàn),煮茶變成了泡茶。飲到未盡興時,茶湯轉涼,聰明的古人便打造出了茶桶(也稱茶壺桶、茶壺套),桶中放入泡好茶的茶壺,壺嘴向外,位于茶桶預留的小孔處,四周填充棉絮等物,既能保溫,又能保護茶壺不受磕碰,便于搬運。清末民初,茶桶被世人普遍使用,成為人們日常木質生活器具之一。
就材質看,茶桶制作材料多樣,如木材、藤編、竹黃、陶瓷等。隨著達官貴人及文人雅士對飲茶的講究,茶桶制作工藝和裝飾材料日趨升級,不但體現(xiàn)實用價值,也十分注重觀賞價值。其中名貴的紅木、楠竹等輔以精美的雕工便是例證。民國時期,西方保溫瓶的引入,其優(yōu)良的保溫性能終讓茶桶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由于“壺套”與“福到”在舊時發(fā)音相近,因而,如今在南方地區(qū)女兒出嫁置辦嫁妝時,備上一只紅艷艷的茶桶,以示喜慶,圖個吉利,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深刻體現(xiàn)。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wǎng)絡媒體,版權歸原網(wǎng)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