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5/7 14:24:00 來源:亮寶樓
王翚(1632─1717),
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
清暉老人、烏目山人等。
江蘇虞山(今常熟)人。
清代著名畫家,
被清人秦祖永譽為“清初畫圣”,
其聲譽之隆,歷二百余年而不衰。
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
亮寶樓文博 | “清初四王”之首:王時敏
合稱山水畫家“四王”,
再加上吳歷、惲壽平,
合稱“清六家”或“四王吳惲”。
王翚畫像
王翚出身世代文人家庭,
自幼酷嗜繪畫,
他善畫山水,開創(chuàng)虞山派,生前身后,
一直被視為清朝最有代表性的畫家。
林紓稱“石谷畫為前清第一”。
王翚倍受前輩王時敏、王鑒等人的賞識,
稱石谷“畫道甲天下”,
譽滿清初、名揚后世。
王翚為“四王”中路數最廣,
筆墨功力最深,
又很有個人見識的一位,
有“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為一手”、
“畫分南北宗至石谷合而為一”之譽。
王翚出生就帶有傳奇色彩,
據《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記載:
他出生時“墨香滿室,三日不散”,
似乎王翚的出生就預示了,
他的將來與水墨丹青的必然聯(lián)系。
王翚·秋山萬重圖
王翚繼承元明以來的南宗畫派,
同時又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
在其老師王時敏、王鑒的直接影響下,
對山水傳統(tǒng)進行比較全面的整理,
形成自己完整的繪畫法則。
他將黃公望、王蒙的書法性用筆與巨然、
范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
創(chuàng)造出一種氣勢渾厚、
生機勃發(fā)的山水畫風格。
他暢游名山大川,寄情于真山真水之間,
師法造化,才脫出前人之窠臼,
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
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
他早期畫風清麗工秀,
晚年則傾向蒼茫渾厚。
其所畫山水不拘于一家,
廣采博攬,熔南北畫派為一爐,
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
王翚于康熙三十年(1691)
奉詔繪制《康熙南巡圖》,
歷時三年完成,受到皇太子胤礽召見,
并繪扇書以“山水清暉”作為褒獎,
從此王翚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
王翚 《康熙南巡圖》(局部)
王翚山水畫臨仿并非憑空而來。
中國繪畫的尚古之風,
在唐代已蔚然成風。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有論:
“古之畫,或遺其形似而尚其骨氣;
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
上古之畫跡簡意淡而雅正,
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
宋代書畫家米芾評畫亦是以古為上,
元代趙孟頫也極力提倡“古意”。
王翚的傳世作品甚多,
有藏首都博物館的《萬壑千崖圖》軸、
《秋林讀易圖》軸,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虞山楓林圖》軸、
《溪山紅樹圖》軸,
藏南京博物院的《云壑松濤圖》軸,
藏上海博物館的《斷崖云氣圖》軸等等。
王翚不僅是繪畫大家,
也是一位有建樹的繪畫理論家。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他的《秋樹昏鴉圖》,
這幅水墨山水畫,
是王翚81歲高齡時創(chuàng)作的佳品。
王翚《秋樹昏鴉圖》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畫面為高樹垂柳,竹林小徑,
歸鴉點點,樓屋臨水。
這幅畫布局繁密,
遠近景用寬闊平靜的水面隔開。
遠處一片群山,山勢平緩。
河流縱橫交錯,
將峰巒分為一大一小兩部分。
近處一片山坡,蒿草叢生,
竹林中棵棵秀竹筆直挺立,十分齊整。
此幅畫筆墨蒼老,墨色富于變化,
人物形象生動,刻劃較工細,
屬晚年作品,如此精密,
可見王翚平生畫岡之一斑。
畫面上端右側題詩曰:
“小閣臨溪晚更嘉。繞檐秋樹集昏鴉。
何時再借西窗榻?相對寒燈細品茶。”
這首詩道出了畫中的情與景。
王翚提出繪畫“為筆墨賞心之樂”,
認為繪畫應自娛的要求產生,
摹意的實現是輕松且富有感情的。
認為“藝游”是實現摹意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王翚說“游戲點染中,
不為古法所拘,脫盡時史謬習” ,
在他看來,為了使繪畫不受拘束,
不染惡習,應該以“游戲點染”的態(tài)度作畫,
王翚 虞山楓林圖
王翚在評論《畫筌》時說,
“邱壑忘為圖畫,是得天地之靈氣也,
所謂藝游而至者,則神傳矣”。
意思是,好的繪畫得到天地靈氣,
風格靈動,令人忘記這原本是一幅山水畫。
風格靈動就是“神傳意至”,
具備這樣風格的作品才稱得上是“神品”。
王翚 九華秀色圖
王翚對于山水畫藝術實踐與探索,
解決了許多明代畫家未,
能解決的繪畫技巧問題。
進一步完善充實了,
董其昌“集古之大成”的理論構想。
這種繪畫模式為清初山水畫,
建立了一種新的范例。
被后來許多畫家學習模仿。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P>
End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