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4/12 12:04:57 來源:收藏快報
圖1
圖1所示這類商周時期的陶器,在一些收藏愛好者的眼里,可能被認作是一件高足盤;而對于一些對高古陶瓷文化了解較多的收藏者來說,則會視之為“豆”。
圖2
“豆”字起源于甲骨文。漢許慎撰《說文解字》解釋說:“古食肉器也。”
新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則解釋為“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有點像帶高座的盤?!?
由此,可以推斷,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豆,最初是原始人盛放肉食用的陶器,后來,人們就不僅限于盛放肉食了,其他食物也是可以盛放的。
豆,這樣一種古代盛器,新石器時期為陶制,商周至漢逐漸出現(xiàn)瓷制,但陶質(zhì)豆和瓷質(zhì)豆肯定同時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此后,陶豆逐漸消亡,瓷豆越來越多,歷經(jīng)各朝各代,經(jīng)久不衰。瓷豆品種豐富多樣,器型大同小異,通常是上部作盤形、碗形、缽形,下部為高圈足或喇叭形足,講究的有竹節(jié)形足。
十多年前,筆者曾有幸收藏了兩件陶豆,陶豆的產(chǎn)地肯定是四川盆地。最令筆者倍感欣喜的是:其中一件陶豆的上部盤內(nèi),很清晰地印有一個“鬲”字(圖2)。
查《說文解字》對鬲的解釋是:“鼎屬。實五觳。豆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從鬲?!卑凑沾私忉?,鬲屬于鼎(類),是一種當時的奢侈品。各種文獻皆形容其形狀為“類似于鼎狀的炊具”,通俗地說,就是用于燒煮或烹炒的鍋。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
這里,疑問就出來了:陶豆上印鬲字,是什么意思?豆就是鬲,很顯然不符合古文獻的記載解釋。
唯一的科學解釋:“鬲”是部族的姓或者是鬲國的名,換一句話說,這件陶豆是鬲氏部族成員或者古鬲國貴族的食用器。
考古學界認為,早在夏初古鬲國就存在于中華大地了,在山東德州、禹城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了古鬲國的遺址。
2011年11月,西北大學和山東大學聯(lián)合發(fā)起召開了一次“尋找古鬲國考古行動”學術(shù)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從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獻記載研究出發(fā),針對古鬲國的地理位置、興盛滅亡、遷徙路線及其與中國國家形成的關(guān)系等學術(shù)前沿問題進行過探討。
筆者收藏的印有明顯“鬲”字的陶豆表明,陶豆是商周時期的,是古鬲國人使用的食具。
那么,為什么在古蜀國出現(xiàn)了古鬲國的食具?古鬲國人是怎么來到蜀國的,古鬲國人后來又到哪里去了?
總之,筆者收藏的印有“鬲”字的陶豆,還包含著許許多多值得學界繼續(xù)探討的問題。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