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2/26 21:18:49 來源:藝術中國
董其昌作為書畫家、收藏家,一生注重鑒藏。他甄別寓目的古代作品,進行風格分類,逐步形成了“南北宗論”等書畫理論,并指導了自己的書畫創(chuàng)作。圍繞這些藏品,董其昌展開了一系列的鑒賞活動,并留下了書畫題跋?!懂嫸U室隨筆》一書記錄董其昌有題跋古帖的詳細經(jīng)過。
董其昌第四次跋《鵲華秋色圖》
在趙孟頫的代表作《鵲華秋色圖》上,董其昌從48歲到76歲,先后題了5次,從中,我們不僅能欣賞到董其昌的書法,還體會到其對書畫品鑒的高度的理論研究,讀起來也是頗有意味。記者采訪了浙江科技學院教授葉玲紅,請她為大家解讀董其昌這5則題跋背后還有什么樣不同角度的解讀。
董其昌鑒藏過趙孟頫大量的書畫作品,并臨摹多次,可見其內(nèi)心對趙孟頫是非常崇拜的,在《容臺別集》中評趙孟頫“有雋才,豐姿瑰秀。元世祖召見,曰:翰林學士器也……畫與書皆入妙品,畫尤勝,世共寶之?!笔①潯摆w集賢畫為元人冠冕?!闭J為“元之能者雖多,然秉承宋法,稍加蕭散耳?!睂τ凇儿o華秋色圖》,董其昌從28歲項元汴家初見、48歲收藏到76歲第5次題跋,臨摹過2次,分別為1603年(萬歷三十一年)、1612年(萬歷四十年),并自題云:“余家有趙榮祿《鵲華秋色圖》, 為同年吳光祿易去,追想筆意寫此?!庇诸}文徵明《仿〈鵲華秋色圖〉》,對《鵲華秋色圖》是何等熟稔。
精評趙孟頫與王維、董源
在萬歷三十三年(1605),第二次題跋中,董其昌以繪畫大師的眼光,將《鵲華秋色圖》置于繪畫藝術發(fā)展歷程這一縱軸上來考量。他盛贊《鵲華秋色圖》兼有王右丞、董北苑兩位大家的風格,并高屋建瓴地指出《鵲華秋色圖》“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此跋概括出趙孟頫繪畫風格的整個方向和師古的出處,以此派為宗;并體會到趙孟頫師古創(chuàng)新的方法,怎樣矯正時弊,取法乎上。另一方面,把趙孟頫和畫史上具有轉折性代表人物的王維、董源相提并論,暗含對趙孟頫畫史地位的肯定,也暗含了他對“南宗畫派”的推崇之意。
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對王維的師承在哪里得以體現(xiàn)呢?最明顯的是吸收了王維《輞川圖》(傳為王維,以下均同)意境的表達,兩幅作品有很多相近點。
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是其畫格的典型作品,精工中透著簡率。在構圖方法、筆墨特點、圖像元素等都有其來蹤去跡所呈現(xiàn)出的風格和歷史淵源,清晰可見,并用精湛的筆墨在紙上呈現(xiàn)略帶干而毛的效果,形式創(chuàng)新為元代及以后的文人畫派打開新的局面。
從繪畫風格來看,兩者均是直接描繪對象,把全景收于筆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呈現(xiàn)的圖像也易于辨識出對應的實景。以寫實方法而論,《輞川圖》為了景象的清晰性,把景物、山巒、屋舍、樹木等相隔成組,以此表現(xiàn)一系列的母體,如輞川莊、華子岡、孟城坳等,凝練其景,夸大其形。《鵲華秋色圖》亦是通過此法使鵲山和華山相對獨立,并用濃郁的青綠使其從環(huán)境中剝離出來。從畫面的各類圖像來看,似乎不合乎比例關系,這是借鑒了唐代畫風中以對象的重要性確定圖像大小的法則。在遠近空間的處理上,兩者均用前景地面前傾的方法,便于畫家有足夠的空間表現(xiàn)層次,使欣賞者有最佳的觀賞角度把全景盡收眼底。
王維沿用了前人分接的畫法,并標明地址,趙孟頫在繼承“咫尺重深”“以近次遠”的空間營造方法的同時,打破了《輞川圖》中生硬的分段法,畫面兩段獨立并融合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輞川別墅式到山水庭院式的圖式轉化。
就筆墨而論,山形皆用柔曲的線條勾皴,雜樹點簇而成。但《鵲華秋色圖》顯然更加渾厚華滋,更加成熟。強調以書入畫。
繪畫成了抒情明志的一種表達方式。趙孟頫和王維有著相似的身份和心路歷程。《輞川圖》是王維的避難所,也是歷代文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儿o華秋色圖》中沿用了輞川母題,既是他企慕隱逸生活的理想處所,也是對出仕的悔恨和對歸隱的憧憬,并且用懷鄉(xiāng)的情結表達描繪了理想化的山水意象,精妙的筆墨中透出惆悵的情緒表達自己“身在魏闕”而“心懷林泉”的矛盾心理。
至于吸收了董源的優(yōu)長,《鵲華秋色圖》中以荷葉皴、披麻皴畫成的山巒,近景處以長線描繪的汀渚、蘆葦,畫中的點景人物、屋舍、羊等元素皆可以在傳為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三張卷子中溯源造型特點和溫潤華滋筆墨方法。兩者都將中段原本應當處于中景的物象拉至前景,幾乎貼近到畫面的底部,從而將河水分隔成前后兩段,回環(huán)蜿蜒,營造出一種縱深感。
趙孟頫師古的淵源和客觀條件
趙孟頫在世風日下之際試圖力挽狂瀾,標榜唐代和北宋的畫風才是繪畫之本體,把王維的作品推崇為引人正途之范作,實現(xiàn)追慕師古,扭轉“近世”士夫畫中用筆纖弱之風。
在跋五中,董其昌是通過贊賞周密來肯定趙孟頫的?!稛熢七^眼錄》著錄43家藏品,分別標出作者、畫名、收藏印記、題跋及流傳經(jīng)過,并附簡明的鑒別論斷。其中的藏家包括趙孟頫交往頗多的南宋遺老、元吏和遺逸等,此書也有趙孟頫伯父趙蘭坡等書畫目錄。從中可以看出趙孟頫自藏、家藏以及可能過眼的書畫眾多。“子昂從之,得見聞唐宋風流”。一方面進一步補充說明趙孟頫和周密的親密關系,有師生之誼。另一方面指出師古的出處,得“唐宋風流”,實際上,趙孟頫師古的對象是北宋中期以前的作品。此外提到了錢舜舉(錢選),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頫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兩人對師古的思想非常相似,交往甚密,同為“湖州一派”,但趙孟頫出自擁有30多位宋宗室畫家的大家庭,“天質自異”,在客觀條件上占優(yōu)勢,曾經(jīng)過目大量的書畫藏品,因此在“師古”方面更勝一籌。
從跋二跋五中,可以看出董其昌非常懂趙孟頫。
結合題跋,我們可以解讀到:1.趙孟頫的“古意論”畫學思想和表現(xiàn)方法;2.趙孟頫的歷史地位;3.倡導唐宋繪畫正脈的淵源,以及如何“師古”。后人在對趙孟頫的評價中,都不可避免地引用了董其昌這兩段題跋。
對明末時風的探究
跋一中,壬寅(1602)年,這是董其昌第一次在《鵲華秋色圖》上題跋,講述了一段畫壇佳話。在這一段中,將《鵲華秋色圖》與李公麟的《蓮社圖》比肩,可以看出晚明時期,趙孟頫與李公麟在畫界受到的推崇。20年來“每往來于懷”,可以看出董其昌對于趙孟頫的喜愛之情,用“延津之劍”把《鵲華秋色圖》和《蓮社圖》并提,暗示了他開始考慮趙孟頫在畫史上將有的地位。
此外,也可以看出項晦伯(即項元汴)和董其昌的情誼。項元汴將如此珍貴的一張作品帶過來,并叮囑董其昌珍藏,這從另一側面反映出,當時畫界收藏、交流、互換的時風。
推己及人,有感而發(fā)
跋四中,董其昌題了《鵲華秋色詩》,此詩描寫周密對故土的感情:“鵲華秋色翠可食,耕稼陶漁在其下”、“吳儂白頭不歸去,不如掩卷聽春雨”。這是董其昌76歲時候的題跋,正值他避難退隱之時,此跋與其說讓他體會到周密的情感,不如說是自身的心情寫照:一方面,董其昌看畫的心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第一次猛然看到《鵲華秋色圖》時的畫意變得不那么重要了,他更加理解周密對這張畫喜愛的緣由,以及感受到趙孟頫對周密的理解。三位人物跨越時空,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喚起了董其昌對人生,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更有對國家興亡的感觸。推己及人,讓人讀來備受感動。(口述/葉玲紅編輯整理/俞越)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