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2/24 0:22:46 來源:施泳峰
明代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大英博物館匯集了世界各個文明古國的文物藝術寶庫,陳列的是各個時期人類文明的精華,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我國明清時期宮廷佛教金屬造像
明代鎏金釋迦牟尼坐像。高59厘米,青銅質地,表面鎏金,底部鏨刻“大明永樂年施”款。這尊明代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是永樂年間宮廷鑄造的金屬佛像,體形巨大,保存完好,做工精致,分成蓮座、佛像及背光三個部分。佛像的螺發(fā)高髻,頂有鎏金寶珠,面部圓潤,修眉細目,雙眼略向下視,鼻梁挺直,嘴唇微張,雙耳下垂,耳垂中空,神態(tài)莊嚴和悅,端莊大方,符合漢族的審美特征。身體結構勻稱,寬肩細腰,身穿袈裟,雙手結印,肌膚豐滿圓潤,形象雄渾有力,細部刻畫精細入微。端坐于蓮花寶座,展現(xiàn)出佛祖釋迦摩尼在弘揚佛法的瞬間。蓮座分為上下兩層,各鑲嵌一周整齊的連珠紋,下部略大于上部,裝飾講究,均衡平穩(wěn),造型規(guī)范,蓮花的花瓣細長飽滿,立體感極強。明代的宮廷造像主要集中于永樂和宣德兩朝,用于賞賜西藏上層僧侶,由內廷的御用監(jiān)負責制作,以衣飾華麗精美、裝飾豐富繁縟而聞名天下,佛像金光燦爛,工藝精湛,深具皇家氣派,堪為后世典范。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為了維持對西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采取了“多封眾建”的宗教政策,即廣泛分封西藏僧侶中的上層人物為“國師”“禪師”“法王”等,要求他們“敦化導之誠,率民為善,以共享太平”。明成祖朱棣繼位后派遣高僧智光和尚前往西藏,曉諭新君登基之事,并賜西藏上層僧侶印鑒和寶物,允許世襲延續(xù),定期朝貢。受封的西藏僧侶到北京朝貢把藏族地區(qū)的牲畜、皮毛、藥材、藏絨、藏香、佛像、舍利、卷軸畫等作為貢品帶到內地,又把朝廷賞賜的金銀、彩緞、布匹、瓷器、茶葉、糧食以及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帶回藏族地區(qū),在這種平和寬容的氛圍中西藏僧侶和民眾得到了實惠,所以傾心內附,自愿稱臣,從而迎來了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明代實施的“多封眾建”宗教政策,維護了西藏的和平與穩(wěn)定,促進了漢族和藏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發(fā)展,增加了彼此間了解和學習的機會,推動和繁榮了西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把內地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帶入西藏,同時又把西藏的宗教文化、佛教藝術傳進內地。今天在西藏的許多寺廟內仍保存有明代皇帝賞賜的經(jīng)書、法器、卷軸畫和刻有“大明永樂年施”“宣德年制”的銅鑄鎏金佛像以及精美的瓷器、琺瑯器皿等,這些文物珍品是漢族和藏族之間民族友誼和文化交流互相影響的最好的寶貴實物證明。這尊明代鎏金釋迦牟尼坐像融合了漢藏兩種造像藝術于一體,尤其是寶冠、項飾、耳珰的精細程度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造型完美,材質優(yōu)良,做工細致,技藝純熟,雍容華貴,流光溢彩,是明代宮廷造像的上乘制作,具有宗教、歷史、藝術和科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據(jù)大英博物館的相關記錄顯示,這尊明代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是在20世紀初從西藏輾轉流落海外,最終入藏大英博物館。
清代鍍金青銅曼荼羅
清代鍍金青銅曼荼羅。高46.5厘米,青銅質地,表面鍍金。這尊清代鍍金青銅曼荼羅的造型猶如一朵盛放的石榴花,在花壇的中央有一尊佛像,周邊圍繞二十尊佛像,每片花瓣上刻有兩尊佛像,花瓣上還刻有各種符號,如馬、大象、輪子、香爐、水罐、仗、傘、緞帶、天蓬、寶石等。曼荼羅,是梵文音譯,意譯為“聚集”,是指一切圣賢、一切功德的聚集之處。曼荼羅花,在我國民間俗稱“大喇叭花”,多生長在田間、溝旁、道邊、河岸、山坡等地,原產于印度,南北朝時期引入我國栽種,相傳佛祖釋迦摩尼在弘揚佛法之時,手拈曼荼羅花,下起漫天曼荼羅花雨,所以曼荼羅花在佛教中象征著寧靜安詳和吉祥如意,供奉曼荼羅花是佛教信眾積聚福德和智慧最圓滿的方法。在藏傳佛教中,曼荼羅是宇宙真實的化身,是修持能量的中心,是我國藏族同胞日常修習佛法的“心中宇宙圖”,代表著眾生平等。1697年康熙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內設立“中正殿念經(jīng)處”,負責藏傳佛教事務,兼辦宮廷造像的制作,標志著清代宮廷造像的正規(guī)化。清代的宮廷造像制作工藝精湛,精美細膩,體現(xiàn)了清代宮廷的審美情趣,代表了清代內地藏傳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清代皇帝篤信藏傳佛教,其中最癡迷者非乾隆皇帝莫屬。一般人想要拜佛,會去寺廟,但是乾隆想拜佛,居然是直接把寺廟的大殿搬到皇宮。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的雨花閣就是當初乾隆皇帝仿照西藏阿里地區(qū)托林寺的阿里古格托林黃金神殿建造而成,托林寺是西藏古格王國在阿里地區(qū)建造的第一座佛寺。雨花閣是乾隆皇帝的專用佛堂,除了作佛事的喇嘛外,外人一律不得踏入,乾隆皇帝在此接受灌頂,聽法受教。所以,清代的宮廷造像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鼎盛,佛像用黃銅制作,冶煉精致細密,器壁厚實嚴謹,手感生硬干脆,分量沉重,用金屬敲擊會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宛若銅鈴之聲。出于禮佛的需要,乾隆時期的宮廷造像幾乎涵蓋了藏傳佛教的所有神像、神器、法器,數(shù)量之多,制作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這尊清代鍍金青銅曼荼羅的鍍金色澤青中帶黃,鍍金層較薄,符合乾隆宮廷造像的工藝特征,裝飾風格融合了藏傳佛教的各種元素,堪稱清代乾隆年間宮廷造像的代表之作,對研究藏傳佛教具有重要意義。這尊清代鍍金青銅曼荼羅長期供奉于清宮內的雨花閣內,大約在清代晚期從皇宮中流散出來,輾轉流落海外,最后入藏大英博物館。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