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6 12:42:11 來源:美術(shù)報 作者趙暢
對任何一件藏品而言,都有被“望、聞、問、切”的具體內(nèi)容、重要信息、個性特點,只要藏家自身掌握的鑒賞知識和技術(shù)足夠豐沛、精準,那么,藏家通過“勤‘望’、近‘聞’、善‘問’、細‘切’”的一番綜合診斷,則定能做到“去偽存真”“辨低甄高”,如此,則離收藏到自己心儀藏品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名醫(yī)扁鵲在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望、聞、問、切’四診法”。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和嗅氣味;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被普遍使用。
2019年伊始,1月6日,廈門保利新年重磅的一場拍賣中,一件待價而沽的單色釉“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nèi)青花六方套瓶”以1.3億元人民幣落錘,成交價1.495億元。成為中國大陸的首件過億瓷器。
細細想來,這“四診法”不僅是中醫(y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jù),而且賦予新意以后也可轉(zhuǎn)而作為廣大藏家在收藏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因為對任何一件藏品而言,都有被“望、聞、問、切”的具體內(nèi)容、重要信息、個性特點,只要藏家自身掌握的鑒賞知識和技術(shù)足夠豐沛、精準,那么,藏家通過“勤‘望’、近‘聞’、善‘問’、細‘切’”的一番綜合診斷,則定能做到“去偽存真”“辨低甄高”,如此,則離收藏到自己心儀藏品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勤“望”,就是藏家面對一件自己感興趣的文物古董,暫先不要被眼前的疑似外表迷惑而貿(mào)然下了收藏的結(jié)論。而是要首先靜下心來,“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就比如收藏古代越窯青瓷,第一要著就是須觀察其器型和釉色,接下來再觀察其工藝、紋飾。尤其是在觀察釉色時,還得仔細觀察其因為年代恒久所造成的釉裂狀態(tài)。在觀察的基礎(chǔ)上,再通過與相類似藏品的比對,則自能對眼前的藏品的“出身”有個基本的了解。又如收藏明清瓷器時,除了要看器型、釉面、胎體、色彩和繪畫外,更得看底足——看修足工藝、款識、“火石紅”和棕眼以及自然磨損的狀況。如此,經(jīng)了綜合觀察才會對藏品有個整體的把握。
近“聞”,就是對有些藏品不妨用鼻子抵近嗅聞,以大體確認其的真實性。須知道,有的文物藏品因為被長期埋于地下的緣故,大抵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氣味,因此用鼻子去聞識,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鑒別方法。就比如收藏古玉抑或古代瓷器,生坑器往往有一種或濃或淡的“土香味”或“墓土味”。筆者的一位朋友曾經(jīng)收藏過一些古代吉州窯茶盞,他告訴我,因了底足不施釉或施釉不到位,因而只要往其底足稍稍噴些水霧,便可聞到濃濃而至、縷縷不絕的“土香味”或“墓土味”。又比如明清時期的那些黃花梨老家具,若打開箱子抑或拉開抽屜,用鼻子細細聞嗅,一股微甜的幽幽的馨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而這正是那些新制作或者年代不久的黃花梨家具所不具備的。
善“問”,就是既要對暫時持有藏品的藏家進行“提問”,作些必要的交流溝通,又要根據(jù)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作點“自問”,以至可以作些必要的“轉(zhuǎn)問”而求教于其他行家(如果擬轉(zhuǎn)讓藏品的藏家留出時間允許自己去作鑒定的話)。與藏家作交流溝通,主要是要弄清楚其藏品的身份及其來歷;“自問”,主要是視藏品的情況,找尋相關(guān)依據(jù)作些關(guān)聯(lián)性的自我問答;求教于行家,則主要是為了“借梯登高”“借船出?!?,依據(jù)行家的收藏經(jīng)驗和智慧來區(qū)別藏品的真假高低。通過上述“三問”,把該問的都問了,把死角給清除了,藏品的真實面貌也就會露出水面。有位朋友先后收藏了多件唐代銀器,他告訴我,每每碰逢唐代銀器,他就會問持有者是如何得到這件藏品的,包括何時何地從何人手里,借此初步驗明藏品的正身。與此同時,他還會反問自己:“這件銀器的器型能從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銀器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同伴嗎?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的滄桑巨變,銀器身上除了變黑,有正常的脫皮現(xiàn)象嗎?”若自己把握不大,他還會跑到行家那里去請教。難怪,而今他成為了國內(nèi)收藏唐代銀器的一位極其低調(diào)的大家。
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nèi)青花六方套瓶 局部
細“切”,就是指要用手去親自摸一摸,通過自己的手去具體感受、細心體悟藏品。要知道,那些藏品中的真品、精品、珍品都是有溫度的,其溫度恰恰就表現(xiàn)在器物材料的密度及其形制、工藝、裝飾等上面,自然,這溫度有時也只能通過藏家的手才能被感覺被傳導。曾經(jīng)從電視收藏節(jié)目上看到過一位藏家被蒙著眼睛鑒別古代瓷器(主要是碗與盤)的情景,但見他用手細細摸過一遍,就十分肯定地說出是什么年代的什么瓷器,一口氣摸了十幾個,個個都被他摸準說對了。正如他所言:“不同時期的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除了用肉眼進行觀察,上手以后去掂一掂、摸一摸,依據(jù)其‘厚薄、重量、器型、工藝,包括器表及線條是圓潤流暢還是犀利扎手’這些從自己手上得來的信息,大凡就能估摸其的真?zhèn)?,并予斷代?!笨磥恚指幸彩氰b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盡管,有時將“望、聞、問、切”四者分開來也可以作為鑒藏之法,但將四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進行,效果當會更好。事實上,這四者也不可能被截然分開。更何況,面對不同的藏品,有時其重心也很不一致。而要將“望、聞、問、切”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關(guān)鍵在于藏家要具備相應(yīng)的鑒藏知識和技能,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嫻熟而靈活地加以運用。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