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1 14:36:20 來源:紫砂之家
中國是茶的起源地,更是制茶歷史的發(fā)源地。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那唐代制茶有啥特點,在洞庭山碧螺春又是如何炒制的呢?
中國唐代的茶葉制作以蒸清團茶為主。在唐朝前期,飲茶如同喝菜湯,茶葉制作方法比較粗糙。唐代皮日休《茶中雜詠》:“稱茗飲者,必渾而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
中唐以后,飲茶的文人們對茶相對來說比較講究起來,對制茶方法要求要更加的精致、精細。唐代茶圣陸羽在《查經(jīng)-三之造》中明確描述出:“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就是先將采摘下來的新鮮茶葉放在甑釜中蒸,蒸好以后拿出來用杵臼搗碎,然后將搗碎的茶葉拍制成茶餅,最后將拍制好的團餅茶穿起來焙干、封存。
當時,在拍制茶葉時有一定的規(guī)承:規(guī)是鐵制成的一種制茶器具,有的是方的,也有的是圓形的;承,又叫做稱臺或砧,通常承是用石頭做成,規(guī)和承一起才能完成拍制茶葉的全過程,這也是制作團茶的必然方法。
《查經(jīng)-六之飲》中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痹谶@些所有種類的茶葉中,以團餅茶為主。不過,在少數(shù)地方,也有散茶和末茶。散茶就是只是蒸制茶葉,但是不將茶葉搗碎;末茶就是蒸制茶葉后將茶葉搗碎,但是不將搗碎的茶葉拍制成茶餅。另外,在個別地方還有炒青茶。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記載:“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觜。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碧螺春的前身青云塢的小葉茶,其炒茶歷史就是始于唐代的。那如何炒制碧螺春的呢?
洞庭碧螺春炒制方法:
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jié)合,連續(xù)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
殺青
在平鍋內(nèi)或斜鍋內(nèi)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鍋溫70~75°C,采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yīng)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jié)“鍋巴”,產(chǎn)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fā)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xù)降低鍋溫轉(zhuǎn)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guān)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shù)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干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干
采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xù)顯毫,蒸發(fā)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洞庭山碧螺春正是在這樣復雜的炒制工藝中產(chǎn)生的,一斤碧螺春一般在至少3鍋,一鍋的重量大約在3兩多,細工出慢活的洞庭碧螺春,由于人工成本很高,這也正是洞庭山碧螺春價格高的緣故。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