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shí)間:2018/12/22 23:44:58 來源:收藏快報(bào) 芙蕖/安徽合肥
圖1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幾千年的瓷器燒造史,制瓷工藝不斷進(jìn)步。從最初的青瓷,到后來的白瓷,再到各種顏色釉瓷和五彩繽紛的彩瓷,可以說瓷器的釉彩品種越來越豐富。明清以后,彩瓷數(shù)量顯著增多,遂漸成為主流產(chǎn)品。彩瓷可分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紅,釉上彩的五彩、粉彩、墨彩等,清代民國時(shí)期的彩瓷種類之多,想象力之豐富,讓人嘆為觀止。
圖2
圖3
本文介紹一件民國時(shí)期的墨地留白瓷器,是一類較為少見的彩瓷品種。
這件墨地留白十八羅漢紋扁瓶(圖1、2),高38.5、口徑14.6、底徑13厘米。直口,折沿,直頸,溜肩,弧腹,圈足,胎體厚重。扁瓶通體以黑釉為地、留白紋樣,瓶身繪羅漢18人,有騎虎者、有降龍者、有袒胸露乳者、有長眉者、有托塔者、有手拄木杖者,羅漢們各持法器,表情各異,姿態(tài)萬千。扁瓶頸部兩面各繪兩位仙人,手持云帚,腳踏祥云,形象生動(dòng)。扁瓶肩部飾一周網(wǎng)格紋與一周如意云頭紋,脛部飾一周仰蓮瓣紋,圈足外沿以綠地繪卷草紋。瓶口沿內(nèi)以紅彩繪卷草紋,扁瓶底部(圖3)繪云龍紋,龍身施綠彩,張口舞爪,威猛精神。
瓷器裝飾中采用“留白”工藝,至少可追溯到宋代的吉州窯,南宋吉州窯有一類黑地白花產(chǎn)品,就是采取“黑彩填地,留白成花”的工藝燒造的。元代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了一類藍(lán)地白花瓷器,明清官窯繼續(xù)燒造,這類藍(lán)地白花瓷器就屬于“彩地留白”的做法,也稱“彩地拔白”,清代中后期還流行一種珊瑚紅地拔白的產(chǎn)品。
中國古代瓷器中常有“圓器”與“琢器”之分,“琢器”是指不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包括大件器物和異型器物,制造難度比“圓器”大。
這件扁瓶的橫截面并非圓形,這種造型一般可稱為“海棠式”,所以該扁瓶既是大件器物又是異型器物,其制造的難度顯然更大。另外,一般的瓷器底部多繪有、刻有“年號(hào)款”或“堂名款”,亦或繪一朵小花等簡單圖案,稱為“花押款”,而像這件扁瓶底部繪有這么大的綠彩云龍紋,是非常奇特而少見的。這說明民國時(shí)期瓷器的裝飾不拘一格,敢于創(chuàng)新,別開生面。
十八羅漢圖案是晚清民國瓷器中較常見的紋樣,羅漢在佛教中是指得到“阿羅漢果”的圣者,是修行得道的高僧,其地位僅次于佛和菩薩。羅漢從印度傳入中國時(shí),為十六尊者,原本佛經(jīng)中這十六羅漢也并無具體形象,而是傳入中國后,民間藝人們給羅漢們塑造了不同的形象。在五代十國時(shí)期,又增添了兩位,始成十八羅漢。據(jù)考,這十八羅漢分別是:騎鹿羅漢、喜慶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隨著佛教在中國影響不斷擴(kuò)大,十八羅漢的形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從這件民國時(shí)期瓷器上所繪的圖案看,十八位羅漢的形象皆可一一對(duì)應(yīng),可見他們深入人心,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宗教題材。
綜上所述,這件民國時(shí)期墨地留白十八羅漢紋扁瓶,雖然談不上多么精致,但是造型、裝飾皆有其特別之處,反映了民國瓷器的一些特點(diǎn),值得一觀。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h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