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27 13:44:22 來源:《新民晚報》
“書畫同源”一直是書家和畫家的共識,但卻無人追尋這個“源”在哪里,是什么?
其實,這個“源”是當時人的心、手、眼共同創(chuàng)造的原始文化的奇跡——象形文字。又其實,文字的最初狀態(tài)是畫,畫的形象簡潔、概括、明了、生動,體現(xiàn)了眼的觀察能力和心的提煉能力。畫為文字作了鋪墊,而后來居上的文字藝術——書法又成為中國繪畫的先導。書和畫就是這么奇妙地同源、互持、互生、互益,歸根結底的原因是它們使用相同的工具——毛筆。所以,“書畫同體”“書畫同源”一樣重要。
文字的書寫性——書法,此稱謂何時出現(xiàn),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將實用的東西定性為藝術。往前看,甲骨的卜辭,雖為刀刻,卻具有原始的書法結體美;金文,雖呈現(xiàn)于鑄件,它的書寫性也不容置疑。而無論哪種書體,甲骨、金文、篆書、隸書、章草以及楷、行、草都具有圖形之美,這就是書法的繪畫性。
書法的繪畫性是書法與生俱來的,也是它成為藝術的重要因素。所以,它獨一無二,其他文字在審美上都無法望其項背。
反之,繪畫的書法性,成就中國繪畫的獨特性。
中國繪畫一直把筆法當作生命線,一直在探索和運用這條生命線,但中國畫的筆法進入書法,走了很長的時間。書法引導著圖畫的線型。篆書和游絲描、鐵線描的關系密切;隸書的提按筆法,開啟了張僧繇、吳道子風奔雷吼般的氣勢。但書法筆法真正進入繪畫,全面改變繪畫面貌的,則在元代。
自此,畫家的個人風格明顯起來,能夠自由自在地把自己的性格、風度、氣質、修養(yǎng)、學識送入畫面,所塑造的可以稱之為“心象”的獨特形象。全仗書法的推波助瀾。
五百年來,畫壇領袖幾乎都是書壇盟主。而畫家擅長書法的,或者書家能夠畫畫的則比比皆是。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很值得注意,即:隨著書法筆性的深入繪畫,畫家的書法筆性也越來越具有繪畫性,在書法和繪畫兩者交融的便是畫家的繪畫“心象”和書法“心象”。元代畫家中,吳鎮(zhèn)的草書和他的墨竹,甚至他后期的如《漁夫圖卷》這般別具“心象”的筆墨,便彌漫著吳鎮(zhèn)的草書格調。倪瓚的山水畫,無不與他的書法契合。方從義的《武夷放棹圖軸》和《高高亭圖》,和他的章書又何其相似。沈周書法學黃庭堅,但其書法筆法入畫至深,以至于從黃庭堅處得來的書法,因為他的繪畫性而別具情趣,繼而能與黃庭堅抗爭一二。董其昌的書法,無論楷、行、草均和他的山水畫匹配,若沒有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不會見到董其昌的山水畫成就。八大山人的書法,無論筆法和筆型都充滿著繪畫性,他的繪畫無論山水、花卉、鱗蚧,都充塞著他的書法意趣。
這種書畫相交互參的現(xiàn)象,歷來延綿不絕。傅抱石的山水畫闊綽豪邁,形象粗疏和他細勁的小字實在是一個筆路,所以,才能從放浪中看出內斂。陸儼少早年和中年的書風和畫風,極為一致。晚年書風大變,畫風也隨之大變,唐云的書風和畫風的變異也是緊密相連的。
個性越是強烈的畫家,書法必定獨特,獨特的書法支撐繪畫的獨特。
書法和繪畫的交融,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看得著摸得透的傳統(tǒng),有著一代又一代大藝術家的榜樣。
現(xiàn)在,抱怨不出大師的聲音越來越多,這個現(xiàn)象當然有許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書法缺失。只要看看如今畫家的書法水平,便可以得出結論:書法遠離繪畫,繪畫不會完整。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