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13 10:26:28 來源:藝術中國
文章作者和圖片提供者均為收藏家胡嘉華女士
教書育人,加冕“繡圣”
沈壽在【南通女工傳習所】教學前后八年(1914~1921)。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了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內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也在張謇狀元的全力支持協(xié)助下,創(chuàng)建并完善了刺繡職業(yè)教育的三種學制;一為普通班,即刺繡一般用品兼字畫班,學制二年,主學花卉、翎毛繡藝;二為中級班,即刺繡美術班,由普通班畢業(yè)后進入美術班繼續(xù)學習二年。主學山水、仕女、油畫繡;三為高級班,即刺繡研究班,由刺繡美術班畢業(yè)后進研究班再學習一年,稱作本科班;主學肖像美術班。學生年齡小起十四歲,大到五十歲左右。開辦教學的科目有:刺繡、國文、書法、圖畫、音樂、體育等。沈壽任教期間,孜孜不倦,全心全力的投入。在教學中,她主張“外師造化”,首先就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繡花卉時,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繃架上,一面看一面繡。繡人物時,她則要求一定把人的眼睛繡活,繡出人的精神。她熱心教學,誠心傳藝,受到張謇狀元及所有師生的愛戴及敬佩。高級班畢業(yè)生個個能自書、自畫、自繡。繡制的品類有花鳥、人物、山水、字畫、結婚喜慶用品等觀賞藝術性極高的精美繡品。張謇還在紐約設立了分公司并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崇高的美譽,共稱【南通女工傳習所】繡制的物品有細致、生動、美觀的三大特色。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為南通培養(yǎng)出沈粹縝、宋金苓、金靜芬、施宗淑、巫玉、李巽儀、張元芳、陳錦、莊錦云、周禹武等第一代沈壽弟子,以及一百多位優(yōu)秀的刺繡人才,之后幾十年,凡是江南的刺繡高手,大多出自南通沈壽門下之延續(xù)。
一九一九年,沈壽終因辛苦教學,身心交瘁,積勞成疾。唯恐繡藝失傳,乃一口一句,回憶自己近四十年的刺繡經驗,由張謇狀元不辭辛苦,一字一句親自筆錄成文,撰寫完成了《雪宧繡譜》一書。書中有沈壽所言針法之見解,曰:“我針法非有所愛也,少而學焉,舊法而已,即悟繡以像物,物自有真,當仿真,即見歐人鉛油之畫,本于攝影,影生于光,光有陰陽,當辯明陰陽,潛神凝慮,以新意運舊法,漸有得。即又一游日本,觀其美術之繡,歸益有得,久而久之,遂覺天壤之間,千形萬態(tài),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即無不可入吾繡”。此書分為繡備、繡引、針法、繡要、繡品、繡德、繡節(jié)、繡通等八個章節(jié);從絲線與設色的運用、刺繡使用的工具、刺繡的針法要點歸納為十八種針法、繡女的品德修養(yǎng)等都做了完整精辟的闡述。遂使中國自唐宋畫繡、明代顧繡到沈繡的精湛技法得以流傳后世。這也是中國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總結刺繡的理論和技法的專著。也為后代刺繡藝術繡女研究刺繡的技法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產財富。
一九二一年即中華民國十年的春天,沈壽病重,在臨危病塌前,將珍貴的刺繡和紀念物一并贈給張謇由【南通博物苑】永久珍藏。六月十八日,沈壽英年早逝于南通。年僅四十八歲。張謇狀元痛失才女知己,按照沈壽的遺愿把她安葬在能望見長江和蘇南土地的馬鞍山南麓,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的親筆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后立碑,碑的正面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一九三八年【南通女工傳習所】也因戰(zhàn)亂而解散停辦。
沈壽終其一生追求刺繡藝術,使中國繡畫藝術達到最高的仿真境界令人贊賞、敬佩。她是第一個出國考察的中國刺繡藝術家、第一個成立刺繡學校,開中國職業(yè)學校之先河的女教育家、第一個獲得國際工藝大獎的中國婦女。尤其對蘇繡傳藝而博譽四海之貢獻,更為中國婦女在自力更生中,憑添了賢淑品德以及柔婉文雅的特有氣質。沈壽刺繡藝術的高貴成就,實在令我們由衷欽佩,也是后人學習的榜樣,更令我們永遠思念懷想。一九九二年五月,在【南通女工傳習所】的舊址上,新建了【沈壽藝術館】。一九九三年,中國一代畫壇宗師一百〇二歲的朱屺瞻先生題字“繡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九十歲劉海粟先生更題詞“神針”。?以紀念沈壽在中國刺繡史上的卓越成就。
附記《沈繡針法》:“平”指其繡品,繡面的平整;“光”指其色絲,光亮柔美;“齊”指其針腳整齊精美;“勻”指其繡面疏密一致,均勻自然;“和”指其色彩運用調和勻稱;“順”指其絲理漸次,圓順自如;“細”指其劈絲纖細,針觸細膩;“密”指其針腳緊密,精湛的不露針痕。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