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17 9:30:45 來源:寶庫匠心
原創(chuàng): 寶庫匠心
李昌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P>
兩千多年前,紫砂便開始出現(xiàn)在華夏文明的脈絡當中,并隨著國人飲茶之風的代代傳承,紫砂便以茶器,紫砂壺的形態(tài)交織進人們生活,浸染上歷史的茶色。
《竹簡竹具》(九件套)
來自于大地之源的一抷抷紫土,與源頭活水和天地靈物茶葉相交融,便幻化為萬千滋味,為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名仕所歌詠感慨。“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比藗儛鄄瑁矏蹓?,歷代制壺大師們用畢生的精力來讓這千年的生活意趣在這把方寸的器物之間,變得更動人更雋永。82歲高齡的李昌鴻大師,便是其中一位當之無愧的制壺泰斗。
方圓之中,剛柔互濟
“中庸之為德也”,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diào)和的處世態(tài)度。紫砂造型素心樸雅,肌理溫潤如玉,色澤古雅淳厚,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的境界,正是中庸之道的具體呈現(xiàn)形式之一。醉心于紫砂文化的李昌鴻深諳其精神內(nèi)涵,并孜孜不倦地將其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來。
《青玉四方》
在宜興的紫砂茶具中,挺拔高傲的竹是主要題材之一,但大多數(shù)僅限于竹的外貌,而不是中國竹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完整的竹簡《孫臏兵法》,震驚了世界考古界,同時也給了李昌鴻一個新的靈感。經(jīng)過多次靈感碰撞,李昌鴻與夫人沈蘧華將壺型確定為扁方形。壺的四周呈現(xiàn)的是五爿竹簡,腹部扎上了繩編結絲線,壺口是圓形,壺的底足是長方形,方圓相配,互相映襯。嘴、把、蓋、鈕用若隱若現(xiàn)的竹節(jié)成型。竹簡是戰(zhàn)國時的書籍,承載了中華古人的哲學思想,是文;《孫臏兵法》是軍事、戰(zhàn)術,是武。這套《竹簡茶具》完美呈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剛一柔的意蘊,作品得到了行家們的一致好評,并憑借獨特的造型語言獲得了全國工藝美術品優(yōu)秀獎、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展覽金獎等重要獎項。
《竹簡竹具》(之一)
剛柔并濟的方器現(xiàn)已成為李昌鴻代表性紫砂器型之一,方形設計和制作難度遠高于普通的圓型器皿,而李昌鴻對自己設計方器更有著文化內(nèi)涵的要求,除了要求線面挺刮、輪廓分明,以直線為主、曲線為輔,還要粗細適度富于變化,方中帶圓,剛中有柔,這種剛柔互濟的造型觀念合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庸之道,正切合“正、清、和”的儒家文化,也符合“敬、清、雅、和”的茶道文化。
《曼生磚方》
由匠而藝,自成一派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含蓄,如月亮喻思鄉(xiāng)懷人,杜鵑喻哀思,折柳傷離別,鴻雁引思念等等。而充滿意象韻味的紫砂從一開始,就與文人結下不解之緣。少時習字、長而學畫的李昌鴻,在幼年時期便積累了豐厚的文化素養(yǎng),更為未來一輩子鐘愛的事業(yè)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李昌鴻的紫砂作品中線條簡潔、端莊,寫意而又工整,充滿了文化之韻,含蓄之美。
《石瓢》
1955年,是18歲的李昌鴻從藝的第一年,他拜一代宗師、壺藝泰斗顧景舟為師,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紫砂藝徒、也是紫砂工藝的首屆接班人。作為紫砂“文人派”的代表人物,李昌鴻把陶藝、書法、繪畫、篆刻、治印等藝術融于紫砂,將物象精神和形態(tài)美有機融合。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在民族的儒、釋、道等文化中發(fā)掘與時代合拍的內(nèi)容來指導和豐富創(chuàng)作,因此作品承載了豐厚的精神文化與內(nèi)涵。
《云肩三腳鼎》
傳承,是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而守舊,則是萬象更新的阻礙??v觀歷代紫砂壺,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個歷史階段的紫砂壺都有著其獨特的審美和特點。作為當代藝術家,李昌鴻不斷與時代契合,傾注心血鉆研“文人壺”,把現(xiàn)代的文化注入紫砂壺中,使紫砂作品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并形成了具有獨特個性的李氏風格。被選定在中南海紫光閣陳設的《獅象王鼎》就是李昌鴻非常具有現(xiàn)代性的作品,獅和象作為傳統(tǒng)文化符號寓意尊貴吉祥,而符號化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現(xiàn)代大氣的風格特征,包容并蓄、去粗取精, 被賦予了獨特的生命力。
而最具時代精神的一筆,便是李昌鴻首創(chuàng)的“壺跋”表現(xiàn)形式。在書畫等作品前后寫序題跋是文人雅趣,在李昌鴻看來一件紫砂茗壺作品,同樣是凝聚藝術家心血和,他在茗壺底部簡短鐫刻與壺形、壺銘、作者、藏者等相關文字,即“壺跋”?!皦匕稀笔遣丶摇⑺噳貝酆谜咝蕾p的小段落,通過這段“壺跋”小資料,更好地認識和研究作品的原創(chuàng)與源流,也可以做為壺鑒定真?zhèn)蔚木€索。這一創(chuàng)新的正是標志著紫砂從實用茗器轉變?yōu)榫哂需b賞性、人文性的藝術品的直觀體現(xiàn)。
《磚方壺》
看似簡單,實則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眾多紫砂大師和國外鑒賞家對李昌鴻作品的評價。作品《孔雀茶具》、《提梁圓壺》、《思源壺》、《上新橋壺》、《五德組壺》更是在國內(nèi)外展評中都屢獲大獎,被多家知名機構收藏。李昌鴻制壺始終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探索中求變,恩師顧景舟曾這樣說過:“別看紫砂單純,它可博大精深,你們這一輩人要好好學習、研究,做點紫砂文章,從‘匠’中擺脫出來?!边@句話,讓李昌鴻記了一輩子。
紫田耕陶,后繼有人
紫田耕陶六十余載,在紫砂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不菲成就的李昌鴻,同樣注重紫砂的理論研究和技藝傳承。多年來李昌鴻主編或與同行業(yè)專家合編了多部紫砂相關著作,如《宜興紫砂珍賞》、《宜興紫砂茶具實用功能的研究》、《紫田耕陶》等等。兢兢業(yè)業(yè)數(shù)十年的研究著作,不僅助力了紫砂行業(yè)的革新,同時反哺了李昌鴻本人的設計創(chuàng)作,更引領許多人加入到傳承的隊伍中來。
李昌鴻的夫人同為紫砂大師的沈蘧華,不僅是相伴多年的家人,更是紫砂創(chuàng)作路上的戰(zhàn)友,在李氏夫婦的的默契配合下,一件件傳世的經(jīng)典作品不斷問世?!剁U空花籃香熏》、《剪紙刻花八方吊盆》、《一枝春壺》、《獅舞茶具》、《思源壺》、《五朝文化組壺》……在藝術的道路上,他們因為彼此的陪伴而讓理想更加堅定。致力傳承的李昌鴻夫婦桃李滿天下,不少弟子都成了當今紫砂界的中堅力量,而從小耳濡目染的子女們,不僅有父母的言傳身教,更博取各家之長,至今亦各有建樹。這場藝術之旅起源于古代,起源于宜興,也終將會在眾多傳承者的傳授、期望和啟發(fā)中強勢回歸。
一枚小小紫砂壺,也需數(shù)月的制作方能成型,專注間,一呼一吸,如同與壺對話;一筆一畫,如同與壺作心的交流?!白仙笆呛臀幕Y合的起來的一個藝術門類,是要融入藝術家智慧的,只有去偽存真,堅持傳統(tǒng),這才是紫砂的未來。”李昌鴻說。好的紫砂壺是有生命的,制壺的過程,未嘗不是一種修行。
天賦神物,蠡河里裝滿砂壺船只的櫓槳聲里,有斑斕輝煌的藝術殿堂,也有歲月積淀下的睿智與淡然。
寶庫匠心館 上海中心大廈38樓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10200643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