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暖硯
時間:2018/9/23 20:12:47 來源:收藏快報 王繼軍/江蘇南京
這件清代紫砂暖硯(見圖),長11、寬9、高9厘米,外觀呈長方體形。從結構上看,該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硯臺,中間大部分凸起,用于磨墨;一端留有近似梅花狀的“如意孔”,作貯墨和蘸筆用。下部為硯座,一側有圓形大孔,可將木炭置入座內;另一側有圓形小孔四個,起到散煙透氣的功能。
觀察可見,此暖硯四腹略鼓,雖多處墨跡斑斑(尤其硯面幾乎為墨包裹),但其紫砂色澤正宗,質地堅實,厚重之中透出熟舊的包漿。除一角略有磕碰外,品相接近完好,不失為一件融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佳作,不可多得。
“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臺,其歷史可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遺址出土的磨盤和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鵝卵石石硯可視為后世硯臺的雛形。漢代發(fā)明人工制墨后,將墨直接在硯上研磨,硯臺從此得以推廣。
然而,到了天寒地凍的天氣,室溫一旦降至冰點以下,硯臺就會結一層薄冰,此時若用筆去舔墨,筆墨勢必凍結粘連,無法書寫,暖硯便應運而生。
從功能上看,暖硯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水暖型”,也即在墨堂下鑿出空腔,灌注燙水于內,使硯面的溫度升高;另一種是“火暖型”,是在硯面之下設置底座,一般用金屬制成硯匣,置炭火或油燈烘烤以提高硯面溫度。清代中晚期后,聰明的古人將紫砂陶藝融入文房,制作出紫砂暖硯,不但透氣性佳而且耐高溫,解決了水暖型不持久、火暖型易開裂的弊端。
版權與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版權歸原網站及作者所有;本站發(fā)表之圖文,均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鑒賞目的,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發(fā)現(xiàn)有涉嫌抄襲或不良信息內容,請您告知(電話:17712620144,QQ:476944718,郵件:476944718@qq.com),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